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昌宁强化住房保障惠民生

发布日期:2014-11-19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我们一家四口在县粮食局的一房间里住了近十五年,太拥挤了,现在申请到一套保障性住房,也算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真正的家”。温泉镇粮贸公司下岗职工袁瑞芳申请到保障性住房时,幸福地的说。

和袁瑞芳一样,昌宁县许多人都受惠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圆了“有个家”的梦想。近年来,昌宁县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情系住房困难群众,把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惠民生、稳增长、促和谐的重要举措,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向和重点逐步向改善民生倾斜。2008年来,共投入99450.17万元用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争取到中央、省、市上级财政资金支持24565.9万元,县级配套74884.27万元。全县动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6790套34.15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990套9.95万平方米、公租房4800套24.2万平方米。同时加强对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247户2.63万平方米、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690户8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居住难题。 同时,为加快推进昌宁县特色城镇化进程,建设“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启动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昌宁县坚持抓保障房建设就是抓民生的理念,连续7年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县人民政府承诺办理的“民心工程”,由县长亲自挂帅,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高位推进项目建设。在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责任落实,提升决策效率,强化督导问效,确保工作落实。七年来,昌宁县实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全市都名列前茅,多次得到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再困难也要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 翻开近年来昌宁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针对建设资金筹措困难这个保障性住房建设最大的困难和问题,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昌宁,如何满足近10亿的庞大建设资金需求成为了决策的现实考量。面对困难,该县积极创新建设模式,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即:按照政策减免一点,降低项目建设成本,累计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184.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一点,将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房地产税收的10%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1200.1万元;投融资平台融资一点,通过佳阳公司、城乡投资公司两个投融资平台,共融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6亿多元;共建企业(部门)筹集一点,采取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代建公共租赁住房后政府回购等形式,共建企业(部门)累计筹集资金2880.66万元;配套建设回笼一点,根据政策,配建商业设施2.5万平方米,可回笼建设资金1.25亿元。同时,为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健全完善了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的监管体系建设,严把制度保障关、资金投向关、程序控制关、责任落实关,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建设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当初最担心的就是房子质量安全问题,入住三年了,厕所、水管一点都不渗漏,也没听到其他住户反映住房有质量问题,我是多虑了。” 勐统镇小学教师罗兴旺说。围绕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问题,该县落实责任,强化监管,采取部门掌控、源头把控、过程全控、社会监控四项举措,严格监管,切实把保障房建成“放心房”。

公平分配是住房保障的“生命线”。昌宁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把关,创新管理,确保建成的保障性住房及时、公平公正分配入住。该县制定了《城镇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实施细则》、《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城区保障性住房先租后售工作实施方案》,规范保障对象、保障标准和准入条件等,确保做到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整合、共享部门信息,采取年审和资格重审、不定期抽查和定期检查的“两审两查”方式,对在保人员的经济收入情况和住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记录,加强监督,强化动态管理。

“保障房不是低档房的代名词,保障房小区与低品位小区之间没有天然的等号。”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昌宁十分重视建设项目的品质,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物业管理上充分体现居住品质,让保障对象共享“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建设成果,住得舒心,生活开心。全县建成和在建的6790套城镇保障性住房,除分布在乡镇集镇的1350套以外,其余5440套分布在县城东、西、南、北的四个居住组团,配套完善,保障对象入住后方便就医、就学、就业,降低了生活成本。 已经在保障房里生活了五年的昌宁惠民小区住户徐菊珍说:“保安、物业什么都有,清洁卫生管理得非常好,住在这里与别的商品房小区里一样开心。”[吴再忠 字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