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乡要闻 >> 时事快讯 >> 正文

发展“红利”惠山乡

发布日期:2014-10-17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昌宁县近三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长期积贫积困的山区农业县,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昌宁一直在实践和探索着答案。“七五”以来近30年,昌宁始终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把开发式扶贫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国家各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政策,立足身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推进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区域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等扶贫成果。1986—2013年,全县累计投入县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150769.43万元,实施3544个扶贫开发项目,按各个时期国家发布的贫困标准,累计解决了30.52万人次贫困人口温饱。

——基础设施夯实扶贫开发基石

昌宁地形地貌特殊,区域性贫困现象突出,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大连片、小集中的特点明显,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针对这一特点,实施扶贫开发伊始,昌宁始终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和实施基础建设扶贫项目2728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5085.94万元,着力改善贫困区域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最基础最根本的发展条件,先后解决了160567人的饮水难题,新建和改扩建乡村、村组道路2006.17千米,修建桥涵2 193座(道),实现村村通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架设和改造了农村输、配电线路131.81千米。针对贫困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太阳能热水器、改灶、改厕、改圈和沼气池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环境,加大生态资源恢复治理力度。对部分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采取易地搬迁的扶贫开发模式,改善贫困人口生存条件,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503.46万元,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开发项目21个,搬迁安置贫困人口4622户19359人。把住有所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先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01.58万元,实施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和农村安居工程项目,逐步改善贫困人口住房条件。

——产业培育找准脱贫致富门路

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来源单一是贫困区域的共同特点之一。昌宁从这一特点出发,科学规划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截止2013年底,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550万元,扶持贫困区域发展茶叶46170亩、油茶种植5000亩、蚕桑30950亩,扶持贫困户141户495人养殖生猪2500头。“十五”以来,在继续加强对“第一车间”扶持的同时,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产业扶持资金投向,以“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发展”的理念,累计扶持农副加工企业项目7个,扶持了3个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带动9394户贫困农户32879人贫困群众发展。在解决群众“近忧”的同时,注重科学规划,着力解决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远虑”,指导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方式规划和指导产业发展,形成了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连片开发铺筑整体推进阶梯

“大分散、小集中”是昌宁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从实施扶贫开发开始,昌宁就针对不同时期的贫困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从最贫困、最需要的区域入手,以县为单位加大扶贫资源的统筹和整合力度,聚集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和工作力量,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取得了实施一片、脱贫一片,带动一片的效果。1999年—2004年实施安居温饱示范村,共组织实施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扶持单元的“扶贫安居温饱示范村”项目42个,总投资2299.90万元,受益农户2937户12396人;2001开始,实施贫困行政村重点扶持项目,共对11个行政村实施重点扶持,投入资金1064.22万元,受益群众2870户12080人;2005年开始,在全县13个乡镇实施了以自然村为扶贫单元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599个,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2个,完成总投资31114.90万元;2011年开始,先后在两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其中:温泉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2013年5月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总投资30140.30万元,通过实施一批扶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生态能源、科技培训与推广、民生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项目,使温泉乡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变;漭水整乡推进试点项目于2013年10月27日正式启动,计划总投资9828.94万元,通过政府高位推动,部门倾力支持,镇村精心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各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至2014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7153.73万元。从散杂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民族乡和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先后实施了特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扶持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等,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001.52万元,有效地改善部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族团结和谐。

——社会事业造就自主发展血液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实际,昌宁始终把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作为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来抓,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始终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整合力量,加大投入,累计投入农村学校建设扶贫资金3109.13万元,受益学校38所;投入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资金1949.7万元,扶持村级卫生室124个、乡镇中心医院6所、昌宁县人民医院重新选址建设。二是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拓展贫困人口增收空间。针对农业产业增收空间小、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单一的实际,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有序输出力度,累计投入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1482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8077人次,培训后转移就业54199人次。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返贫现象发生。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管理各项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共筹集新农合资金4.91亿元,参合群众享受补偿689.78万人次,至2014年5月止共补偿资金4.18亿元,平均年度资金使用率达90%以上;积极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全县参保人数达21.18万人,实现参保全覆盖,累计征缴保费10107万元,各级财政补贴15391.32万元,领取养老金人数4.30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丧葬补贴、残疾人养老补助共计10953万元。高度重视农村贫困、残疾人口的参合、参保工作,制定了特困、残疾人口参合、参保办法,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95.30万元,为特困、残疾人口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金。

