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园林县城创建 >> 正文

我县多措并举,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步伐

发布日期:2017-06-1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2017年以来,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四创两争”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以建设“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扩大生态空间总量,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全力推进“城市生态化”进程。今年以来,昌宁县城新建公园绿地34.84万平方米,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1.8%。县城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宜居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初具雏形。一是构建绿色屏障,让青山显出来。把森林科学合理融入城市空间,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重点以自然山体为骨架,全力实施生态绿化建设和县城面山保护,并依托防护林、退耕还林、异地植被恢复造林等项目,规划实施10万亩城市面山(西山、东山)保护工程,给山体增绿补绿,增强林网厚度。目前,县城面山森林覆盖率达8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达85%,让面山成为森林景观和城市绿肺。全面加强对城市面山自然风貌的保护,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开山采石、破山修路等破坏山体的建设活动。同时,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开展增绿、建绿工程,栽植桂花、滇朴、银杏、云南樱花、蓝花楹等大中型乔木1470株,着力打造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打造滨河廊道,让绿水露出来。积极开展河道水体治理和修复,全面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建设,通过建设农田湿地、人工湿地、滨湖湿地,系统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及周边生活污水影响。因地制宜改造城市河道,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完成城北湿地公园项目区段1.2公里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右甸河坝区段水生态修复工程。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市水系统,采用“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系统处理工艺,在城北湿地公园建设水生态处理净化区6.5万平方米,构建滨水植被群落,通过分离沉淀、阻隔分导以及菌种、植物根系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修复水体的同时,发挥汛期截洪、旱期补水的功效;三是建设生态景观,让田园靓起来。按照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和大地景观理念,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进行规划建设。依托右甸河生态廊道及万亩生态农田景观,建设“一轴、三脉、多核心”的生态景观体系。全力推进城北湿地公园建设,新建公园绿地31.84万平方米,种植花灌木、地被、草坪绿地22.29万平方米,栽植黄连木、落雨杉、樱花等大型乔木3274株,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净化功能。启动茶韵公园改造建设,改造公园绿地8.64万平方米,栽植云南樱花、桂花、滇朴等大型乔木2860株,种植鲜花3万盆,增加植物的层次性、多样性,着力提升田园城市生态景观效果;四是构筑绿色大道,让街景美起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建设要求,实施了环城西路、南园小区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新建绿地0.45万平方米,栽植大中型乔木700株,种植鲜花4万盆。启动实施县城环城北路、滨河西路南段、福惠路北段、宝达路中段、达丙路北段、兴宁路南北段等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建设,栽植高大乔木2060株,改造花灌木、草坪1.21万平方米,摆放鲜花10万盆,努力构建物种多样、季相分明、景观优美的城市景观大道。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要求,优化均衡绿地空间布局,建设实施了县城滨河西路入口、环城西路与云保线道路交叉口等道路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打造,种植大中型乔木、花卉灌木、草坪0.37万平方米。积极拓展园林绿地空间,充分利用城区有限的闲置土地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施福惠小广场、环城西路西侧等3个街头游园,着力增加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五是创新管理机制,让城市活起来。加快推进田园城市立法保护,《保山市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初审。启动田园城市保护规划工作,划定保护范围101.22平方公里,将西山森林公园、右甸河、县城特色农田等26.69平方公里纳入一级保护范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24名正式职工、60名协管员开始履职,统一规范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正式形成。以“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为重点的城市管理工作有力推动,县城管理秩序持续好转。与云南启迪集团在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启动了市场化运营。县城违章建筑拆除9.2万平方米,占总量的54.6%,提前完成“半年过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