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6402-5/20250929-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水务局 |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5-10-22 |
| 文号 | 浏览量 |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项目以来,县水务局坚决扛起项目建设主体责任,紧紧围绕“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的总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从“投、融、建、管、营”五个维度协同发力,全力推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在“投”字上广开源,构建多元保障新格局。资金投入是项目实施的基石。县水务局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紧盯中央、省、市政策资金投向,精心谋划包装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积极汇报争取县级配套。克服财政压力,将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县级配套资金纳入预算,确保配套资金及时保障到位,彰显县委县政府办好民生实事的决心。三是探索引导社会投入。积极探索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云南建投供水投资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有效减轻政府当期投入压力。
在“融”字上求创新,拓展资金筹措新路径。面对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积极创新融资思路,用好用活金融工具。一是深化政银企合作。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争取中长期优惠贷款,利用其利率低、期限长的特点,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还款压力。二是探索建立融资机制。探索以项目未来水费收益权、政府补贴等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融资模式,增强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融资能力,为项目可持续运营提供资金循环保障。
在“建”字上抓精细,打造优质精品新工程。我们始终坚持质量至上、标准先行,努力将每一项工程都建成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县域实际,高标准编制《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规划昌宁县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共16件子项,批复概算总投资19949万元,按照“城乡一体、区域联网、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以大并小、延网覆盖”,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步取代分散小型水源,构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智能化管理、一体化运维的农村供水新体系。二是严格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艺、工程质量等进行全过程、无死角监管,严把入口关、质量关、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三是嵌入智慧基因。在工程建设阶段同步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广泛推广安装新型智能水表7520套,配套建设水厂自动化控制、在线水质监测、安防监控、管网压力监测等系统,为后续智慧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管”字上促规范,建立长效运行新机制。以“管理出效益”的理念,着力破解“重建轻管”难题。一是探索县域统管。创新管理模式,组建了昌宁县泽昌供水公司,对全县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保障工程实行“统一指导乡级运维公司、村级用水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分散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保障能力弱的局面。二是健全责任体系。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了“政府+公司+村级用水合作社”分级负责的管理网络,确保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三是强化智慧监管。下一步将搭建的智慧水务平台,实现对水源地、水厂运行、管网压力、用水户信息等的远程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和对爆管、水质异常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处置能力。
在“营”字上谋实效,激发持续发展新动能。可持续运营是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县水务局着力在运营机制上下功夫,确保工程良性运行。一是科学指导水价。遵循“补偿成本、公平负担、保本微利”的原则,联合发改部门进行成本监审,合理指导水价,并积极探索推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或阶梯水价制度。二是规范水费收缴。全面推行“智能水表、计量收费、先费后水”模式,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便捷方式缴费,大幅提升水费收缴率,并将水费收入专项用于工程维修养护和运营成本支出,形成“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公司监管运维机制,承诺服务时限,及时响应用户诉求,定期公示水质检测报告,以优质服务赢得群众理解支持,促进用水户自觉缴纳水费。四是建立补贴机制。对于运行初期成本倒挂或特殊困难群体,探索建立县级财政补贴机制,确保工程能持续运行,同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用水需求。
通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昌宁县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均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下一步,县水务局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在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拓展农村供水保障成果,让全县人民喝上安全、放心、优质的饮用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