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3970T-/2022-0801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民宗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2-08-01 |
文号 | 浏览量 |
发挥好城市促进互嵌的重要功能·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围绕“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这一主题,专家学者就如何创造社会条件,营造环境氛围,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发挥好城市促进互嵌的重要功能
□高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发展以及最深刻的社会变迁,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在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要顺应时代要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内涵。空间嵌入不仅包含居住空间概念,而且与文化、交往等多个维度充分融合;文化嵌入更多是从文化融合和认同角度反映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状态;经济嵌入是各民族在职业、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融合状态,不仅指收入水平都提高,还强调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社会嵌入包括人际交往、闲暇生活、婚恋交往、子女教育等层面,从更为普遍的角度反映出各民族融合状态;心理嵌入主要体现在居留意愿、偏见与歧视行为、身份认同等层面,心理嵌入水平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各民族在共同空间场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样态,理解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不能只从空间场域构成要素本身去理解,更需要从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全部图景”去追本溯源。只有从历史的镜鉴中去深入剖析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内在根由,才能深刻把握民族关系的本质。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既不只是空间场域的机械集聚,也不只是生存空间的混居,而是强调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社区更高层次发展的居住模式,是现代化生产对于各民族空间场域结构的重塑。现代化生产方式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客观基础,重构了人们的共同生存空间,实现了社会关系的深度关联。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关联,以及特定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生存发展状态。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滋养了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因此,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系统化的嵌套结构体系,不是“1+1”的机械相加,而是社会性结构要素与各民族价值认同的深度全方位嵌入,是价值秩序认同内化的过程和样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城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场域,在城市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在政策的制定上,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已经工作生活了多年,但仍然局限在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初级社会支持系统中,交往对象单一、社交范围狭窄,不利于融入城市。城市化是大势所趋,推进城市化建设,要不断改善“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住房条件,完善住房配套政策,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融合,提高城市化质量。
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要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工作合力。健全和完善涉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系沟通协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文化培训。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文化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各族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城市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要引导网络学院、社区学校等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积极开展培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更好融入城市。
凝聚各方合力。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广泛联系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方位融入城市社区。构建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联动的社会工作网络,优化社会服务,共同推进民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