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3970T/20241220-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民宗局
公开目录 自评报告 发布日期 2024-12-2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民宗局2021年—2023年项目总结自评报告

2021-2023年昌宁县民族宗教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宗局的指导下,在涉及乡镇党委、政府和当地村组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规范行为”的原则,全力推进了全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项目建设工作,2021年、2022年项目建设顺利竣工,2023年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现将2021-2023年项目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1-2023年共计实施民族发展项目3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26个2952.07万元,文化抢救保护项目4个43万元;五进宗教场所项目1个10万元。共计资金3005.0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359万元,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77万元。2021-2023年“十百千万”工程涉及全县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内容。截至目前2021年、2022年项目建设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2023年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推动昌宁县勐统长山、更戛打瓦苗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我局制定并牵头实施“昌宁县勐统长山更戛打瓦苗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项目资金要求,精准安排项目资金。县民宗局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班子,对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结合各乡镇项目申报情况,围绕组织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结合基层治理,推动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普惠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基层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各类民生项目,保障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二)以督促检查为抓手,推动项目建设进度。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深入项目乡镇开展项目跟踪、督导,实地了解掌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一步督促各责任单位压实建设责任,加快建设进度,严格时间节点,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加快推进,确保项目早日建成。

(三)围绕资金项目监督,及时跟进监管。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管理好资金,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施工安全、质量和资金安全。在开展项目管理时,坚决落实资金项目公开、公平、接受社会监督,除通过县级广播、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等公开外,更发挥乡(镇)村政府的宣传作用,保证项目实施的公正、透明。

三、成效、亮点及经验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21-2023年,昌宁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整合力度,在民族地区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补齐少数民族群众脱贫攻坚“短板”和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得到保障,有力地助推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加快了民族群众奔小康的步伐,民族地区呈现出整体实力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末,珠街、耈街、湾甸3个民族乡共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35600万元、53700万元、55300万元,比2020年的35600万元、53700万元、55300万元增10%、6%、7.5%;202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12885元、19470元,比2020年的12000、12885元、19470元,增5.9%、6.5%、18.8%。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条件有效改善

2021年至2023年,全县累计投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达2904.91万元,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农村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围绕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环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向上编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至2023年,累计实施民族发展项目19个,完成投资2904.91万元,其中民族专项资金2300万元。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昌宁县民族地区水、电、路,通信、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通过实施通达、通畅工程,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2021年至2022年末,全县民族地区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实现硬化,并建设完善了生命防护工程。二是全县民族地区累计建成烟区道路10.4公里,改扩建乡村振兴示范点道路5.2公里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建设,硬化产业道路3条1.1公里;生产道路建设1.75公里,新建工程标志碑1座,新建排污沟4100m,购置安装杆高3m,仿古中式太阳能路灯30盏、太阳能路灯25盏,新建停车场地3000㎡,圈舍改造20户400㎡,修复灌溉蓄水塘1个300m³,人畜饮水6.5千米,极大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综合业务用房1栋142㎡,农产品冷冻库1座,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用房1490平方米,壮大集体经济用房150㎡,新建青储饲料加工厂2个,购置全自动打捆包膜机、揉丝机、TMR全自粮搅拌机等加工设备2套,配套水、电、路等附属设施,有力助推村级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户,在明理重教、遵纪守法、增收致富、生态宜居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增收致富后劲

围绕世界一流“绿色品牌”打造,支持绿色、生态和有机品牌建设,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着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2021-2023年,全县发展特色产业715亩,种植坚果100亩,巨菌草种植100亩、扶持村集体经济种植热带水果采摘体验园45亩、建设现代化优质农业果蔬种植示范园1个60亩,配套建设钢架大棚、喷灌设施等。新建现代农业采摘观光园60亩及配套设施。种植梅子50亩;提质增效澳洲坚果示范样板园200亩、共发展魔芋、花椒、坚果1885亩,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脱贫质量,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四)推动苗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勐统长山、更戛打瓦苗族聚居村实施“和润、金润、泽润、德润、青润”等“五润”工程项目 51 个,总投资 12832 万元,其中:2023 年度 2340 万元、2024 年度 7511 万元、2025 年度 2981 万元。

一是“和润”工程。以“党建引领、德治教化、自治共建”为抓手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实施“和润”工程项目 16 个,总投资 510 万元,其中:2023 年度 110 万元、2024 年度 200 万元、2025 年度 200 万元。二是“金润”工程。以“发展壮大产业”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实施“金润”工程项目 12 个,总投资 2450万元,其中:2023 年度 1040 万元、2024 年度 890 万元、2025年度 520 万元。三是“泽润”工程。以“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泽润”工程项目 16 个,总投资 9402 万元,其中:2023 年度 1180 万元、2024 年度 6266万元、2025 年度 1956 万元。四是“德润”工程。 以“素质提升、思想引领”为抓手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施“德润”工程项目 5 个,总投资 20 万元,其中:2023 年度 10 万元、2024 年度 5 万元、2025 年度 5 万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不到位。一是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大多数建设点只注重农民住房及道路建设等主体工程建设,而对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重视不够,没有做到同步配套建设。二是公共设施缺乏管护,没有安排专人管理,设施的有效使用率以及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三是“重建设、轻管理”。群众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差,项目建设一结束又回到以前的生活习惯,门前“三包”责任无人执行,生活垃圾、污水乱排乱倒,脏、乱、差现象反弹。

产业链薄弱。一是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即使仅看传统种植业,很多地方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二是产业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

五、意见建议

一是村组要高度重视制定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项目区内所有干部群众,均负有管护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确保能长期使用,以发挥其长远效益。

二是多元化发展产业补齐产业链短板。培育主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畜牧、坚果种植、巨菌草种植、种植热带水果采摘体验园、种植优质农业果蔬、建设采摘观光园,种植梅子等,培育产业发展主体,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强化技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