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94-6/20250417-00004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
公开目录 | 商务经济运行分析 | 发布日期 | 2025-04-17 |
文号 | 浏览量 |
一、基本情况
1季度,全县实现批零住餐分别增长8.5%、7.1%、9.6%、3.7%,分别达6.4亿元、19.49亿元、0.92亿元、3.66亿元,增速分别居全市第2位、第3位、第3位、第4位。四项指标增速较2024年均有回落,其中餐饮业回落最大,为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3亿元,增长5.4%,增速居全市第3位。
二、困难问题
一是消费趋紧态势仍在持续。今年茶叶价格较去年同期,价格下降30%左右,为近年5年来最低,蔬菜价格下降20%左右,且因气候原因产量和质量下降,导致居民收入持续下滑,加之因财政困难,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未得以有效解决,外出务工收入减少,居民综合收入水平持续下滑,消费潜力持续减弱,消费趋紧态势持续。
二是市场主体培育难度增加。就我县而言,存在着区位优势不足,外来流动人口较少,本地主要消费群体外流、消费潜力弱的情况,导致新增的经营市场主体数量少、体量小,存量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加之因纳限入统“达限不达税”问题突出,纳贤政策收紧,导致限上企业库数量少、质量不优、支撑弱化。
三是限下匹配不可控性加大。1—3月,全县批零住餐限额以上部分分别增长13.9%、11.9%、12%、12.2%,增速分别居全市第2位、第3位、第2位、第1位。限下匹配后,全口径增长仅为8.5%、7.1%、9.6%、3.7%,其中住宿业增速位次由第2为下滑至第3位,餐饮业增速位次由第1位下滑至第4位。
四是电商消费外流冲击较大。随着电商的加快发展,电商渠道下沉至农村,城乡居民对网购“消费热度”不断增加,大量的销售额通过大型电商及众多区外的微商“流出”,网络消费在便利居民消费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较大,而本土的电商企业因小散若,无法纳入统计。
三、工作措施
(一)稳存量。一是促消费。鼓励存量企业分类分节令开展促消费活动,支持“地摊经济”“夜市经济”“节庆经济”发展。大力推动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培育线上消费、升级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业态。二是拓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限上企业参加各种洽谈活动、展销活动和推介活动,引领茶叶、果蔬、核桃等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拓宽企业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抓监测。加强限上企业日常运行监测,全面准确地做好跟踪、指导和统计数据监测上报,抓实数据基础。
(二)育增量。一是抓企业培育。建立准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引导微商电商、带货达人等就业形态劳动者创办微型企业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有效推动批零住餐企业入库工作。同时,依托果蔬产业优势做好农贸分离,实现月度入库2户以上。二是抓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设立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型批零住餐企业,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加快引进集商业零售、酒店餐饮、旅游文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提升城市消费能力。三是抓商旅融合。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品牌,加大“昌宁茶叶”“昌宁核桃”“昌宁蔬菜”“昌宁温泉”等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引流促销,探索发展预制菜产业,扶持打造以茶叶宴、核桃宴、菌子宴等特色美食,推动商业、旅游有效融合。
(三)优环境。一是抓政策服务。用好经贸专项资金、省市县级纳限奖励补助等政策支持,支持新入库批零住餐企业享受招商引资、投资补贴、项目用地等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企业开发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抓部门协调。统筹推进项目建设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和旅游餐住接待等方面倾斜限上企业。联动相关主管部门加强要素保障协调,加大对商贸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服务力度。三是抓市场体系。结合行业布局和服务民生需求,实施好市场建设、商业网点建设、物流体系、商旅融合发展等4项工程,全面推进连锁经营、成品油保障体系、乡镇商业中心、冷链设施基础等商业体系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消费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