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94-6-/2022-0117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22-01-17 |
文号 | 浏览量 |
昌宁县“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2021年—2025年)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2020年12月
《昌宁县“十四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2021—2025年)编制组成员名单
编制组组长:
胡永兴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局长
编制组副组长:
张志尧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副局长
杨 眉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副局长
曾昭桂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副局长
杨学伟 县纪委监委派驻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纪检监察组组长
编制组成员:
杨 丽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发规股股长
杨朝伟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二级主任科员
杨翠莲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四级主任科员
翁会琼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党政办公室主任
马绍光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工业股股长
苏志勇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科技股股长
李程涛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商贸股负责人
肖阳林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信息化股负责人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发展形势2
一、 世界经济形势2
二、 我国发展形势2
三、云南发展形势4
四、保山发展形势5
第二章昌宁“十三五”工业发展现状及成效6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7
二、主要成效8
第三章 发展机遇和优势11
一、发展机遇11
二、发展优势13
第四章 发展目标及方向15
一、发展思路 15
二、发展目标 15
三、发展原则 16
四、发展重点 17
第五章 空间及产业规划布局18
一、空间规划18
二、产业布局20
第六章工作措施24
一、抓实企业培育24
二、抓实园区建设24
三、抓实开发保护25
四、抓实招商引资26
五、提升企业竞争力26
六、加大金融支持26
七、鼓励自主创新27
八、强化人才支撑27
序言
“十四五”时期(2021年至2025年),是第二个百年计划的开局时期,是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新要求的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时期,是昌宁县主动融入全省三张牌建设、全市打造滇西工业重镇及水电硅材一体化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跨越发展,建设六个强县的重要时期。昌宁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及全球经济下行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换发展动能、改变发展方式,保产业链发展,科学编制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厘清昌宁未来五年工业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任务、优化产业布局、指导行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将我县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缩小工业经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的依赖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工业经济实现转型迈上又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形势
一、世界经济形势
202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激烈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购买力大幅衰退。叠加近年来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保守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失去动力,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跨国合作难度加大,全球产业链“断链”、“脱钩”风险加剧,经济发展进入漫长的萧条周期。问题与挑战的不断涌现,倒逼制造业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倒逼各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球工业发展迎来科技革命和结构性变革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二、我国发展形势
(一)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向好走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工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应对政策,“六稳六保”等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稳妥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工业生产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中一季度下降8.4%,二、三季度分别增长4.4%和5.8%,二季度以来工业生产总体回升。随着各项稳企惠企政策落地显效,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万亿元,同比增长0.7%,累计利润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超六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6%,医药制造业增长8.7%,纺织行业增长7.6%。高技术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电子行业自4月份累计利润增速转正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随着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供需循环逐步改善,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总体稳定,为保山建设滇西工业重镇提供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二)创新、开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特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对外合作不断深化,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我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外经贸发展取得新成绩,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再创新高;“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双向投资深入发展,国际税收合作不断深化,新兴市场出口占比持续提升。随着我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将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创新要素,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力促科技创新成果赋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方面推动对外合作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不断提升的创新将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加速制造业向产业链与价值链的高端转型,让保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后劲更足。
三、云南发展形势
