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78169183-5/20240131-00001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昌宁分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4-01-31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一方沃壤一片绿洲 藏着绿美云南的“生态密码”

云南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带来了沾着“泥土”与“露珠”的“好声音”,传递百姓心声,反映全省各地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他们建言“三大经济”,热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聚焦“一老一小”……

今天,让我们透过一方沃壤、一片绿洲,探寻绿美云南背后的“生态密码”。

刘晓东代表:我为一片“喀斯特绿洲”代言

提到石漠化,很多人脑海里闪现的,可能是怪石嶙峋的山岭。2021年6月初到西畴,省人大代表,西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晓东欣喜地发现,眼前这个曾被地质专家判定为“几乎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放眼所至满目苍翠。

之后的履职过程中,刘晓东也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喀斯特绿洲”背后,西畴人民敢为人先的魄力。“三十年绿化西畴大地”“十年美化西畴大地”等战略的实施,为西畴石漠化治理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西畴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孕育形成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曾经的西畴,数代人为了向石漠争一席生存之地而奋斗。如今因生态而名,因生态而兴的西畴,也通过点“绿”成“金”,努力实现因生态而富。

近年来,西畴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生态+”战略,探索“一产突出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被自然资源部推荐为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一。去年全年,全县绿色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80%以上,标志着西畴绿色发展从认识到实践进入了崭新阶段。

如何让生态治理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多年来,刘晓东一直致力于多方对接资源、争取项目支持,为做强做优当地产业不停奔走。

随着2023年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等体育赛事落地西畴,这座“山里长出来的小城”迎来“体育+文旅”融合的转型发展机遇。未来,刘晓东也希望借助高校及研究机构力量,建立石漠化地区“两山”实践标准体系。同时,争取更多的资源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强做优绿色产业,让这片“喀斯特绿洲”焕发新的活力。

陈穗云委员:我为“一片有生命的土壤”代言

人们常常误解土壤,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载体。而事实上,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土壤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此次参会,省政协委员陈穗云将目光聚焦于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健康,并希望以己之力,让大众意识到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和提倡可持续的土壤资源保护及利用。

作为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陈穗云一直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云南省绿色发展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声发力。“云南的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可耕地也很宝贵,因此土地的利用强度比较大。”陈穗云说,随着土壤复种指数增高,土壤就会逐渐退化,产生酸化、碱化、土壤微生态失衡、出现理化性质改变等问题。“土壤微生态失衡是最为严重和隐蔽的。”

土壤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含丰富的微生物,它们不但参与土壤物质的循环,还与植物根系互作,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传导、养分吸收利用,并与土传病害发生和连作障碍密切关联。土壤还是水源的过滤器、是碳储存的关键,具有保持水分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土壤的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中之重。”陈穗云认为,要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离不开一个可持续的、绿色的生态环境。“云南要想持续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就要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特别是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健康。”

陈穗云表示,耕地保护既要稳数量,也要提质量,着力夯实农业生态安全的根基。“应该在全省推进作物健康栽培模式。”陈穗云还建议,除了指导肥料合理施用外,公共财政应支持在粮食等重要作物实行公共植保,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健全完善基层农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土壤保育的中坚力量。最终,形成政府财政保障、专业技术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土壤生态系统保护之路。“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让绿水青山泽被子孙后代。”陈穗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