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8169183-5-/2021-0723001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昌宁分局 |
公开目录 | 生态环境保护 | 发布日期 | 2021-07-23 |
文号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浏览量 |
日前,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向云南、河南等8省(市、自治区)反馈了督察情况,各地将进入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阶段。
本轮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次督察,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是对地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全面检验和有力鞭策,更是指导和帮助地方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重大契机。
对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普遍高度重视,但在责任落实与压力传导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走过场、碎片化、“一刀切”现象,值得关注。
整改走过场。对一些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彻底整治,往往是一个刮骨疗毒的过程,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付出很大的精力。于是,有些地方耍聪明,走捷径,“纸面整改”“变通整改”等各种套路悉数上演,导致问题整改打折扣、走过场,压力和责任传导“上紧下松”。早在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时就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违法调整保护区范围,让保护区为项目开发让路。第二轮督察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广西凤山县政府为了给项目开发让路,将多处原国家级、省级地质遗迹保护点调整降级。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港口码头污染问题整治走过场,仅靠调度统计表来掌握情况。
整改碎片化。系统问题整改需要系统治理,但有些地方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为例,有的地方不从管网改造、雨污分流等基础性工作入手,而是采取补水、换水、清淤、撒药等临时性措施进行治理,势必会出现“反复治”“治反复”的现象。本次督察也反馈了云南玉溪市通海县投资7.3亿元建设的环湖截污工程“截污不治污”,截流污水在雨季通过闸门集中排入杞麓湖,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等问题。这些碎片化治理的做法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整改“一刀切”。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对企业问题整改采取“以停代治”“常停久治”等拖延术。或是对有合法手续的企业“一律关停”“先停后治”,或是以废气治理设施需要升级改造为由,让入园企业一律停产治理,这类行为不仅会侵犯企业合法权益,也给督察工作抹了黑。比如,本次督察反馈河南省许昌长葛市大周镇平时不作为,临时“一刀切”关停企业应付督察。焦作孟州市虚假整改,康达尔水产公司1300余亩鱼塘在黄河湿地保护区核心区违法养殖长达8年,临近督察进驻又打着整改的旗号紧急启动鱼塘清退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
这些前车之鉴提醒我们,对于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要保持高度重视,抓落实见成效。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化整改压力为行动自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鲜明的态度、更果断的措施、更严格的标准,稳扎稳打,勇于担当,善作善成,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解决好有损生态环境的痼疾。
老大难,主要领导出马就不难。对于问题整改,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摆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当好督察问题整改工作的“领头雁”,对重点难点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问题整改必须深挖根源,找准病灶,综合施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问题整改主体责任,练就“瓷器店里捉老鼠”的绝活,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争取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要紧盯不放、严肃处理,严防问题整改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综合运用通报、督办、问责等各种手段一抓到底。
抓整改还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的作用。对整改迟缓甚至虚假整改的单位及个人要严肃问责,对于能够及时整改且成效明显的也应作为正面典型予以肯定和表扬,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将整改工作推向深入。
(作者:徐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