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84-X/20230719-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3-07-19 |
文号 | 浏览量 |
小暑已过,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的天气依旧清凉宜人,雨后绿意盎然的芭蕉芋、巨菌草与远山的薄雾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便是该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成果。
走进明华村青树村民小组徐嘉印的家里,夫妻俩正各自忙碌着。妻子徐嘉印在蚕房里熟练地采茧,她边忙边说:“这已经是今年的第2批蚕了,共养了5张,还可以养3批,一年能收入8万元左右。”
在蚕房旁边,她的丈夫刚去割了巨菌草回来,来不及擦去头发上的雨水,迅速用机器粉碎,准备喂牛。看他忙得不可开交,明华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子安上去搭了一把手。“他们家现在养着19头牛,马上又能卖了,去年卖了10头牛,收入9万多元,他家是我们村的党员示范户,今年还种了2亩芭蕉芋,这是我们正在推广的循环产业。”李子安说。
李子安说的循环产业是该村根据人多地少、青壮劳力流失和产业老化等村情特点,因地制宜打造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户在房前地边种植巨菌草养殖黄牛,再用牛粪作为肥料发展芭蕉芋产业,成熟的芭蕉芋杆又可以制成青贮饲料饲养黄牛,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的产业闭环。与此同时,该村积极发展四季香椿这一特色产业助农增收。2022年底,该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12元,比2021年底增长16.63%。
“明华村充分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明华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瞿学良说。该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党组织引领,除了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外,2022年,村党总支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青贮饲料加工厂,不仅增强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每年还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目前,正围绕产业布局,争取芭蕉芋初加工项目落地,补齐产业链条。“我们力争用5年的时间,达到‘人均一头牛、户均一亩芋’的目标,实现单项产业产值千万以上,把外出务工的人吸引回村,推动人才振兴。”瞿学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明华村的产业发展是昌宁县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昌宁县将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持续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突出高寒山区、温凉地区和干热河谷三大农业区块,结合区域特色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并探索推进“联盟+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昌宁县将以‘五组一联’产业振兴组为载体,按照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通过‘联盟+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持续推动产业兴旺,让群众在产业链上获得更多增值收益,续写村美业兴民富新篇章。”昌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