(一)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达到2.32万亿元,跃上2万亿元台阶;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位次上升到全国第1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前移6位至第24位。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530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1%,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5位。民营经济突破万亿元大关,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5年的6389.7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0954.8亿元,支撑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云南省工业综合实力和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云南省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聚力打造八大重点产业和“三张牌”。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撑起云南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非烟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烟草占比下降到24.7%,“一烟独大”的产业格局正被优化调整,工业经济结构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中石油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成投产,电力发展初步告别“水电弃水”时代,“数字云南”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信息产业发展落后的格局正在改变。八大产业、“三张牌”打造取得突破,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保山发展形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十三五”以来,保山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6-2019年年均增速10.4%,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3.8和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人均GDP从2015年的2.14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3.65万元,年均递增9.8%,比全省高出1.7个百分点。全市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二)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十三五”以来,保山市坚持高质量和高速度相统一,持续抓好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三个关键,集中力量推动工业聚集化发展,实现工业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发展、全市工业指标增速逐步加大。按可比价格计算,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是2015年的1.51倍;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183.36家,是2015年末的1.57倍,工业经济总体平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0.11亿元、利润47.84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82倍和2.03倍,分别年均递增16.2%和19.4%,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三)产业集聚效益显现
“十三五”以来,保山市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元园区”的目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实施工业集聚化战略,引导优质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开创县(市、区)与保山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模式以最大程度的优化资源利用,搭建 “一线两园”平台推动优势产业向外延伸和发展。保山工贸园区先后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培育十个千亿园区之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云南省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88.97亿元,是2015年的1.86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39.5亿元,是2015年的1.63倍。2016-2019年间累计完成园区企业规模以上非电力固定资产投资408.13亿元,是“十二五”的1.58倍,保山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第二章 昌宁“十三五”工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全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特色工业,加强工业运行调控,鼓励多种经济共存,全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思路更加清晰、氛围更加浓厚、总量不断壮大、基础更加夯实、特色不断彰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目标:到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5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同比增长3%。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以上。
完成情况:2016年至2019年, 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0.57亿元、113.12亿元118.5亿元、124.36亿元 ,分别增长10.02%、15.71%、11.42%、7%。全社会用电量达6.34亿度、7.87亿度、4.09亿度、6亿度,分别增长17.04%、23.98%、-38.23%、48.81%;完成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4亿元、63.96亿元、77.14亿元、86.8亿元,分别增长5.9%、23%、20.6%、9.23%。
2016年至2020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4.7亿元、27.09亿元、29.59亿元、33.2亿元、31.98亿元,分别增长12%、12.7%、11.6%、12.3%、2.2%。2016年至2020年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6.38%、25.9%、26.6%、22.5%、21.3%。
二、主要成效
(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十三五”以来,紧紧围绕年度目标,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采取帮助解决生产要素问题、帮助申报项目资金等措施,千方百计培育新的增长点。截至2020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户,比“十二五”末增长22户。我县工业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各项指标增速平稳。2016、2017、2018、2019、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3.1%、13.8%、13.9%、14.6%、2.2%,全市增幅排位基本保持全市前三的位次。
(二)服务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县出台了《昌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20条措施的意见》《中共昌宁县委 昌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企业服务团”、“三人议事”、“四访四帮”和处级领导挂钩帮扶企业发展等工作机制,成立了活力工业投资有限公司,着力提升企业发展软环境,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用地、要素保障等困难问题。2016年以来,共拨付各类企业扶持资金8279.5万元,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贷款8.4亿元,“园中园”收储工业用地303.43亩,引进高端人才20余人。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以来,昌宁县不断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快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以生物资源加工、水电开发、塑料制品、饲料、肥料制造等为辅的特色经济体系逐步彰显,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逐步提升。一是发展壮大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依托茶叶、核桃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批有地域品牌标识的代表性产品品牌。2019年末,我县共有44户规模以上生物资源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8.39亿元,较2016年增长31.58%。其中以制糖、核桃、蔬菜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41.47亿元,较2016年的37.46亿元增长10.7%,占工业产值的33.34%;以酒、精制茶为主的加工业产值32.42亿元,较2016年的20.57亿元增长57.6%,占工业产值的26.07%。二是着力打造“硅基”产业。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打造云南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产业布局要求,我县将“园中园”二、三期调整为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硅基产业。目前,重点推进通威高纯晶硅(一期)、隆基三期昌宁10GW单晶硅棒、硅砂提纯等项目。2019年底县域内以工业硅冶炼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达7.25亿元,较2016年的5.02增长44.42%,占工业产值的5.83%。三是巩固提升其他优势产业。2019年底以褐煤、锡矿为主的采矿业产值达2.8亿元,较2015年的2.45亿元增长14.28%,占工业产值的2.39%;以水泥、墙体材料(砖)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达2.08亿元,较2015年的3.44亿元减少39.46%,占工业产值的1.78%。四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昌宁县2016年关闭退出煤矿1户,化解产能15万吨,2018年关闭退出煤矿4户,化解产能36万吨。5户关闭退出煤矿企业均通过省、市、县三级验收,共化解产能51万吨。
(四)园区发展稳步增长
