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3970T-/2022-1114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民宗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2-11-14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石榴花红映茶乡同心共筑中国梦

昌宁:石榴花红映茶乡同心共筑中国梦

昌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隶属云南省保山市澜沧江穿境而过县内古茶资源丰富种茶历史悠久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素有“千年茶乡、田园城市”之美誉全县国土面积3888平方公里,辖13乡镇共35.5万人,世居汉、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8个民族,有3个民族乡、5个散杂居乡镇、17个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占比12.4%。昌宁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推进“茶乡领航工程、茶乡铸魂工程、茶乡筑梦工程、茶乡同心工程、茶乡平安工程、茶乡网格工程”,奋力谱写共塑政治信念,共筑文化认同,共创美好生活,共守民族团结,共护边疆安宁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千年古茶乡亘古石榴情

回顾历史,昌宁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2012年,大甸山出土的以权杖为代表的280余件文物,说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昌宁就是古哀牢国的重要属地之一。这一时期,生活在昌宁的哀牢先民,创造了闪烁古今的青铜文化,并在公元69年东汉巩固国家统一的“哀牢归汉”历史进程中,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1933年,励志开拓的昌宁人为建置县制前赴后继,最终以永昌、顺宁各析置一部分建成昌宁县,寓“昌盛安宁”之意。自“哀牢归汉”后,昌宁这块土地,再一次完成了由区域到民族间的大融合。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走进昌宁,为昌宁留下了重要历史资料,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边疆。清朝末年,以“茶马古道”“走夷方”为代表的对外商贸往来,加速了昌宁各族群众与外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互鉴融通。一代代昌宁人沿着澜沧江畔的茶马古道走向远方,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东南亚腹地。如今,昌宁茶叶搭上了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昌宁号茶铺的广告走进纽约时代广场。挺立在澜沧江畔的20万株千年古茶树,凝聚了茶乡各族群众心之所系、情之所寄的一杯茶饮,成为昌宁茶和中华茶文化连接世界的坚实纽带。在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与守护祖国西南边疆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得到升华,涌现出了一段段彰显民族精神的动人篇章。抗战时期,仅有9万人口的昌宁调拨2万名民工积极投身滇缅公路、滇缅铁路建设,为抗战大动脉输入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昌宁底色。新中国成立后,昌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援藏运粮、声援抗美援朝活动,书写了民族大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昌宁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上世纪50年代,7000多名各族群众分四批深入枯柯坝、湾甸坝移民垦荒,与本地居民共拓新家园,将“瘴疠之区”变“富庶之地”;1979年成立柯街华侨农场,安置481户2462名越南归侨,在党的政策关怀和各族群众的互助互帮下,归侨侨眷凝聚根魂梦,心有归属、住有定所、身有依靠、行有方向;小湾电站建设期间,世代居住在澜沧江、黑惠江两岸的6760名各族群众移民湾甸,和当地群众共融共生、喜结连理;脱贫攻坚期间,规划建设6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安置4251户17309人。各民族互嵌融居、共同发展,结成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之魂。

昌盛安宁地合奏同心曲

在昌宁这片“逐梦之地”的一隅,国际河流澜沧江穿境而过,在哺育茶乡各族儿女的同时,也把一方水土的热情传递到世界各地。在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浸润下,茶乡各族儿女胸怀伟大中国心,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稳步迈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昌宁县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姚家坡革命烈士陵园、新城红色教育基地、昌宁县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漭水“一线”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大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2006年,昌宁苗族服饰顺利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举世瞩目;以中华传统节日节庆、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和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展室、民族文化长廊为载体,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以创作出版书籍、影视、歌曲等优秀作品,唱响感恩奋进、民族团结同心曲,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同育复兴梦共享团结果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昌宁各族儿女在昌宁这片沃土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宁县委、县政府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钥匙”,用改革发展惠及民生,凝聚人心,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总目标,88508人全部脱贫,省级脱贫成效考核“五连好”,高质量兑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规划建设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15个精品示范村、30个美丽村庄,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跟党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启航。在高质量建设“滇西最美田园城市”“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绿色硅材精深加工示范区”和“辐射滇西南重要交通要道”进程中,“美丽家园、幸福家园、富裕家园、开放家园”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品质日趋彰显。先后获评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云南省跨越发展先进县”等称号。202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866元、14278元,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融荣与共,幸福茶乡。今天的昌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和谐共居,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昌宁图景,正在茶乡大地徐徐展开。展望未来昌宁各族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凝聚大团结大联合共识继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新更美的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