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84-X-/2023-0209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3-02-09 |
文号 | 浏览量 |
连日来,昌宁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各项产业欣欣向荣,小康生活有滋有味。2022年以来,昌宁县多措并举抓脱贫成果巩固,创新思路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抓紧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盯紧医疗保障和饮水安全两个风险点,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
该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持续推进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指挥长的“1+7+13+13”指挥调度体系,以“5366工程”为抓手,重点深化“成效巩固、产业提质、稳岗增收、安居惠民、乡村建设、重点帮扶、党的建设”7个专项行动22项重点工作。凝聚全县工作合力,形成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挂包单位和村(社区)、脱贫户的全覆盖帮扶,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据了解,2022年全县累计识别“三类对象”3167户9834人,占2021年末脱贫人口88320人的11.14%。实现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14860.25元,同比增长15.96%。
“红花烤烟就卖了近10万,烤烟卖完我们两口子就来福建养海参,2个人4个月抛去生活成本最后还能带回去4万多,老岳母还在家帮招呼着20多个猪。等回家刚好赶上烤烟移栽,今年再栽上19亩烤烟,烤烟卖完再出来打工,一年收入20万元没问题”,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岔河村上码小组的脱贫户张正洪夫妇高兴地聊着“致富经”。像张正洪夫妇这样的“烟后务工”“茶后务工”脱贫户在昌宁县有很多,他们在发展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该县也紧抓沪滇劳务协作有利机遇,持续推广“点单+派餐”培训转输模式,年内推送岗位信息17550条,召开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6场,开展技能培训及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8万人。
昌宁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在推动产业振兴过程中,着力实现产业的“接二连三”,培育了茶叶、蔬菜、核桃、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确保群众户户有产业。持续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91个,包括茶叶初制所在内有8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20186户,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目前,全县有31个龙头企业绑定123个专业合作社,123个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23022户,其中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20186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双绑”率达100%。昌宁县湾甸乡芒回村芒焕小区村民李郭清领到合作社的分红非常高兴,“这是我第二年领分红款了,我家种的蔬菜都是合作社来收,上半年蔬菜就收入2万多元。”
春节期间,柯街镇柯街社区半个山自然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游客如织,这个小山村在沪滇协作项目助力下,起到“下一子,盘活全局”的作用,串连起温泉、村庄、田野,成为集住宿、餐饮、养生一体的休闲旅游好去处,激活乡村旅游“新引擎”。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上,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强化示范引领,2022年,重点创建1个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产业发展型精品示范村,17个生态优美、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值得一提的是,昌宁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围绕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创新推行“五组一联”抓巩固促振兴模式,在各村(社区)党组织分别成立产业振兴组、环境提升组、文明新风组、综合治理组、致富帮带组5个工作组,实行1名党员挂联多户群众制度。以“五组”作用发挥为根本,突出党员这面“旗帜”,活用外联内拓这一载体,“组”出了推动发展的新动能,“联”出了共建和谐的新活力。正在金银花地里忙碌的漭水镇沿江村胡广寨村民辉国军说,“我觉得这个方法相当好,因为我就是这个的实际受益者。”辉国军家本来发展能力较弱,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新“五组一联”实施中,村“两委”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帮他分析发展的难题,寻找发展的出路,帮助他家发展起了蚕桑、坚果、金银花等产业,经济收入已达到全村的平均水平。”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持续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产业强起来、销量提起来,夯实群众增收和发展的基础;让基础设施强起来、房前屋后美起来,营造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让群众钱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小康生活越过越红火,奋力开创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续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篇章。”昌宁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谢斌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