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76-X/20230530-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执行情况 发布日期 2023-05-3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超预期风险挑战,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二次、三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得到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基本实现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4.3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增长6.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525元、15563元,分别增长4.5%、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增长51.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7亿元、增长14.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3.6亿元、增长3.4%,贷款余额128.8亿元、增长12.4%,城镇登记失业率3.9%,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稳基础、树品牌,农业经济稳健增长

农业综合产能显著提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6.1万亩,产粮22.5万吨;完成油菜产量0.6万吨、蔬菜25.1万吨、水果13.1万吨、水产品5260吨、干茶3万吨、蚕茧800吨、核桃10万吨、中药材3300吨,入榨甘蔗15.9万吨,收购烤烟21.2万担、香料烟7.5万担;年内生猪出栏108.5万头、牛出栏6.1万头、羊出栏15.5万只、家禽出栏217.8万羽,实现肉类总产11.4万吨,畜牧业产值39.6亿元、增长19.1%,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特色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昌宁红茶”品牌体系初步构建,完成有机茶园转换认证9万亩,标准化示范茶所提升10个。“绿色品牌”基地建设持续加强,组织申报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23个9.3万亩,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取得进展,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煌容牧业、鸿坤生猪养殖场、一品茗农副产品、土司贡茶庄园入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5个。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白鱼洞小(一)型水库、更戛引水工程建设、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等项目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9.2平方公里。实现农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5%。

(二)突出抓培育、促转型,工业经济换挡提速

产业转型呈现新亮点。“绿色能源牌”打造迈上新台阶,云南通威一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顺利投产运行并实现满负荷生产,全年实现产值53.7亿元,增加值12.8亿元,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通威二期20万吨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顺利推进;云南硅旺、瑞威士硅业等企业投产,绿色硅基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

增量提质取得新成效。全面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云南通威、常瑞建材、云南硅旺纳规入统,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户。华龙农副产品、遐尔茶品扩容技改、耈酒5000吨露酒项目建成投产;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0户,高新技术企业达2户,“专精特新”成长型中小企业达2户。

存量激活实现新突破。用足用好助企纾困政策,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华糖糖业有限公司湾甸糖厂恢复生产;引入湘诚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填补汽车回收等相关领域空白。全年生产多晶硅4.5万吨、金属硅1.4万吨、食糖2万吨、精制茶5万吨、木材加工27.2万立方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8.3%。

(三)突出强服务、提信心,市场消费回稳向好

商贸经济逐步回暖。各级稳经济发展举措有效落实,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增长6.3%,增速居全市第一。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建成5G基站292个,实现主要区域全覆盖,完成电信业务总量9.9亿元、增长33%;昌宁县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签约建设;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1.6亿元、增长28.7%,营业额8亿元、增长10%;稳外贸工作成效明显,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万美元、增长20%。年内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5户,年末达58户。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把握房贷利率实施“双降”机遇,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刚需及改善性住房等市场需求;榕华园房地产烂尾建设整治项目顺利完成,中煤·云南柯街黑温泉、永顺府、腾宏首府、瑞源和府房地产项目全面推进。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12.9%;商品房销售面积8.9万平方米、增长10%。

全域旅游初具成效。积极推进漭水黄家寨古茶公园和鸡飞温泉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新增田园大叶山茶文化、温泉燕窝山、柯街黑温泉、温泉善洲茶海研学基地4个AAA级旅游景区,县内AAA级景区达13家,昌宁伴山热泉居获全国首批丙级民宿称号;做好全媒体旅游推介,成功举办“让世界看见昌宁”旅游专场推介活动,推出旅游产品路线45条及系列优惠方案,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线路。全年完成游客接待量304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增长45%。

(四)突出抓项目、强招商,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投资拉动强劲有力。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理念,凝心聚力大抓项目,持续蓄积发展后劲。全县实施项目247个,通威一期、耈街至珠街公路、2022年改扩翻等180个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永昌高速、通威二期、大沙坝光伏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4.3亿元、增长16.1%。

资金争取成效明显。争取到昌宁县明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戛乡2022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工程等项目13个,到位资金10484万元。

项目前期高效推进。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建成全县“稳投资、促发展”项目库,高效推进全县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76个前期项目,昌链高速、弥昌高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等11个项目已获得可研批复,八道河水库、大勐统河昌宁县重点段治理、温泉镇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等12个项目已完成可研(实施方案)编制,柯街镇华侨社区精品示范村、城东片区管网改造、罗闸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等53个项目正在开展可研(实施方案)编制。

