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产业”成为扶贫与脱贫新亮点
靠山吃山养好山,靠城吃城服务城。——得益于有山有坝,靠近县城,昌宁县田园镇从城郊到山区的广大村寨里,一大批群众在“菜篮子产业”中实现了增收。从时令鲜菜到山茅野菜,从野蜂山菌到家养畜禽,每个寨子总有少则几家,多则一二十家的人从中获利。通过“转走访”“挂包帮”开展的不完全统计,全镇每年有2.2万户以上群众从中创收1.6亿元以上,其中,贫困户占比过半。“菜篮子产业”以其投入低、科技含量低、市场潜力大的独有优势,逐渐成为田园镇广大“挂包帮”干部扶贫帮扶的新招、困难群众脱贫的新亮点。
尽管县城的交通越来越方便,热区的应季和反季蔬菜源源不断地拉进城来,超市也越办越多,县城右甸坝子的田地也越来越少,但在离城不到两公里的右文社区下三甲村民组,年过六旬的马淑琴大妈依然靠着不足两亩的菜园,精耕细作,绿色种植,四季不断地往城里送菜,青菜白菜,茴香南瓜,小葱蒜苗,每年总能赚回五六千元的收入。马大妈说,这种菜靠的是勤快,用不了多少垫本,也不需要多少诀窍。和马大妈一样,田园镇城郊8个社区,至少有上百人家每年菜园亩赚达五六千元,比种庄稼还来钱。
初冬时节,昌宁坝子被浓雾笼罩的季节,居住在环绕右甸坝的山里的勐廷社区胡家山村民组胡国昌一家,又迎来了卖菜赚钱的好时辰。老胡一家依靠冬季不下雾,山宽林密的好条件,精精细细地盘好2亩多菜园、4亩鸡蛋果套种菜豌豆,园边地脑再移植上100多株树头菜,一百多株香椿,10多株山胡椒,又养上八九十只羊,五六头肥猪,10多箱蜜蜂,10多包野胡蜂,10多头黄牛,全家5口人,一年少说也有十五六万的收入。老胡当过社长的老党员,带动力很强,远远近近总有许多人家都照着他的样子干,整个寨子一年四季总是人挑车拉往城里卖菜,往家里拿钱。
而四角田的野生菌,勐廷寨的清真美食带动畜禽养殖,则至少每年创收上达亿元以上。
全党脱贫攻坚号角整天嘹亮,笔者这个干了20多年乡镇工作的老“田埂干部”,也分到了任务要“挂包帮”一户精准脱贫。跑了几趟,所挂钩的字大爷家老弱病残,脱贫确实难。笔者也是按月过日子的“小平头”,帮不了多少钱。但字大爷家盘块菜园,移植一些香椿树头菜的条件却是很好的。于是,动员字大爷一家,在村民组长鲁贵军的帮助下,扦插香椿、树头菜围满了菜园,只待打春后发芽;而小菜园里蒜苗、小葱则一墒墒地蓬勃旺盛起来。两个街子,就请小组长捎带去卖回了120元钱。字大爷高兴地说,这盘好小菜园看来很管事,也见天转出转进,管护得上心、细心、起劲了起来。
这法子被挂钩“挂包帮”的一位校长知道后,觉得学校几百师生每年要吃那么多的菜,只要质量好、价格平,订单购买可就真是干了件扶贫帮扶的大实事。一番走访,这事就定了下来,学校优先购买结对贫困户的菜。一下子,几十名“挂包帮”干部都忙着扶持挂钩户盘起了菜园。大家都说,这“菜篮子产业”扶贫,是个好点子、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