我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
自2015年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围绕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目标,按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特点、打造亮点”的创建工作思路,坚持“增绿量、建精品、强管理、创特色”的原则,突出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以“绿化、美化、彩化、香化”为主要内容的“碧水蓝天”工程,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按照《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标准》要求,涉及的6个大项47个小项的创建指标已基本达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综合管理不断完善。一是规划体系健全。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单位编制了《昌宁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做到了总规和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昌宁县住建局网站公示了《昌宁县绿线管理制度》、《县城绿线图》,达到了绿化建设和绿化管理有规可依、有规可循。二是管理机构健全。按照政府职能分工,于2009年组建了园林绿化所、公园管理所,园林绿化所共有编制2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1人。专业园林队伍为县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监管和绿化管理维护等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三是绿化管理制度健全。修改完善了《绿色图章制度》、《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办法》、《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形成了健全的绿化管理制度体系。四是投入机制健全。通过搭建政府投资、企业融资、信贷融资等多元投融资平台,突破资金瓶颈,有效解决了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2015年、2016年分别投入县城绿化建设资金672万元、15200万元;2017年截至目前,投入绿化建设资金达13500万元(不含茶韵公园提升改造建设)。
(二)绿地建设增量提质。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绿地建设的各项指标,突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小区(单位)绿化、生产绿地、防护林绿地”等重点绿地建设,全面促进县城绿地提质增效。一是公园绿地建设成效明显。依托城北湿地公园、茶韵公园、宁霁广场、世纪广场等项目建设,以右甸河为核心轴的绿化景观带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共有公园11个,绿地总面积达318.33公顷,人均公园面积达10.8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达到了500米见园的目标。二是单位(小区)绿化成效明显。全县各单位(住宅小区)以创建省级、市级园林单位(小区)为抓手,对照创建指标和要求,对单位(小区)园林绿地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全县共有省级园林单位21家,园林小区3家;有市级园林单位11家,园林小区6家。三是道路绿化建设成效明显。重点实施了环城北路、福慧路、滨河西路南段等道路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全县道路绿化普及率和绿地达标率全面提升,分别达95.6%、82.7%。四是生产绿地建设成效明显。鼓励和引导发展苗圃,扩大城市苗木供给。服务城市绿化的生产绿地由少到多。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有苗圃24个,生产绿地面积达60.93公顷。各苗圃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树种,大量种植当地乡土树种,降低了种植和后期管理养护成本,提高移植成活率,为县区绿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木资源。四是防护林地建设成效明显。以西山片区、云保公路沿线、右甸河两岸为主的防护林地管理规范,以秃杉、杨柳、青树、清香木等为主的乡土树种为主的防护林长势良好,防护成效明显。依托5月植树月等活动,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义务植树互动,县城面山绿化率稳步提升。
(三)建设管控全面加强。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17年4月份完成了昌宁县城市管理局组建工作,城市管理工作呈现出新格局。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推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引进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5月下旬开始试运行。三是狠抓重点管理。整合公安、交通、住建、市管等部门力量,重点整治车辆乱停、卫生死角、占道经营、乱贴广告等行为,营造了坐商归屋、零摊归市、文明经营的良好交易秩序。
(四)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稳步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严格执行《昌宁县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城市面山、田园风管保护成效明显,自然山体保护完好,无违法违规开山取石、取土、随意推山取平等现象。完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对生物多样性、湿地等资源实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加强园林绿化科技成果运用,更加注重对乡土树木的培育和繁殖,加强对引进树种的驯化,丰富地被植物品种。加大对大气、噪音、尘土等环境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以上;加大对城区地表水的监测力度,共设水体监测站3个,城区地表水IV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100%。
(五)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切实对加大对县城“一水两污”的建管力度。县城共有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1个,自来水厂2个,污水处理厂1个,“一水两污”设施运转正常。自来水厂内部管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操作规程规范有序,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95%以上,公共供水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泥达标处置率达60%以上。城北湿地水生态净化功能区建成投入使用,将生活污水处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融合,各项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其他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建设新模式。兴宁路北段、二环北路中段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建成后污水收集、处理等能力将全面提升。2017年,实施了福慧路、环城北路、滨河西路等城市道路修复和人行道建设工程,县城道路完好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城区公厕15座,建成区共有公厕31座,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座公厕的市政公共设施标准。(县住建局张睿)
- 上一篇:我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稳步推进
- 下一篇: 我县多措并举,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