招商引资助力转型。按照提升传统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链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宣传信息库、储备项目库、人才信息库建设,成功签约通威二期、大沙坝光伏、永昌高速等16个项目,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0亿元、增长12.4%。

(五)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美丽县城更加靓丽。加力推进“滇西最美田园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100户改扩翻建设项目、2057户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完成,县城垃圾焚烧厂项目建成运行;鸿济路、茶源路绿化工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0.7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5.5%。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三类对象”消除风险195户669人;政府救助平台受理办结救助事项443件;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脱贫户动态清零。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行动,投入产业帮扶资金2亿元、发放小额信贷1亿元,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实现“双绑率”达100%,12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阳光玫瑰合作社让小康生活生香”等联农带农案例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中得到推广。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启动建设示范乡镇1个、精品示范村15个、美丽村庄30个。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抓实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国控、省控断面以及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2%,农业污染有效监控,“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新建改建6500座,卫生公厕20座。林长制工作深入开展,森林覆盖率达68.8%,森林蓄积量达1938.1万立方米;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持续巩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有序推进绿美乡镇、绿美社区、绿美公路、绿美河流、绿美校园、绿美景区等建设,着重解决绿美城乡建设短板,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6%;湾甸乡被评为2022年省级绿美乡镇,卡斯镇龙潭社区大泺部、耈街乡挖沙村大平坦、漭水镇漭水社区黄家寨3个自然村被评为省级绿美村庄。

(六)突出重改革、强支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办理”,办理各类事项21.5万件,办结率100%。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项目75项、金额6.9亿元,节约资金1363.6万元。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水电气报装及改造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事项办理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100%实现远程异地评标。编制并公布《昌宁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全县29个县直部门和13乡镇共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42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全县实有市场主体28486户,比2021年底净增4697户、增长20%。

惠企政策精准落地。贯彻落实各级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及接续措施,完成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6.1亿元、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1.1亿元、新增减税降费0.8亿元;认真落实各项援企稳岗“免申即补”政策,共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76万元,惠及企业104户。严格执行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政策,全年累计减征三项社会保险费5787.9万元。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全县共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事项39项,完成《昌宁绿色硅材料精深加工示范区建设2022年工作要点》《昌宁县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6项,按照省、市意见抓好贯彻落实6项,市级尚未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前期工作27项。继续落实《昌宁县“十四五”时期重要改革分工方案》,县管校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殡葬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落实财政收入目标与强化工作责任有效结合,主动挖掘增收潜力,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增长51.2%。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三保”工作有效落实,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7亿元、增长14.2%。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完成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3.6亿元、增长3.4%,贷款余额128.8亿元、增长12.4%。

(七)突出惠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坚实。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421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132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6.7%。对困难群众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新增养老床位数60张、达1536张。

教育体育事业扎实推进。高考一本上线率创历史新高,达12.8%,比2021年提高3.11个百分点;全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达94.5%、98.6%、95.3%、98.9%。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示范一小、兴宁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信息化设备配备工作。全县体育设施面积达7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达2.5平方米。

健康昌宁建设持续深化。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突破,医疗服务水平巩固提质,以专科能力、“五大中心”、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智慧医疗建设为重点的区域医疗卫生辐射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取得进展,县中医医院妇科确定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柯街、勐统、漭水、翁堵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馆”建设项目年内完成验收。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大数据运用建强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以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为主线,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县域内连续13年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平安昌宁建设成效突出。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安全生产、国防动员、军民融合、退役军人事务稳步发展,统计、史志、档案、人防、侨务、气象、地震、科协、老龄、残疾人、移民搬迁安置、红十字会、宣传思想文化、文联、工青妇、邮政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支撑我县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主要表现在: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工业增长后劲乏力,建筑业短板突出,农业大而不强,内需驱动潜力不足;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脱贫群众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农村道路、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通威二期、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紧扣省、市、县委“3815”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作为、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新时代昌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9.8%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和12%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考核任务。

