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94-6-/2022-0527004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总结 | 发布日期 | 2022-05-27 |
文号 | 浏览量 |
昌宁县商业领域贯彻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工作情况、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昌宁县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结合部,东连凤庆县,西接隆阳区、施甸县,南与永德县隔河相望,北临水平、漾濞、巍山县,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人,农业人口占81.9%。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降雨量1242.7毫米,无霜期253—329天。全县主要有180余万亩核桃、30余万亩茶叶、20余万亩蔬菜、20余万亩水果、10余万亩蚕桑、10余万亩甘蔗、10余万亩澳洲坚果,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大小春粮食作物3.1亩,拥有8.6亩核桃、1.2亩茶叶。昌宁县是昆瑞走廊的重要节点、“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农特产品流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资、粮油、超市、家电、汽车等传统商业业态得到全面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快递、超市、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现代商贸流通方式发展迅速,拓宽了新的经营领域,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和交易群体的需求,同时对促进县域人员就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54户,加油站38座,家政服务业17户,快递物流等企业95户,电商企业96户,电商网店数达1312个。吸纳中长期就业人员20000多人,季节性用工6000多人,多为果蔬种植和初加工销售企业。就业人员中80%左右为农村劳动力人口,且年龄在30—50岁左右。
通过深入企业走访了解,结合日常工作掌握的情况分析,我县商贸流通领域人员就业存在如下困难:
一是就业基础薄弱。我县是全省的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县,但因小农思想桎梏、政策支持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工业和商贸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链短,规模以上工业和商贸业数量较少,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中长期的就业岗位较少,大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只能向广州、深圳、上海等工业发达城市和沿海城市转移。
二是就业待遇较低。除从事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势外,普遍就业人员人平均工资仅为2000元/月左右,且95%以上的就业岗位无“五险一金”保障和休假保障,很大部分劳动力特别是年壮劳动力、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均选择了外地就业。
三是专业人才较紧缺。通过走访了解,部分规模企业缺乏知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的人才,如财会人员、营销人才等。对电商企业发展而言,存在着人口普遍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弱,互联网接触少,信息技术不足等问题,而对互联网熟悉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当地发展,阻碍电商产业的发展,电商产业就业岗位吸纳度较低。
四是岗位信息获得难。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招聘信息大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布,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求职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但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因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普遍没有在网上寻找岗位信息的习惯、意识,加上劳务单位宣传力度不够,使许多灵活就业人员无法有效获取岗位信息。
针对以上的问题,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发力,增加就业岗位,创优就业环境,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业:
一是“强基础”。夯实工商业发展基础,增加就业岗位。针对我县茶叶、核桃等农副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居民收入减少,导致辖区商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减少的问题,建议加大出台扶持茶叶、核桃等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并给予我县在茶叶、核桃等专业市场建设方面的扶持,帮助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撬动居民消费,带动商业发展,从而增加商业就业岗位;针对县域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短,生产粗放等实际,建议真正把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落地落实,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延伸工业发展的链条,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进而增加企业就业岗位。
二是“拓渠道”。突出加大对实体零售经营、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增加就业岗位。在实体零售经营方面,主要是引导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给予加大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在新业态方面,持续出台电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互联网+”创新发展,支持完善建设快递物流体系,同时给予网络零售企业在创业担保贷款等方面的专门政策支持。
三是“优环境”。出台政策支持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实现自主就业。针对灵活就业人员自主创业,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门槛审批、借贷支持、场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保障。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夜市经济、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细化责任,将夜市经济、地摊经济进一步落地落实,引导规范有序发展,激发和繁荣城乡消费市场。
四是“重保障”。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培训不足、技能匮乏的实际,建议加大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在就业服务方面,建议劳动服务部门进一步拓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实现就业供需对接,促进灵活就业。同时,加强劳动维权保障,增加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和劳动待遇。加大对困难灵活就业人员帮扶力度。加大对农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