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543H/20250829-00005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漭水镇 |
公开目录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发布日期 | 2025-08-29 |
文号 | 浏览量 |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强化科技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2025年上半年共计完成夏粮收获19200亩、油菜收获3600亩,实现粮食产量 4193吨,比任务4155吨超38吨,超0.91%,比上年4160吨增33吨,增合 0.79%,油菜产量474 吨,比任务数470吨超4吨,超0.85%比上年470吨增4吨,增合0.85%。完成大春粮食播种面积24500 亩,其中水稻种植9500亩,玉米种植12000亩,种植薯类、豆类3000亩,通过采取增加复种指数,推广良种良法,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等措施,在漭水镇举办油菜示范样板150亩,河尾社区150亩。种植优质稻200 亩,稻田养鱼200亩,其中共裕170亩;河尾30亩。推广包谷良种12000 亩,水稻良种推广9500 亩,旱地优质稻推广771亩,其中共裕402亩;老厂153亩;明德116亩;明华100亩。病虫害绿色防控 9000亩,推广农机作业面积达 10000亩,完成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7万亩,发放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9个村、205个村民小组、6693户农户、面积64248.82亩,补贴资金2386843.66元.完成粮油生产保障资金(一喷三防)项目910户,2135亩。
(二)强化茶园提升改造,提高生态茶乡建设水平。
2025年上半年稳定茶园面积达44390亩,采摘面积44090亩,其中古树茶12390亩,上半年完成茶叶产量251.5万公斤,产值16246.23万元,完成古茶产量35万公斤,实现古茶产值9590万元。产量比上年同期持平;产值比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古茶产量比上年同期持平,古茶产值同期基本持平。上半年共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3期,24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组织茶园中耕、追肥、病虫害防治36600亩;完成低产茶园提升改造300亩,建设标准化茶园600亩;巩固建设有机茶园12000亩。
(三)着力加强蚕桑种养配套平衡,做强做大蚕桑产业。
2025年上半年养蚕1649张,其中春蚕722张,交售鲜茧32729公斤,产值1756805.8元,平均价53.6元/公斤,平均张产量45.33公斤。夏蚕927张,正在养殖期。
(四)坚持推进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
2025年上半年牛存栏达6015头,猪存栏27829头,羊存栏11427只,禽存栏21073羽,牛出栏1556头,猪出栏24959头,能繁母猪存栏3214头,羊出栏5098只,禽出栏54665羽,完成禽蛋总产65吨,比上年同期增5吨,增合8.33%,完成肉类总产2722吨,比上年同期增108吨,增合4.13%,实现畜牧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0.06亿元,增合4.3%。完成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群体密度达90%以上;完成牛良种改良1428头,水牛改良579头,完成生猪改良4210窝,完成农田种草1433亩,青贮氨化饲料8215吨。全年举办畜牧业科技培训2期100人次。畜牧产业良性发展,突破优势渐趋增强。完成育肥猪保险收缴22336头保费15.6352万元,出险育肥猪101头,完成能繁母猪保险收缴3860头保费1.6598万元,出险能繁母猪87头,监测7户生猪规模养殖场猪群月流转情况,生猪存栏2000头,出栏1212头,淘汰母猪69头,监测64户散养户生猪月调查工作,开展畜禽养殖场(户)安全生产、饲料、兽药经营企业检查工作。
(五)强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2025年上半年全镇发展中药材8100亩,发展魔芋套种面积达到5000亩,发展芭蕉芋种植1200亩。旱地优质稻推广632亩,其中共裕320亩;老厂90亩;明德172亩;明华50亩。完成苤菜种植50亩(翠华、共裕、明德)。在联福村种植山葵30亩,在河尾种植生姜300亩,完成稻田养鱼200亩(共裕、河尾)。在明德村发展鱼腥草种植150亩。
(六)强化农机管理工作、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抓好群众宣传,规范农机购置补贴申报程序,强化部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2025年上半年完成茶叶揉捻机、茶叶杀青机、茶叶烘干机、铡草机9户15台,补贴资金待结算2.38万元。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30余份,对全镇农机维修经营网点进行了全面清查,共培训农机人员30多人,其中茶叶机械使用人员30人,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七)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业“三品”基本知识,2025年上半年,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月”等活动,接待咨询群众达15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达600余份。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进一步加大农资打假执法力度,2025年上半年农业中心对12家农业投入品经营门店进行了检查,对农产品进行抽检,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是加大农业生产安全检查力度,在全镇范围内认真组织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强对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规范化管理,强化源头监控,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开展渔船安全管理宣传,发放安全生产材料,对沼气池用户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50人次。