——外资信贷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自实施扶贫开发以来,昌宁始终把解决发展资金作为突破口之一,积极实施外资扶贫和信贷扶贫项目,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油”。外资扶贫方面,实施了中英合作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YEDP),实际投入中英方资金401.56万元,通过引入参与式方法、以社区为主导、高度关注社会性别等先进的国际反贫困理念、管理模式和技术,在漭水镇翠华村创造了云南省5个中国二十年扶贫开发经验典型案例之一,被国务院扶贫办国际扶贫中心载入中国扶贫史册,实施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PRCDP)。项目覆盖7个乡镇、28个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7843.57万元;引进和实施了香港乐施会赈灾、抗旱、社区发展、CDD等项目,援助资金310.83万元;引进和实施了澳大利亚政府援助小型活动1个,援助资金35万元,在2个村民小组进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引进和实施了荷兰IUCU项目1个,投入资金14万元,在漭水镇翠华村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组织实施了由福特基金会援助的“中国西部农村发展政策的社会性别主流化探索活动”项目1个,援助资金10.25万元;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甘霖引水行动”项目1个30万元,中国扶贫基金会营养项目1个,项目资金170.135万元,中国扶贫基金会T恤衫项目1个,2000件T恤衫价值10.6万元,中国扶贫基金会溪桥项目1个,项目资金81万元;引进新加坡连氏组织人饮水项目1个(温泉松山村人畜饮水项目),援助资金25万元。信贷扶贫方面,重点从提升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双管齐下,累计发放扶贫信贷资金79635.40万元,其中专项贷款44159.40万元,放贷项目建设内容涉及种植业107个、养殖业10个、加工业12个、工业2个、供用电行业3个、医疗和广电行业3个、其它方面32个,扶持以“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龙头企业16个、“合作社+基地+农户”1个,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达27.30万人次;发放小额信贷44159.40万元,扶持边远山区贫困群众发展烤烟、甘蔗、核桃、茶叶、蚕桑等优势产业发展,共计63156户98586名贫困群众得到小额到户贷款扶持;把农村劳动力创业列为鼓励创业促进就业“贷免扶补”和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累计有农村劳动力5915人获贷款扶持,扶持资金30112万元;同时加大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扶持力度,累计放贷2860万元扶持20户企业。

——整合力量构建社会参与格局

扶贫开发是一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昌宁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合力帮扶、整体脱贫”的思路,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从1998年起,实施“县直单位挂乡包村”以及“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工程”,县乡(镇)两级单位挂钩到村,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投身经济建设及扶贫攻坚主战场,从人、财、物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贫困乡村群众实实在在的扶持,在扶志气、扶班子、扶项目、办实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为群众解决山区增收难、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实际问题的同时,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十一五”期间,全县87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定点帮扶87个行政村,2076名党员干部与286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3个乡镇直机关单位2619名党员干部与3312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县乡两级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村组支农23266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19.66万元,帮扶物资折币196万元;协调项目190个,资金2418.8万元,组织科技培训28.1万人次。

面对未来,昌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核心,以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抓手,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理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快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程,尽快将调查数据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突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以整乡整村推进为主线,以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难以就地脱贫群众的生存环境问题,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力转移,切实带动贫困山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筹资困难问题,谱好扶贫开发这曲没有休止符的音乐,带动全县贫困山区群众共创美好未来。(再忠 晓波 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