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78169183-5-/2022-0318001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昌宁分局
公开目录 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日期 2022-03-18
文号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量
主题词
有了生态安全才有“餐桌上的幸福”

生态良好,仓廪殷实,既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万物始萌,大地复苏,正是人勤春早话农桑的时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是“国之大者”,两者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成为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以生态安全为前提,才能确保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心。

我国经过艰苦努力,如今的超过14亿人口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同时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成绩来之不易,未来更要未雨绸缪。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要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保障和巩固粮食安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产品数量、种类和质量优势,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粮食要安全,先要藏粮于地。然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仍然存在,挖湖造景、盖房建厂等破坏环境、占用耕地的乱象仍时有发生,工业“三废”、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以及大气沉降等危害着耕地质量与农产品品质。要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责任,加大有关监管部门对耕地保护的监督检查力度,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通过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在守住耕地的基础上还要让耕地更加肥沃。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创新生态改良技术等方式,解决黑土地退化、土壤酸化、耕地盐碱化等地力下降问题,建成高标准农田,让“山荒聊可田”转变为“地力常新壮”。

创造高品质生活,对高品质食物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人均口粮消费需求下降,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上升。物种的多样性、生态产品的多样性,直接关系到食物来源和品种的丰富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农业的生态潜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全方位、多用途开发食物资源。运用科学生态的办法,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资源环境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在获得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的同时,还要杜绝掠夺性开发,让耕地、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能够休养生息,保障源源不断的食物供给,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要吃得丰富多彩,更要吃得适度适量。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减少食物浪费,既能减轻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能节约食品生产所需的资源,还能为粮食安全上好另一重保险。因此,要继续大力倡导在日常生活中杜绝大吃大喝、讲排场、摆阔气、要面子等不良之风,夯实节约食物的好习惯,用每一次节约粮食的行动加重粮食安全的砝码。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保障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保障人们“餐桌上的幸福”。唯有此,才能望绿水青山景、圆禾下乘凉梦,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作者: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