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3970T-/2022-1121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民宗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2-11-21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保山昌宁: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保山昌宁: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同心共育千年茶乡石榴红”为主题,纵深推进茶乡领航工程、茶乡铸魂工程、茶乡筑梦工程、茶乡同心工程、茶乡平安工程和茶乡网格工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奋力谱写共塑政治信念,共筑文化认同,共创美好生活,共守民族团结,共护边疆安宁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产业振兴催生幸福花孟朝虎每年种植冬早蔬菜10多亩,收入10多万元,他是寨子里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寨子位于昌宁县卡斯镇大泺部自然村。在去年实施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孟朝虎家被评为增收致富示范户。走进卡斯镇龙潭社区大泺部自然村,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寨门映入眼帘,村庄内环境优美,整个村落被百年大榕树包围,风景秀丽宜人。

昌宁县隶属云南省保山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澜沧江穿境而过,素有“千年茶乡、田园城市”之美誉。全县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辖13乡镇共35.5万人,世居汉、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8个民族,有3个民族乡、5个散杂居乡镇、17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占比12.4%。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孟朝虎深有体会:“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小组的道路畅通好走,环境也好起来了,我还被评为增收致富示范户,下一步,我还能带动更多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收入增加的同时,村民还能感受到更多的变化,孟成新认真梳理了他的感受,首先是感受村子变化很大,就村民自治上来说,政府部门会开协商议事会,会来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以及重要会议精神,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落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说话更有力;二是寨子里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帮助村民解决矛盾纠纷;三是政府会邀请专家学者到大泺部开展宣讲会,普及农村实用技能。对于整个寨子来说,变化同样显著。寨子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大门翻新了,修了新的水泥路,在道路两边装上新路灯,绿化也优化了,公共卫生厕所和垃圾池建起来了,村子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可以在大榕树下乘凉、带娃娃玩耍、闲聊、或是跳跳广场舞。现在的大泺部自然村规范、整洁、美观,能让人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

大泺部自然村有农户86户,人口452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各民族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民族共同富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昌宁县充分利用大泺部自然村的地理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2021年种植大棚蔬菜900余亩,生猪养殖30余户200余头。另一方面,村民外出务工也能增加收入,2021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产业之外,大泺部自然村的傣族织锦亦特色十足,这些产品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调鲜艳、坚牢耐用,且富有民族特色。织锦上的图案以动物、植物、吉语等居多,这些五彩斑斓的图案,代表着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优美环境团结全村人

与大泺部自然村略有不同,位于山上的耇街彝族苗族乡挖沙村把重点放在了美丽乡村建设上。

走在挖沙村,最大的感觉是干净。在如黛远山的映衬下,挖沙村的“治污”实招更显成效。通过集中式污水处理、常态化垃圾清运、日常化卫生保洁,挖沙村形成了责任明确、全民参与、规范有效的环境维护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组干部、党员带头,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组织群众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扫,有效解决了村庄污水横流、乱堆乱放、臭气熏天的问题。

全村党员群众还集体打造了2公里的“幸福示范路”,实行家禽规范圈养,房前屋后开展“花园、菜园、果园”三园建设,推行网格化用水管理,研究制定《挖沙村“最美庭院”五美五净评分标准》,并借助最美庭院评比“红黑榜”,营造家家注重卫生、人人美化环境的意识。

通过这些举措,整个挖沙村美起来了,风更柔和,空气清新,太阳温暖。

村子美了,生活也要“美”起来。挖沙村以创建示范点为契机,多渠道助农增收。为巩固提质传统产业,挖沙村在产业振兴组下分设了烤烟、核桃和畜牧业小分队;为破除传统产业发展瓶颈,挖沙村成立了新兴产业小分队,带领群众探索种植魔芋、甜脆豌豆和林下中草药。此外,挖沙村还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在村委会和县城设农特产品展销柜,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的形式,帮售核桃、蜂蜜、干板菜、火腿、野生菌子、咸菜等农特产品,年内实现群众增收10万元以上。

另一个样板出现在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公园,这里主打“茶旅融合”。黄家寨古树茶群是澜沧江上游面积最大、树龄最高、品种优良的密集栽培型古树茶群,是保山20座古茶山之一,名列昌宁县九座古茶山之首,其中一棵古茶王有着1500年以上的历史,有百年树龄以上栽培型古茶树11364株、生态茶山3000余亩,年产古树干茶10吨、生态茶150吨左右,带动周边茶农增收致富。

目前,黄家寨的古树茶产业已成为昌宁茶叶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黄家寨古树茶也成为各族群众保护、传承、绿色、共享、团结精神的见证。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无论是卡斯镇龙潭社区大泺部自然村,还是耇街彝族苗族乡挖沙村,抑或是漭水镇黄家寨古茶公园,都是昌宁县民族团结结出的硕果。昌宁县启动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多点联动”一体化发展,乡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及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66.7%、83.3%,建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52.4%。

昌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优势也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昌宁县围绕8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山水资源、茶泉资源、非遗资源等为基础的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田园文化、青铜文化、茶乡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脉络逐步显现。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开斋节”,傣族孔雀舞,傣族三弦制作、苗族刺绣、歌舞《苗女嫁衣》《天地霓裳》、快板《昌宁赞》、舞蹈《鼓韵》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昌宁“滇红”传统工艺、昌宁土法造纸、更戛酸肉、更戛老街麦芽糖、卡斯大塘竹编、苗族孝牛、布朗族史诗《神刀》、昌宁洞经、珠街腊罗巴民歌、苗族芦笙舞(箐鸡摆尾)等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出新。

昌宁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全民参与、全域创建。围绕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充分挖掘千年茶乡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底蕴和生动实践,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创建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枯柯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勐统河流域的“一中心三流域”示范区(带)。勐廷社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耈街乡等84个单位创建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如今,“山更绿、水更清、田更美、园更靓、天更蓝、家更暖”的“滇西最美田园城市”初步建成,昌宁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绘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心圆”,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