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坝 今日富裕村
更戛乡小街子村与其它村相比,小街子是刚刚诞生的新生儿,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十几年前,小街子还是只有两三户人家的荒凉之地,是昌宁县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创造了今天的发展奇迹。
昌宁县小街子、大沙坝异地开发扶贫项目是省政府批准列项的重点扶贫攻坚项目,于1999年立项启动,总可研规划开发小街子、大沙坝两个片区,新建小街子、大沙坝两个村民委员会。1999年至2002年四年时间,先后从居住在澜沧江、黑惠江沿岸因生活空间狭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就地脱贫无望的珠街、耈街、漭水、大田坝等乡镇就地难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采取特殊的扶贫措施,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最终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
整个项目设计转移安置规模为6000人,审定总投资为1800万元,其中省级下拨1260万元,地县配套540万元。项目区位于昌宁县更戛乡南部勐统河沿岸干热河谷区,涉及打瓦、立达、西桂三个行政村,海拔在715—1867米之间。有优越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11万亩。
该项目小街子片区共投资1660万元,转移安置440户1460人,组建一个村民委员会10个村民小组,划拨土地9755.6亩,完成人畜饮水工程4件,架设主管道9.5公里;完成北干渠开挖支砌20.9公里,灌溉面积1780亩;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1.3公里,安装变压器5台,总容量为220千伏安,完成改扩建公路21公里,复修31公里,建设小街子完全小学一所,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设村委会砖混结构综合楼214平方米,架设通讯线路17杆公里;建小街子集镇街道长750米。
移民进入新的居住点后,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家立业,建设安居住房57900 平方米,种植粮3150亩,新植甘蔗4000多亩,产量达2.5万吨。移民安居乐业,实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子女有学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为了使移民区各项工作尽快走入正常,小街子村于2000年10月成立临时党支部,负责日常事务工作,于2004年3月正式成立村党支部、并通过民主选举组建村民委员会,以片划分为10个村民小组,小街子村正式成立,纳入昌宁县的行政建制。
十几年来,小街子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移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开展移民区各项工作,始终把扶持龙头产业,壮大农村经济作为异地搬迁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为移民户出主意、想办法,规划生产、谋求发展。
小街子村属于勐统河谷流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热条件较好,发展甘蔗、芒果、荔枝等热带经济作物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针对小街子村的自然条件,村支部、村委会确定了“稳定粮食基础,突破甘蔗产业,逐步壮大畜牧业和林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构建了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基本框。
但是,凡事都不是一帆风顺,小街子村的移民大多数来自温凉山区和高寒山区,对甘蔗产业一点不了解,仍然延续着“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刚开始,许多移民户将分到的老在户已开好甘蔗种植沟的地用于种苞谷,对于种甘蔗他们一窍不通。2000年小街子村仅有200来户农户种蔗,面积600多亩,产量2000多吨,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
为发展壮大甘蔗产业,让移民群众自觉种植甘蔗,村支部、村委会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分组分片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大力宣传甘蔗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各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户合理规划地块,与制糖企业协调蔗种、资金、肥料等农用物资,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种蔗,做群众的连路人。
通过政策扶持,大户带动,群众看到种植甘蔗实实在在的效益,广大村民发展甘蔗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移民们充分认识到甘蔗产业是移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目前还没有哪一项产业能够取带它。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小街子甘蔗产业逐年壮大,之柱地位逐渐突出,如今全村337户农户种植甘蔗,种蔗面积达6024亩,2008/2009年榨季入榨甘蔗2.64万吨,甘蔗产值达600多万元,全村户均入榨甘蔗78吨,户均甘蔗收入达18000多元。由于近几年来连续干旱,小街子村甘蔗产量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在年入榨甘蔗2.2——2.5万吨左右。
甘蔗产业发展了,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又在酝酿新的产业布局,甘蔗叶可以喂牛,甘蔗头可以粉碎喂猪,可以综合开发利用甘蔗的废弃物发展畜牧业。通过宣传发动,全村培植了养猪大户100多户,养牛大户6户,畜牧业已成为小街子村的又一项优势产业。2008年试种蚕桑100多亩获得成功,如今桑园面积600多亩,年产蚕茧20多吨,蚕桑产业将是小街子村的一项新兴产业。芒果、荔枝、菠萝等热带水果作为庭院经济,家家种植、户户发展,村边路旁,田边地头到处果实累累,瓜果飘香。小街子变了,昔日的荒山坝变成今天的富裕村。(鲁轶平)
-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有声有色
- 下一篇: 我县开展渔业安全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