“十三五”以来,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工业园区坚持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之路,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园区建设。2016年,根据《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县(市、区)与工贸园区共建“园中园”的实施意见》,昌宁“园中园”于7月9日入驻隆阳区汉庄镇长岭岗,“园中园”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9月26日开工。保山工贸园区“昌宁园中园”自开工建设以来,共投入资金11.3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55683平方,修建柏油路2000米毛路4170,入驻企业4家,尤其是在十三五末引进了通威高纯晶硅项目并开工建设,项目的落地建成,将为昌宁的工业发展开劈新的起点。2019年底,纳入昌宁工贸园区统计企业9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90.5亿元,同比增13.76%;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15.59%。完成非电工业投资23.54亿元。
第三章 发展机遇和优势
“十四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县工业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
一、发展机遇
(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重塑为制造业迎来新机遇
世界经济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激烈冲撞下,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各国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后,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中低端产业链正在转向具有劳动力红利和市场红利的国家,尤其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东南亚、南亚国家转移,吸引了我国更多中小企业到沿边城市间接借助东南亚廉价劳动力发展。高端产业链和新材料、新技术、核心零部件等在向知识高地和创新高地转移。全球新能源、高端装备、通信电子设备等中高端产业主体迁入我国的趋势也在持续,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延伸硅基产业链,拓展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新机遇。
(二)新工业革命为昌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正处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术和新产业。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改造传统工业和调整工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快传统优势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的改造升级,更有利于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为我县突破性发展硅基产业、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提供新机遇,为推进工矿、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为我县实现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提供新支撑。
(三)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深入实施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首访缅甸,就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新的重要共识,加速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保山建设缅甸曼德勒缪达工业园区、密支那经济开发区等项目,扩展了新的国际投资、贸易、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机遇,有利于我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产业链条外延式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云南辐射中心建设有望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对全省推进南亚、东南亚科技辐射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RCEP签署等机遇形成叠加效应,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现在是保山市乃至我县开放的最佳机遇期,充分发挥好地处“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多重机遇叠加有望使我县获得更多政策、制度、项目、资金方面的有效支持,为我县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昌宁资源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发展提速。
我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昌保高速、昌宁通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全面开工建设,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昌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正逐步从内陆边缘地区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各类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同时,人民群众求发展、谋幸福愿望强烈,“全县抓经济、抓产业、建园区、抓招商、抓项目”的工作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加快工业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发展优势
(一)昌宁县历年来的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昌宁工业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思路更加清晰、氛围更加浓厚、总量不断壮大、基础更加夯实、特色不断彰显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了具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发展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企业。昌宁工业园区及保山工贸园区昌宁园中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体系不断健全,筑巢引凤,为“十四五”时期的工业经济发展打下硬基础。
(二)昌宁高速路网逐步形成
以预计2020年年底通车的昌保高速为起点,昌宁县将彻底告别不通高速路的交通制约瓶颈,县内将建起发达的高速路网经济带,对“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三)资源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
昌宁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硅矿资源,通过政府引导及市场调控,茶叶、核桃、蔬菜等产品已发展起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工业企业,硅矿资源的开发也引进的如“通威”等的高精企业入驻昌宁,在保山市水电硅材一体化及打造滇西工业重镇的谋划建设中,昌宁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十四五”时期,围绕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一轮国家应对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心。以5G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普及和再突破,将会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为昌宁特色农产品的推广、新型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材料、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转化应用,将促使昌宁依托丰富的硅基材料和绿色能源等资源,加快新材料研制、新能源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昌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供新机遇。
第四章发展目标及方向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保山市第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将我县工业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缩小工业经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的依赖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目标,围绕将昌宁建设成“云南省生物资源产业中心、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昌宁工业经济向稳向好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即到2025年完成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年均增长7%。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36.8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税总额15亿元,同比7%。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以上。累计完成非电工业投资达198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8%以上。园区就业人数15861人,增长6%。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化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着力集聚创新要素,全面推动开放式创新,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强化创新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科技体制机制和环境,推动工业经济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两化融合
