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4XP-/2022-1128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耈街乡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2-11-28 |
文号 | 浏览量 |
耈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见成效
近年来,耈街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运用创新手段补齐薄弱环节,按照系统研究、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并取得一定成效。
以“政治”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一是强机制。紧扣县委“五组一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在各村(社区)成立综合治理组。同时,由党组织牵头建机制,建立完善“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村民小组议事规则”等制度,规范村级微权力监督,提升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二是强队伍。始终注重基层治理类人才的储备培养,扎实开展“争做杨善洲式好党员好干部”主题实践活动,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效能建设,促进干部职工转作风、提效能。调整充实村“四职”干部,按每村(社区)5—10名的标准,择优储备112名35岁以下的村级后备力量。三是强教育。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村组干部培训、“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内容,结合“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以“自治”为核心,打牢群众基础。一是推广红色积分管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村民公约,重点对法律以外的问题进行规定和约束,并结合村民公约内容制定红色积分管理办法,以“基础分60分+加分项-扣分项”的积分管理模式,按季度差别量化群众户和党员户的表现。二是建立“全科网格”。在乡村两级建立网格化综治管理服务中心,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全科网格”175个,网格长全部由党员担任,将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综治维稳等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全科网格”管理。三是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小分队。在全乡各个村民小组推广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小分队,由村民小组长、妇女代表、有威望的老乡贤等组成,全面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
以“法治”为保障,提升守法意识。坚持整合资源,抓住治理能力差、管理方式简单、群众参与度低等薄弱点,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村官平台,开创共建共管新模式。整合全乡司法工作力量,选派4名讲政治、业务强、敢担当、善作为的党员干部到村任法治村官,在此基础上按10—15户为一组,聘请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退伍军人等人为法治宣传员,不断深化群防群治网格,实现村级法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不断提升基层组织运用法治方式治理社会的能力。
以“德治”为教化,弘扬时代新风。一是健全活动机制。全乡建成党支部、村民小组等活动场所6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2个,在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提供好去处的同时,以制度化的形式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刺绣技艺大赛,常态化开展民族打歌、普法宣传、卫生健康讲座进村寨等活动,极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二是搭建乡贤工作站。在11个村(社区)设立乡贤工作站,乡老干党支部设立乡贤工作总站,将全乡经验丰富、有威望、愿干事、想干事的60余名离退休干部、教师、老村干部选聘为乡贤,并将热心群众生活、熟悉乡村情况、在群众中威望高、善于做群众思想的26名乡贤纳入各村(社区)的文明新风组和综合治理组,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村(社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智治”为支撑,增强服务能力。一是用好监控视频。推行“雪亮”工程,在全乡各单位安装摄像头45个,11个村(社区)公共区域、重点部位、群众户家中覆盖安装高清摄像头800多个,服务打击犯罪、交通出行、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二是用好乡村大喇叭。以村(社区)为单位按片区安装大喇叭,让正能量的声音传入寻常百姓家,使其成为党组织的宣传站,危急时刻的预警员和日常新闻的播报站。通过技术手段的补充,实现法治建设的拓展、自治意识的提升和德治功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