(八)强化规划引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规范审批流程,加强对宅基地建设的全过程监管。
2025年上半年收到农村宅基地建房申请37宗(均为原址重建项目),通过审批37宗;完成永昌高速易址迁建13宗农用地转用镇级审核;未发现有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违规建别墅私家庄园行为;收到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申请1宗(审核中);62备案设施农用地合计使用土地总面积100.17亩,未发现“大棚房”问题专项行动“回头看”清理整治的三类问题。完善了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管理台账及设施农用地备案台账管理工作。
(九)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构建整洁、优美、宜居、可持续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完成户厕280座(任务数450座),完成率62.2%,完成联福村、漭水村公厕2座,明德村正在建设中,人居环境提升红黑榜发布5期。规划申报翠华村人居环境示范点。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管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点多面广,项目覆盖不足,同时,群众自我管护意识不高,集体管护机制尚未形成,重建轻管思想严重,导致各类渠道、堰塘淤塞严重,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困难,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二)新兴产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农业推广资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群众对现代农业技术不能活学活用,农业推广人员学习不够主动积极,跟踪服务意识不强,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难以迅速提高。如:有机稻、旱地优质稻、稻花鱼、苤菜,等新兴产业发展技术标准未形成体系,科技推广人、财、物配备缺乏系统支撑,科技服务不能及时到位。
(三)流畅的土地流转机制还未形成。土地难以向优势产业和大户集中,农业规模集约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不明显,外销平台建设滞后,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足,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育不完善,龙头企业、种养销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各自的机制内,发挥着作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专业服务和“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机制、组织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较好的链接。纵向、横向之间的合作途径不宽,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档次,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不足。
三、下步工作计划
粮食产业。2025年计划完成粮食总播面积43700亩,实现粮食总产15337吨,下半年重点指导河尾、共裕2个村有机稻200亩,共裕村稻田养鱼170亩,河尾30亩;旱地优质稻管理771亩,其中共裕402亩;老厂153亩;明德116亩;明华100亩。计划举办技术培训班3期 150余人次,病虫害绿色防控1000亩,完成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万亩。
(二)茶叶产业。2025年稳定茶园面积44390亩,完成茶叶产量378.5万公斤,产值24440万元,下半年计划完成低产茶园提升改造500亩,建设标准化茶园2000亩;巩固有机茶园12000亩, 完成茶叶农残管控100人次培训任务。
(三)蚕桑产业。 2025年抓好桑园管理5818亩,计划养蚕5800张,交售鲜茧238吨,产值1200万元元,平均价达54元/公斤,平均张产量达45公斤。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蚕桑产业技术扶持力度,巩固建设产业重点村示范园区建设成果,推进老桑园提升改造任务全面落实,强化蚕茧收购协调工作,确保桑农增收。
(四)畜牧产业。2025年计划完成牛存栏达8030头,猪存栏45500头,羊存栏11490只,禽存栏84430羽,牛出栏3060头,猪出栏59940头,羊出栏10850只,禽出栏138500羽,完成禽蛋总产105吨,完成肉类总产6475吨。2025年下半年主要做好牧草种植,强化落实肉牛、奶水牛改良、场地检疫工作力度,严格抓好动物重大疫病春秋免疫工作,免疫群体密度达90%。继续开展好草原生态奖补、畜禽监测及安全生产工作。
(五)其它产业。计划发展芭蕉芋1000亩、山葵50亩、腥草200亩、芋头360亩、生姜500亩、香蕉110亩。种植蔬菜4200亩,种植水果1000亩,水产养殖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