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8169183-5-/2022-0107001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昌宁分局 |
公开目录 | 生态环境保护 | 发布日期 | 2022-01-07 |
文号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浏览量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敬畏生态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时刻警惕,细微做起,不能糟蹋破坏,甚至不能干扰打搅。同时,还要怀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忧虑与担心,经常反省相关行为和举措是否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是否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原有生态功能。
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然而,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曝光的一批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地区对生态环境的敬畏还远远不够,一些工作甚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相背离。在陕西省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河韩城龙门段干流河道,逾百万立方米固体废物长期违法堆积,黄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遭受损害;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城污水排到地下溶洞,纳雍县生活污水长期直排旮旯河,并在旮旯河岸边山体形成多条污水带喷涌而下;萝北县石墨加工企业长期违法侵占林地湿地草地,生态破坏严重……
这些问题是触目惊心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一些地区无知又无畏,竟置若罔闻、装聋作哑。特别是黄河陕西韩城龙门段长期非法倾倒大量废渣问题,2013年至2018年间,国家有关部门先后10次致函韩城市,但韩城市一直未依法履行属地责任,没有及时制止违法行为。试问属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去哪里了呢?
问题是表象,根子还在思想意识上。之所以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相关地区政府缺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上心不重视,甚至对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无惧无畏,蛮干妄为。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意味着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无论是巩固既有治污攻坚成果,还是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把敬畏生态的主流意识根植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坎里,大兴“敬畏生态”之风、大行“敬畏生态”之实,推动全社会对自然生态环境真爱又珍爱。
敬畏生态,政府要在主导引领上下功夫。无论是规划部署、重大决策,还是日常管理,都要坚守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情,尽最大努力多做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坚决与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作斗争。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要从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高度,权衡轻重,正确抉择。
敬畏生态,企业要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企业出现环境违法行为,显然是履行治污主体责任不到位造成的,说到底也是企业敬畏生态的意识缺失所导致的。如果企业敬畏生态、敬畏法规,一丝不苟地自觉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自然就会远离违法“高压线”。实践证明,企业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任何侥幸都将带来不幸。只有发自肺腑地敬畏生态,与生态为善、与环境为友,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敬畏生态,人人都要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说起环保,谈到绿色,人们往往双手赞同,可是在实际行动中,有些人要么事不关己、避而远之,要么陋习难改、我行我素。对待生态环境言行不一,说明对生态的敬畏感还没有完全融入血脉,还没有形成敬畏生态的行动自觉。笔者认为,敬畏生态就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事、紧迫的事、体现社会责任的事。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到律己与律人相结合,一方面,于心于行都不做旁观者、局外人,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坚持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而且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和感化更多身边人,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尊重自然环境的社会新风尚;另一方面,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派、志愿者,不仅拒绝与破坏环境的行径同流合污,而且要敢于举报揭发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作者:叱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