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84-X/20230607-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乡村振兴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3-06-0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大地丰收催人忙

谷雨落,百谷生,收获已至。进入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昌宁县金黄的麦浪与姹紫嫣红的春光交相辉映,田间地头穿梭着村民忙碌的身影,农户正抢抓节令收获小春、采摘春茶,用辛勤的劳作迎来春日丰收。

在卡斯镇兰山社区,村民们正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机遇抢收小麦,村民段忠攀与其他农户一样,约着几个帮忙的人在收割麦子。段忠攀说:“今天请了亲戚来帮忙,赶快把麦子收好,再平整好地块,为种植下一季作物做好准备。我种了8亩多的麦子,收成应该在3000多斤。”

段忠攀户的劳作场景只是全县丰收图景的一个缩影,今年昌宁县种植麦类作物10.9万亩,预计总产量2.1万吨,可实现农业产值5.88亿元。昌宁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站站长杨继铭介绍:“目前全县麦类完成收获率达30%,预计在5月上旬以前可全面收获结束。”

农业产业是昌宁县脱贫人口增收的主要途径,昌宁县立足气候条件,突出高寒山区、温凉地区和干热河谷三大农业区块,根据季节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天天有活干、季季有丰收的“四季产业”格局。

珠街乡子堂村的殷有花早上7点便来到红花地,一边麻利地采着红花一边说:“我今年种了4亩多红花,花朵质量比往年好,干花能卖到120—130元每公斤,我赶着把剩下这点摘了,要给烤烟腾地。” 昌宁县今年共种植红花7000余亩,预计产量可以达到11.9万公斤,将带动群众增收1800万元。

烤烟产业是珠街乡的传统支柱产业,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群众在小春季节通常会选择时间短、效益高的产业,气候干热的地块会种植红花,水源较好的地方便会选择贡菜。岔河村落好小组的罗会明是当地种植贡菜“第一人”,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了300多亩,并组织外地老板到村内收购贡菜。罗会明说:“我们的贡菜20天前就收完了,今年价格比去年更好,60元一公斤,我们小组的产值在200万元左右。现在烤烟地都整好了,就等着移栽了。”

茶叶一直是昌宁温凉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31万亩茶园、20余万株古茶树已全面进入采摘时节,茶农们技术娴熟采摘新芽,制茶师傅日夜赶制新茶,茶香飘万里,吸引着各地茶商到昌宁选购。据温泉镇茶叶交易市场管理人员介绍,目前已到春茶交易的旺季,日均交易量30吨以上。

最热闹的还要数枯柯河畔的热区乡镇,四季豆、西瓜、沃柑等蔬果大量上市,让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湾甸乡小街子村芒帕村民小组村民鲍金山说:“今年我家种植16亩西瓜,产量40吨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今年的产值可以超过十万元。”果蔬产业的发展不仅给种植户带来好效益,也给当地群众和外来劳动力提供务工收入的机会。在湾甸乡保山千业果蔬有限公司,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将公司收购好的四季豆、扁豆、花菜等分拣、包装,装车后销往全国各地,仅湾甸一个乡每年果蔬产业就能吸纳务工人员近2万人次。

昌宁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持续在提高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上用力,第一季度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昌宁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立国介绍,根据2023年一季度收入采集情况,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5200.61元,同比增加693.77元,增长15.39%,其中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33%。下步工作中,将结合区域特色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庭院经济,探索推进“联盟+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产业延链、精深加工、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持续推动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