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工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增长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走融合互促的发展道路。
(三)坚持集群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坚持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构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集中力量引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补齐新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强化传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工业经济走集群协作的发展道路。
(四)坚持开放发展
推进双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抓好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项目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营造优质高效、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资源要素融合,不断拓展滇西工业重镇发展新空间,培育我县工业发展新活力。
(五)坚持绿色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运用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机制,着力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
四、发展重点
1.做强硅基产业。合理利用昌宁硅矿资源,引进新技术,推动工业硅产品高端化,围绕通威项目,着力推进昌宁园中园建设,积极争取省级产业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谋划发展硅化工、有机硅及其他硅基产业配套项目,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形成硅基产业生态,吸引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入驻保山,大力推进高纯晶硅加工、稀土分离、单晶硅加工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融入保山水电硅材一体化建设,打造光伏产业链集群发展。
2.做优食药产业。重点发展牲畜养殖屠宰、蔬菜冷链,做大茶叶、核桃加工,发展茶叶、核桃下游产品开发,发展中药种植,引进制药企业入驻昌宁。重点依托城南新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昌宁县茶叶文化一条街、核桃文化一条街,集中打包宣传我县茶叶核桃产品优势,打造昌宁核桃茶叶品牌集群,吸引客商,为
3.加快“两型三化”发展。推动工业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发展数字经济应用,培育壮大5G关联产业,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改造升级50%的传统产业,以推动5G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4.突出园区集聚效应。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导向,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产业第一支撑、项目第一抓手”,强化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动工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强化昌宁工业园区田园片区和昌宁园中园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集约。
第五章空间及产业规划布局
一、空间规划
严格按照昌宁县“十四五”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以昌宁县城为产业发展核心,积极发挥县城圈核的辐射带动作用。1.中部田园片区,依托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核桃、茶叶、
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硅矿工业、货运物流等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利用城南新区的商贸物流核心功能区建设,推进工业产业体系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服务化。2.北部珠街、耇街地区依托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立足彝族、苗族特色民族文化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制造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构建生态特色产业片区。3.南部柯卡地区依托热区经济作物种植,发展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4.利用保山工贸园区昌宁“园中园”整合资源,打造聚集发展平台,发展昌宁“园中园”飞地经济。打造工业产业基地,构建硅化工产业链,打造云南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二、产业布局。
(一)茶叶加工产业:推进茶叶基地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建设;逐步整合茶叶生产企业,实施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生产,建设深加工生产基地;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高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优质绿茶、红茶、普洱茶,开发速溶茶、袋泡茶、茶膏、超微茶粉等茶系列产品。深入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茶保健品、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茶多糖等深加工产品。
茶叶是昌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优质茶基地县,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普洱生茶“漭水源头”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尼诺银毫”获第十届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云茶杯”名优茶评比绿茶类银奖,“丹凤展翅”获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好茶叶”质量评选金奖。昌宁是云南省外贸出口红茶基地,“昌宁红茶”是继“昌宁核桃”之后的第二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2025年末,将建设“万亩亿元示范村”和“千亩示范园区”。
专栏1 “十四五”期间茶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1.昌宁县茶叶保健品、化妆品开发加工项目:建设茶叶保健品和化妆品生产线2条,策划研究中心1个,年生产各类茶叶保健品100吨,茶叶化妆品100吨。 2.昌宁茶多酚等茶叶精加工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综合加工厂1个,引进年生产茶膏10吨、茶黄素30吨、茶多酚30吨、茶氨酸5吨、儿茶素10吨和茶皂素500吨的先进生产设备生产线。 3.昌宁县茶籽油系列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0亩,建设日产3000瓶茶籽油生产线一条、日产2500瓶精炼茶籽油为原料的茶籽油胶囊生产线一条,日产5000瓶精炼茶籽油为原料的美容护肤茶籽精油生产线一条。 |
(二)核桃加工产业:强化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强做优核桃油、核桃粉、核桃乳、核桃休闲小吃等产品,推动泡核桃精深加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核桃青皮、核桃硬壳开发利用,重点开发核桃壳高密度板、核桃壳活性炭、铁核桃工艺品、其它核桃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品。
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核桃之乡,栽培细香核桃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全县泡核桃种植面积达180万亩,是细香核桃的原产地,也是全国细香核桃的主产区。昌宁核桃具有皮薄果满、香味浓、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市场上拥有广阔的前景。
专栏2 “十四五”期间核桃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昌宁县核桃壳高密度板生产项目:建设年产6万立方米的核桃壳高密度板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
(三)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按国际质量标准和要求规范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在原料、加工、流通各环节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改造提升生物资源加工水平;加强物流与配送体系建设,加强生物资源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根据企业产品种类,推动生物工程技术、分离提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现代杀菌与无菌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升生物资源生产加工、包装、存储等产业链环节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完善生物资源加工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追溯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打造昌宁特色品牌产品、品牌企业。
