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还母亲河美丽容颜
晚饭后和家人朋友们到“大河边”散步已成为大多数昌宁人最喜欢的一件事。听河水潺潺,看杨柳依依,春赏花,秋看果,华灯初上,在炫丽的夜景中跳上两段广场舞,一天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滨河公园生态景观已成为昌宁人民休闲最好的去处,也是昌宁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持续治理治出安全河
右甸河源于县城北部新炉山区,横穿昌宁县城而过,由北向南流经漭水、田园、温泉三个乡镇,是县城中心的重要排水通道,又是坝区及沿线数十个村庄、5万余亩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
为保护河堤,提升防洪排水能力,县委、县政府多方争取项目支持,先后三次对河道进行了集中治理。1985年完成河道截弯改直1.5公里;2001年到2008年,先后投入475.7万元治理河道;2010年右甸坝段河道治理工程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同年12月开工治理,2012年8月,工程全面完工,投资3000万元,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0.92建设河道抢险通道17.2公里、灌溉沟16公里、路口250道、跨河桥2座、人行桥2座、机耕桥8座。
通过持续集中治理,目前,右甸河河道防洪能力达到10年一遇,满足了县城防范要求,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洁维护管出清水河
“以前沿河居民、农贸市场的生活垃圾、污水等几乎都排入河内,污染很大,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都不往河里扔垃圾了,河水变清了,没有怪味了,我们的生意也好多了。”在南门河下游经营小吃店的赵丽这样说。
为持续巩固河道治理的成果,由县水务局聘请了13名保洁人员,要求每天早晚两次巡河,分段负责城区流入右甸河的11条河道保洁工作,确保河道畅通、无垃圾杂物。通过制作宣传牌、与沿河住户和经营户签订《河道保护协议书》,向广大市民和周边学校发放《保护穿城河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不断增强群众自觉保护河道的意识。南门河源于麻地河水库,流经新华村、关庙社区等县城居民集中的地方汇入右甸河,也是最容易污染的一条河。
2009年,县委、县政府又积极争取项目,投资6987万元,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1座,2012年5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建成污水管网27.336公里,可对县城70%的污水进行处理,项目试运行一年,目前日均处理污水8700立方米,到2015年,将达到日处理污水1万吨,经过处理的污水达到国家一级B标的再生水重新流入右甸河,实现了右甸河清水长流。
合力打造建出景观河
为进一步提升右甸河的生态防护功能,结合打造“山水田园城市”这一总本规划,近年来,昌宁先后整合林业、交通、住建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对河道沿线的绿化、道路、自然景观等进行提升改选,建设河道机耕路两侧10米范围内的景观防护林232.5亩,硬化河堤两岸机耕路17公里。打造以右甸河两岸全长1600米的滨河生态景观带,建成以百茶园、百果园、荷花园为主要景观的滨河公园,设有亲水平台、花架、休闲广场等,集休闲娱乐为一体。2012年,又在18.6公里的右甸河道及两岸上的景观树上安装了彩灯,绚丽多彩的灯光照亮了右甸河,水光相映,美不胜收,成为昌宁夜景新看点。如今的右甸河处处皆景,绿色生态长廊已成为昌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确保绿色风景线的“生命”,制定了《昌宁县右甸河防护林分段抚育管理实施方案》,将右甸河防护林划分为5年管护区域,明确全县100个单位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巡查管护。
张亚娟 周祖彬
- 上一篇:大田坝乡送免费检查服务下乡
- 下一篇: 团结花开枯柯坝 和谐新风拂芒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