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崇俭抑奢扬正气 茶乡大地“廉”味飘香

发布日期:2016-05-11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近年来,昌宁县坚持廉政文化“育人”在先,全员学廉倡廉,崇俭抑奢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茶乡大地“廉”味飘香。 

廉政教育“走街串巷”

廉政文化“六进”播撒廉政种子。“村里的干部经常下来给我们讲党的路线方针和一些惠农政策,傣汉双语结合,使我们傣族人民更好的让思想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助于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卡斯镇龙潭社区一名参加廉政知识宣讲的傣族村民这样说道。近年来,昌宁县充分发挥“一根丝宣讲团”、“茶乡讲坛”、艺术团的作用,到县直单位、乡镇、村组开展巡回宣讲、演出,传递党的声音。以廉政文化“六进”为契机,以茶文化为核心打造昌宁红色廉政文化进企业亮点工程;精心打造县级廉政文化示范点14个,市级廉政文化示范4个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1个。通过建示范点、设廉政角、展廉政栏,让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让廉政广角镜照到每个角落。  

廉政教育不让为官之船“说翻就翻”。家庭教育。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家属常吹“枕边风”,当好“廉内助”;开展“好家规、好家训、好箴言”征集活动,共征集好家规好家训621条。节点教育。紧扣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重大节日,通过召开会议、下发禁令通知,发送廉政短信等针对性地开展节点警示教育,筑牢重点节点时段“防火墙”。 提醒教育。谈话提醒,灵活运用约谈、函询、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理,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警示教育提醒,以案释纪,让党员领导干部就走进庭审现场、走进高墙内感受不同的生活,敲响廉政警钟。打造“互联网+”新时代反腐倡廉网络阵地,搭建“一端一微一网站”廉政教育平台,推送党风廉政建设动态,让廉政教育细致入“微”。  

廉戏下乡 农民“点赞”。“各位党员听好了,廉政准则出台了,么么扎实阿招呼,莫瞎搞。公私分明第一条,崇廉拒腐第二条……”这是廉政小品三句半《准则条例要牢记》。今年来,结合党章、准则、条例的学习,昌宁县举行“2016年‘学党章、学准则、学条例’系列活动‘送戏下乡’巡回演出”,走进苗岭彝山,廉政好声音传遍茶乡大地,13个乡镇和80个村(社区)近10万余人观看。此次演出包括三句半《准则条例要牢记》、小品《家园新貌》、说唱《盛会春风暖茶乡》、小品《拜年》、说唱《书香溢满幸福路》等12个文艺节目,为茶乡人民送去了廉政大餐!  

民族文化“廉韵正浓”

民族文化不失“廉”元素。昌宁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22名、县级传承人350名,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融入了勤政廉政理念,形成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如传统的“火塘艺术”——打歌、“活的史记”——苗岭服饰,傣族泼水节“插花”、彝族火把“撒火把”等,传统的民族节日隆重而不奢华,精细入微却不劳民伤财,摒弃了以往大操大办,迎来送往的方式,简约中方显精神传承的至高至善,与我们当下弘扬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俭约生活不谋而合。  

“婚丧喜庆”不是说办就能办。“操办客事的开支减下来了,但喜庆气氛没有减,这种节俭办客风气好。”刚操办完女儿婚事,社区居民李敬由衷地说。苗岭彝乡自古就有大口吃饭、大碗喝酒的风俗,饭桌上“十八大碗”随处可见,自出台《昌宁县关于规范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以来,明确规定公职人员办理、参与婚丧喜庆事宜的相关程序及条件,同时印发《关于在全县开展俭约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活动的通知》,以试点先行,面上铺开的形式,在全县13乡镇开展移风易俗俭约办客活动。利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把反对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规定纳入《村规民约》,让俭约办客成为群众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段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