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持之以恒稳农业,厚植高质量发展基础

夯实农业发展支撑。围绕“农业增加值增长7.6%以上、达72亿元”的目标,加快农业产业升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改造提升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6.1万亩以上;加快发展畜牧、两烟、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巩固提升核桃、甘蔗、蚕桑、水果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食用菌、甜龙竹、魔芋等特色产业。2023年主要农产品生产计划建议为:粮食22.5万吨,茶叶3万吨,蔬菜26.5万吨,水果14万吨,烤烟21.3万担,香料烟9万担,核桃10.2万吨,澳洲坚果0.4万吨,油菜0.6万吨。出栏生猪114.5万头,出栏牛6.55万头,实现肉类总产12.2万吨。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职业农民队伍,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提升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年内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户。

打造“绿色食品牌”。在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上持续用力,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进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一县一业”茶叶示范县创建申报等重点工作。完善品牌培育计划和激励措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名品、名企、驰名商标评选活动,力争创建1—2个国内知名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3个。引导县内企业积极使用“昌宁红茶”“昌宁核桃”“千年茶乡”等公共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个,其中绿色、有机产品8个。

(二)不遗余力强工业,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围绕市级“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目标,按照“龙头与配套并重、生产与服务并举、空间与要素集中”的思路,推动产业企业、土地、林地、资金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园中园”以通威为龙头,加强工业硅和光伏电子元件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打造集工业硅生产、多晶硅、单晶硅、光电子集成等综合型产业聚集区;田园片区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形成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集聚区。持续推进摩尔农庄、雨润等闲置资产盘活处置力度,加快卓然天成等项目“腾笼换鸟”工作。

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通威二期20万吨多晶硅项目建设,确保昆明牧丰饲料公司24万吨饲料生产线、湘诚源报废机动车拆解回收、瑞威士2号炉建设、亚鑫公司坚果生产线、华糖卡斯糖厂等项目2023年建成投产。

强化工业企业培育。深入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加大“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年内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5户以上,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16%。主要工业品生产计划为:工业硅2万吨、多晶硅5万吨、发电量35亿千瓦时、食糖2万吨、精制茶4万吨、人造板27万立方米、核桃加工7万吨、水泥30万吨。

(三)凝心聚力扩内需,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全力扩大市场消费。围绕保市场主体,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鼓励各商超企业分类、分节令开展促消费活动,持续开展“彩云消费券”“彩云购车补”、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抓住五一、中秋、国庆、“双十一”等有利时机,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实体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精准服务力度,新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6户以上。力争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亿元、增长10%。

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落实落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楼和房企融资等16条金融政策,畅通政策及市场信息渠道,促进二手房交易,充分争取和用好房地产市场利好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升,力争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1.6万平方米、增长30%。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推动全域旅游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强化文旅融合、农旅结合,着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抓实旅游品牌创建,年内创建AAA级景区2个以上,创建枯柯河温泉康养省级旅游度假区,以AAAA级景区标准积极推进柯街黑温泉景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健全完善综合监管、游客投诉“零暂存”和涉旅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加大宣传推介,用好新媒体矩阵,组优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夜间文旅消费区,不断提升昌宁旅游品牌知名度。确保年末游客接待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43.7亿元,均增长15%。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持续推进4G补盲项目,新建5G基站80个、总量达372个以上,实现县城及13乡镇集镇、公园景区、商业区及人口密集住宅区和部分行政村5G网络连续覆盖。服务企业搭建电商平台,鼓励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经济业态,培育线上消费、升级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释放民生消费潜能,助力经济复苏,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亿元、增长15%以上;新增电商企业10户、网店50个、直播电商50户,电商培训达1000人次,打造县级直播电商示范点2个,乡镇级直播电商示范点12个。

(四)锲而不舍抓项目,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科学精准谋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紧盯要素保障,重点聚焦项目土地、林地、资金、环保、水保等要素,建立全县统筹整合、统一调配、高效利用的全县要素保障池,形成上下联动服务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大瑞铁路至临沧铁路连接线、黑惠江特大桥、大勐统河昌宁重点段治理工程、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高标准农田、翁堵中心完小宿舍楼、城南幼儿园、县城排水系统厂网一体化建设、温泉镇2023年以工代赈等61个项目前期工作。

主动出击争项目。围绕国家、省、市投资政策导向,做好项目谋划申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中长期贷款等资金支持,全力盘活资产资源,实现全年盘活资产4.5亿元以上,统筹各类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向上争资增长10%以上。

