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抓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家园

发布日期:2015-01-28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行走于昌宁县右甸河上游的乡村公路上,每经过一个村庄,都会看到一座天蓝色屋顶的铁皮屋,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是前段时间刚建起的垃圾房,有了这个垃圾房,感觉村子一下干净了很多。”沿江村高桥村民小组村民李定武的话,点出了铁皮屋的用途和作用。

沿江村位于具有昌宁生态屏障作用的天堂山东侧,21个村民小组1305名村民散落居住在山间,因村落沿穿境而过的澜沧江分布而得名。境内有数千亩高山湿地,上万亩原始森林,生态环境良好,是昌宁母亲河——右甸河的发源地,在昌宁生态体系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沿江成为了昌宁乃至周边地区户外运动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在人气旺起来的同时,陡增的垃圾也让过惯了洁净日子的村民陡增了许多烦恼。去年,昌宁县在沿江村等右甸河上游村庄实施了总投资600万元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共建成公路沿线垃圾房35间,污水处理池1个,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1个,建生态防护栏2300米,添置垃圾分类处理箱60个,垃圾桶100个,配备了垃圾清运车4辆。李定武说:“我们这里生态好,风景好,这几年来高山草甸、原始森林里玩的人相当多,以前因为没有垃圾收集的地方,草地里到处是垃圾,人走了我们却苦恼了。现在建起了垃圾房,人们也都自觉了,草地上再也看不到垃圾了,我们的环境又回到了从前。”

“垃圾房只是我们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一个方面。我们一直在各级的支持下,把山、水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来爱护。” 沿江村总支书记王双林说。王双林介绍,近年来,沿江村突出“推进生态恢复治理重点地区绿化和村庄绿化”两个重点,大力实施“绿色屏障、绿色村庄工程”,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出了一套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生态保护建设“组合拳”。森林覆盖率84.5%,茶叶面积2600亩、年产值150万元,核桃面积2300亩、年产值600万元,蚕桑2200亩、年产值220万元,林下中药材种植200亩、产值8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一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反映出了“组合拳”的效果。

沿江村只是昌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沿右甸河顺流而下,或沿天堂山向四周城镇村庄,在昌宁的城镇乡村,到处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十二五”以来,昌宁县突出“推进生态恢复治理重点地区绿化和村庄绿化”两个重点,以城镇面山、“两江两路三河”沿线及乡镇村庄为布局,大力实施绿色屏障、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通道“四绿工程”,加快“森林昌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818.9万元,完成造林20.8万亩、道路绿化700多公里。始终坚持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认真落实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强化重点区域管理,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程序,严防森林火灾;严厉打击偷砍盗伐、毁林开垦、乱捕乱猎野生动物、乱挖乱采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全面推进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水电等新能源。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突出做好城乡自然风光保护,规范和完善了一批功能设施,扩大了绿化美化面积。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县城建成了垃圾填埋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等环卫设施,12乡镇主要集镇建成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27台,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初步得到治理。2014年末森林覆盖率达60.43%,林木绿化率达66.89%。

“要让环境得到保护,关键是要让群众在绿色之中能致富。现在,茶叶、核桃、蚕桑这些产业,就是村的‘绿色银行’,大家不用砍树、不用破坏环境,更能致富了。”如王双林所言,昌宁坚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发展以茶叶、核桃、澳洲坚果、油茶、中药材等生态产业,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截止2014年底,全县有生态茶园25万亩、核桃基地180万亩、澳洲坚果9.5万亩、红花油茶9万亩、蚕桑6.5万亩,逐步发展壮大的绿色产业,为群众铺筑起了“绿色富路”,编织出“绿色梦想”。

“这几年的发展,让我明白了只有保护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现在我就想着好好种桑养蚕、好好培植茶叶、核桃,每天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寿命都会长很多。” 李定武用这样的话,说出了昌宁城乡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盼。

(吴再忠 徐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