专栏3 “十四五”期间生物资源加工重点发展项目 1.昌宁县生物药剂制药厂建设项目:新建生物制药生产线4条,建设园区厂房98000平方米,配套生物制药设备,中药提取设备等。 2.昌宁县魔芋系列绿色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发展种植基地10万亩,建设年产魔芋精粉4000吨,其他系列魔芋产品1.5万吨生产线及生产厂房3000平方米;建设项目良种繁育基地2500亩。建设组培室2000m2,网室20亩,购置组培设备250台(套) 3.昌宁县野生滇橄榄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橄榄酒、橄榄醋、橄榄粉、橄榄含片、橄榄饮料、橄榄休闲食品生产线各一条。 4.保山市昌宁县兴源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厂建设项目:建年屠宰加工10万头(只)牛羊的屠宰加工厂1个。主要建设内容是:建厂房10000平方米及屠宰和加工设备配套购置。 |
(四)中药材精选加工:按照“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要求,以现有中药材种植企业为主体,发展动物药养殖及加工,采取集中收购、集中烘干、集中分级、集中销售的动、植物中药材初加工。依托中药材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努力推进植物药、动物药精选加工。
专栏4 “十四五”期间中草药加工重点发展项目 1.昌宁县年产2000吨中药材饮片建设项目:新建中药材饮片生产线1条,年产中药材饮片2000吨。 |
(五)打造硅基产业集群。依托昌宁县优良的硅矿资源优势,积极延伸硅基产品产业链,引进下游企业,打造“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光伏衍生产品——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农业”的全产业链光伏产业集群。
专栏5 “十四五”期间硅基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1.昌宁县通威高纯晶硅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占地850亩,分两期建设,第一期项目建设年产3.5万吨高纯晶硅新能源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第二期项目建设年产3.5万吨高纯晶硅新能源生产线。 |
第六章工作措施
“十四五”期间,我县要立足县情,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提质改造升级,结合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牢牢抓住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中缅皎漂港建设、习近平考察云南、我市建设滇西工业重镇的历史机遇机遇,保持我县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抓实企业培育
积极向企业宣传省市奖励补助政策,及时兑付各级奖补资金,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县级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增加对新纳规企业扶持奖励,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采取梯次推进、发展中小企业、强化企业集群发展等措施,力争在“十四五”末,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户、5至10亿元2户。力争年均培育规模工业企业5户。
二、是抓实园区建设
一是进行新一轮园区规划修编,实现园区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无缝对接。严格按照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认真做好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和项目选址落地工作。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限投向特色产业。二是建立特色产业项目库,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和扶持项目,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合作,引进更多的特色产业项目落户园区。积极争取将特色产业项目纳入省重点工程项目库,对进行年度计划目录和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重点调度。三是积极探索多种投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企业授信管理,增加信贷投入,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强化产业支撑,繁荣城镇经济,着力营造通畅快捷、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发展平台。探索“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园区发展思路,坚持以大企业为主体、产业项目为载体、产业链延伸为重点,重点推进高纯晶硅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单晶硅棒项目建设和发展硅下游产品,补齐硅产业链条。
三、抓实开发保护。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加速淘汰落后工艺,限制引进污染项目,真正把资源利用好、环境保护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好。大力实施科技兴工战略,鼓励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办技术研发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新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孵化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面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努力实现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最终完成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四、抓实招商引资。
围绕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及我省“三张牌”的战略部署、我市打好水电硅材一体化要求和我县产业结构情况,认真策划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的项目进行再包装,有针对性地强化招商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发展质量。同时,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重点做好昌宁恒盛糖厂的资产处置,启动福润公司的复工生产等工作。
五、提升企业竞争力。
通过技术、管理、模式、制度、营销等多种创新,塑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过硬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口碑、多元的战术应对变化。加大企业改革和行业整合力度,重点是深化糖业整合,加大对硅矿、茶叶加工等行业的整合力度,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重点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培养、使用和保护机制,关心企业家成长,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推进企业人才职业化,每年引进企业高科技人才10人以上,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加大金融支持。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组织银企洽谈会,促进产业重点项目和银行资金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贷担保作用;为特色产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金;引导本底各类创投基金和过桥资金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上市公司,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增发配股和发行公司债券等形式再融资。
七、鼓励自主创新。
鼓励原始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积极支持企业向国家、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进产学研联合,不断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产业重大研发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较大份额用于科技创新,对国家、省高新认定的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获得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和鼓励。
八、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特色产业人才库,对引进的省(部)级以上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按照《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引进人才办法(试行)〉的通知》(保办发〔2019〕4号)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补助,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引进人才实行技术入股、智力入股、资金入股、管理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收入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完善优化劳动力培训体系,特别是鼓励本地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