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404-1/20240430-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社局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4-04-3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夯实基础提升就近就业服务能力

昌宁县聚焦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逐步完善县、乡、村公益性服务建设,线上线下并轨,贯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渠道。2024年以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5.43万人,其中县内就近就地就业10.39万人,与2023年同期比增加2个百分点。

“1226”建设思路拓新篇,基础服务再提升。建立1个服务体系维系供需两端。昌宁县以转移、培训、创业、帮扶、服务为基调,建成“公益性县级零工市场+乡镇政企零工驿站+15分钟村级就业服务圈”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纵向延伸,“幸福里”就业社区作为三级服务体系的具象化实体,促进了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建成2个信息库摸清资源底数。全面摸清县域劳动力资源,挖掘就近就地产业、企业等用工缺工状况,形成劳动力资源和用工岗位两个信息库。县内灵活就业人员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搬运工、家政、餐饮、物流、果蔬采摘包装、交通运输等,其中到柯街、卡斯、湾甸从事季节性果蔬包装、物流行业的占比高达52.5%。对县内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调查,形成了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通过摸排,收集到务工带头人172人,重点引导县城范围内的建筑施工工、蔬菜装拣工、砍甘蔗工及茶叶采摘工等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快速流动。搭建2个服务平台夯实用工保障。建立线上招用工服务和“幸福里”就业服务2个平台,利用“茶乡招聘”微信公众号,通过数字化登记,获得求职者技能、文化、年龄等要素,与岗位库适时匹配,通过移动MAS短信端或电话联系实现岗位推介精准化;以县级零工市场为中心,辐射13乡镇零工驿站,形成“1+13”用工大循环格局,由政府搭台建好“幸福里”就业社区服务设施基础盘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对接协调用工以及安置就业,形成“企业+服务平台+务工人员”的“幸福里”就业模式。实施6个专项行动配套政策供给。部门联动合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生活保障优化、品牌打造提升、创业兴乡帮扶、援企拓岗服务、求职能力提升6个行动,紧盯就业创业领域,夯实基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示范创建典型引路,“幸福里”见雏形。产业集群与老旧资产撞出新火花。湾甸傣族乡上甸社区建设占地面积约达30亩的就近就地就业示范点翻新1幢2层宿舍楼,建成冻库、玉米脱粒烘、蔬菜脱水烘干、生物质燃料加工生产线,就地形成小型绿色农业循环产业园,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国有资产盘活、产业建设、便民服务“三位一体化”建设。宿舍楼共有41间房间,配套卫生间、淋浴室,满员入住时可达300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扩容县内岗位。湾甸乡是全县果蔬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备“规模+特色”的四季产业格局。每年吸纳来自乡内、县内及县外施甸、永德等地季节性务工人员1.5万余人次,用工方向主要为种植采摘工、分拣包装工、装卸工等,种植采摘工需求量约8000余人,冷链物流企业分拣包装工约9000余人,装卸工约1000余人,有效解决了务工人员务工和企业用工需求。“1拖8”辐射带动串联枯柯河流域。借助湾甸乡两市三县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示范点辐射带动范围从湾甸乡扩大到柯街、卡斯、田园、鸡飞、更戛、木老元、旧城、摆朗乡,利用8个乡镇农产品上市时间差,打造了“一小时”务工圈。以县级“零工市场”为中心,围绕“幸福里”就业社区用工需求,线上、线下组织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岗位需求征集、就业岗位推荐、劳动维权等服务,同时对加入“幸福里”社区务工劳动者提供空闲组团向周边隆阳、临沧、版纳等地的输出服务,确保用工不断线。

持续锚定两业融合,“幸福里”模式落地。昌宁县瞄准人力资源在产业之间流动性强的特征,做好余缺调剂,促进就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人力资源公司专业力量和涉猎领域广的优势,突破县域劳动力资源在县内、市内、省内流通屏障,缓解企业在招用工方面的压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挖掘吸纳用工多的产业,组织技能培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水平,把不同行业劳务品牌培养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