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401-7-/2021-1201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1-12-01 |
文号 | 浏览量 |
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十四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的相关要求,昌宁县为与全国同步实现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回收利用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宣传引导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减排固碳工作成效明显。
一、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思路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集成技术和成熟模式,以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为目标,通过机制的构建、产业的培育,扎实推进全县秸秆综合利用,达到减排固碳目的。
二、2021年农作物秸秆减排固碳情况
昌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2021年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113.62万亩,共包含9个大类、16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且产量稳定,全县秸秆总产生量为52.09万吨,综合利用量47.9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2.04%。根据石祖梁等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发表的《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焚烧碳排放估算》研究结果推算,如果全县52.09万吨农作物秸秆全部用于焚烧,理论上可以产生总碳排放量约为22.16万吨。实际2021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为47.94万吨,理论上可以减少总碳排放量约为20.13万吨。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减排固碳成效
(一)秸秆饲料化利用。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秸秆青饲料收贮量2万吨,减少总碳排放量0.84万吨;对全县384户养殖户发放青贮切碎机,新增秸秆处理量4.1万吨,减少总碳排放量1.72万吨。
(二)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碳含量、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主要途径。农作物秸秆还田可增加光合作用吸收碳在土壤中的留存,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项目实施创建1000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县20000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数量1.1万吨,减少总碳排放量0.46万吨。
(三)秸秆基料化利用。扶持昌宁县棚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基料化生产种植,年度多收处玉米芯200吨,减少总碳排放量84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昌宁县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尚未形成。一是老百姓对秸秆综合利用意识不强、处理投入力度小、机械化推广程度低;二是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处理能力低;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利润低,推广难度大。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重点开展秸秆“五化”利用
一是秸秆肥料化利用。推进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普及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及堆沤还田等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式,通过秸秆肥料化利用提高全县耕地地力水平,实现减排固碳目的,同步实现以地养地、提升耕地质量,建立高产稳产农田。
二是秸秆饲料化利用。在全县加快推广秸秆的青贮、氨化、压块饲料加工等利用模式,鼓励畜禽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
三是秸秆能源化利用。探索发展利用秸秆生产固化成型燃料;将秸秆沼气、秸秆气化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稳步发展秸秆联户沼气和户用型秸秆气化炉。
四是秸秆基料化利用。引导和带动以水稻、玉米、豆类、烟草等秸秆资源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以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带动秸秆基料产业的壮大。
五是秸秆原料化利用。引导具有资金能力和技术条件的企业,投资建设秸秆人造板材、秸秆复合材料、秸秆造纸等企业和生产线,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二)拓宽综合利用渠道
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引导推动秸秆代木,生产纤维原料制浆,发展生物质能,生产商品有机肥等产业化发展,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下游产品开发。实现农作物秸秆减排固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