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3970T-/2022-1024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民宗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2-10-24 |
文号 | 浏览量 |
民族团结进进乡镇——昌宁湾甸帕旭 团结花开新傣寨 乡村振兴幸福来
帕旭,原名“坝旭”傣语意为“白鹭花开的地方”,是一个充满傣族特色的传统村落,位于湾甸傣族乡西南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人民政府3公里,该自然村由帕旭、芒石寨2个村民小组组成,84户,358人,傣族人口333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人,劳动力248人。被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2014年度优秀示范村,为保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自然村。在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我们主要做法总结下来就是“五个三”。
建立“三级联动”推进机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为主线,结合湾甸为少数民族乡和移民大乡的实际,按照全乡“一盘棋”思路,搭建乡、村、组三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分管领导靠前抓、业务骨干具体抓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围绕“十有”目标,在全乡划分9个创建责任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中心工作同推进、同部署、同落实。目前,全乡先后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5个,并同步创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精品示范点5个,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的示范创建格局有效形成,示范创建正向引导、示范引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依托“三个优势”保障民生。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依托湾甸的气候、土地、水利、区位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稳粮食、强果蔬、兴畜牧、做绿色、共融合”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产业组织化”工作,大力发展蔬菜、西瓜、林果“三个万亩”规模农业产业,扎实推进柠檬、沃柑、葡萄、芒果“四个千亩”示范基地和哈密瓜、羊角蜜等“多个百亩”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强化示范引领,在全乡创出了一条“冬季蔬菜、春季西瓜、夏季林果、秋季粮食”的产业发展路子,促进全乡各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截至2021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9470元,乡村振兴进程全面提速。
落实“三长责任”优化环境。按照“村民委员会主任”抓“岸”美村庄、“村民委员会主任”抓“山”绿山乡、“河长”抓“水”净河湖的思路,建立班子成员挂行政村、驻村干部挂自然村“双村民委员会主任”责任体系,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和“河长制”工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行“1631”垃圾清扫清运和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并通过常态化巡山护林、护河巡河,统筹抓好污染治理、林政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等,实现全乡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达68%,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6.4%,全乡污水收集率达23%,湾甸国控断面监测总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推动湾甸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完善“三项机制”强化治理。建立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常态化法制宣传教育三项机制,全面推开“五组一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乡村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平安湾甸,法治湾甸”建设,根据村级实际划分三级以上网格单元,选聘362网格员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四个集中”等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健全乡、村、组三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抓实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全乡配备6名综治维稳员、19名移民信息维稳员和4名宗教专干、15名宗教工作联络员,进一步织密工作网格,强化问题预测预警,11个宗教场所管理规范有序,民族宗教工作持续稳定,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劲头足、氛围好。
立足“三个定位”促进融合。结合湾甸历经4次移民下坝实际,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立足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定位,以传统村落、民风民俗、民间技艺传承保护等为重点,依托各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发挥万德美等非遗传承人作用,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着力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交织与融合,实现了全乡各民族中秋节、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一起过,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一起庆,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以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