全力以赴推项目。继续推行重大项目处级领导挂钩机制,围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9.7亿元,增长10%以上”的目标,以“周报告、月调度、月通报、季开工、季督查”工作机制为抓手,细化在建项目推进措施,着力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固定资产投资有序增长;全年计划实施项目205个,交通领域,确保昌保高速2023年上半年全线通车,实现永昌高速全线开工建设,昌链、弥昌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工业领域,重点推进通威二期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水利领域,稳步推进保山坝灌区(昌宁片区)项目、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大水平水库扩建工程;文化旅游领域,重点实施大甸山遗址公园、三道桥健身步道等项目;市政基础领域,确保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管道老化更新等12个项目按计划开工;社会领域,重点实施县幼儿园兴宁分园扩建、柯街镇第二幼儿园建设、湾甸民族初级中学扩建、县中医医院住院楼、医疗设备更新购置贷款等项目;农业农村领域,重点实施枯柯河流域优质粮菜轮作现代化示范基地、2023年高标准农田、湾甸乡下甸村土地整治等项目;房地产业领域,稳步推进中煤·云南柯街黑温泉、永顺府、瑞源和府3个在建项目。

(五)精准发力抓统筹,建强高质量发展载体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美丽县城、健康县城、文明县城、智慧县城、幸福县城建设,有序推进乡集镇生活污水、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和绿美城镇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复检工作,有效解决“两污”设施和绿美城镇建设短板;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推动改扩翻建设项目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宝丰路北段、环城南路中段、昌保高速县城连接线、二环北路西段等道路工程;实施农危房抗震改造、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等项目,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8亿元、增长15%。

全面推进城乡绿美行动。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有效增加城乡绿化量,改善生态质量,美化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培育壮大本土特色苗木产业,不断延伸以绿化美化为基础的绿色富民产业。建成绿美乡镇1个,绿美社区2个、绿美乡村8个、绿美公路7公里,绿美河流1条、绿美校园2所、绿美景区10个,同步推进绿美水库、绿美园区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和双碳建设,优化林长制、河(湖)长制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7%以上;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纳入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解决一批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动态清零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利用涉农整合资金和沪滇协作项目资金,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推进1个示范乡镇、15个精品示范村、30个美丽村庄创建。

(六)坚定不移促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全县227项改革任务落实。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同三医联动,推进人事薪酬、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和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打包付费、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等综合改革。审慎稳妥有序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确保财政收支平稳增长,持续推进减税降费。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推进线上“一网通办”,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拓展网上办理深度,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电子联网的政务服务体系,事项进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率达到100%。

实施精准招商引资主动融入国家、省、市扩大开放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建设内引外联的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培育外贸龙头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外贸商品结构转型升级,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60万美元、增长10%以上;提升招商引资绩效,重点围绕硅基产业链和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链,引进“链主”企业,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增长10%以上。

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推进《昌宁县市场主体培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年),抓实8个行业领域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抓实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力培育和激活市场主体,力争培育市场主体4000户以上,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七)矢志不渝惠民生,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

保障群众稳定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以稳岗增收为目标,强化就业促进和技能提升。力争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50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49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在15.4万人以上;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以上;创业贷款扶持800人1.4亿元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筑牢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抓实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推进珠街、漭水、更戛、大田坝、翁堵、鸡飞6家乡镇卫生院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做好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

完善公共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按照“培优质、固基层、强辐射”的总体思路,推动各级医疗服务能力巩固提质,努力建设区域医疗卫生辐射中心。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县中医医院住院楼项目建设,确保2023年投入使用,为打造健康昌宁提供基础保障。

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教育高质发展措施意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教育专项工程,全力补齐教育装备短板、弱项。推动全县高中教育提档升级,力争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16%以上,本科上线率达60%以上;适度压缩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快昌宁一中、昌宁二中运动场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八)多措并举保安全,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

科学精准抓实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国家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要求,科学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人群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确保民众生活顺畅,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扛牢粮食能源安全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耕地保有量;严格执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米袋子”“菜篮子”稳定供应。加强对水电油气的监测调度,优化保供及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全力保障财政金融安全。强化预算管理约束和绩效管理,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非急需刚性支出,规范有序调度资金,兜牢“三保”底线,积极向上争资,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国有企业实体化改革,坚决打好防风化债主动战,维护金融环境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化社会风险防范化解攻坚,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抓实国防动员工作,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全省第十二届“双拥”模范县。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合法权益。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信访维稳、文物保护等各项工作,全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