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4XP-/2020-1015003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耈街乡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0-10-15 |
文号 | 浏览量 |
耈街乡:“一心三力三借助” 农村治理有出路
昌宁县耈街乡聚焦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目标,紧扣县委“五组一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创新提出“一心三力三借助”(即筑牢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聚焦法治村官、基层协商议事会和乡贤工作站三股力量,借助赏罚有信的积分管理机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因地制宜的自治组织)的党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推动了农村治理的融合化、制度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实效化,努力开创农村基层治理新局面。
抓住核心,筑强治理主心骨
注重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将乡村组党组织作为开展农村社会治理的主心骨。在创建阶段,党组织牵头做调研、搭平台、建机制,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农村社会治理的思路变为可行可用的具体平台。在启动阶段,党组织牵头做动员、抓示范、强落实,确保每一个体制能够正常运转,每一项机制能够有人落实。在运行阶段,依托乡村组党组织建立三级联席会议制度,每月15—20日,自下而上组织同级党组织、行政组织、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召开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农村治理体系有序运转。
巧借三力,拓展治理新载体
注重丰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载体,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法治村官、村协商议事会和乡贤工作站三个平台。
推行法治村官。整合全乡司法工作力量,选派讲政治、业务强、敢担当、善作为的党员干部到村任法治村官,负责统筹村(社区)治保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法治组织力量,在此基础上按10-15户为一组,聘请退伍军人、基干民兵、党员小组长为法治宣传员,不断深化群防群治网格。在耈街乡新厂村,选派派出所教导员杨永杰同志为法治村官,并在开展试点的后山自然村聘任了20名法治宣传员,有效把宣传政策法规、联络基层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组织治安防控和管理实有人口等职责落细落小、落到实处,实现了村级法治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法治工作水平。
建立协商议事平台。结合政协委员协商下基层,在乡村两级建立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多途径摸排、大范围调研,定期不定期研究确定协商议题,并依托县政协的力量邀请县直部门下沉一线,力所能及地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和物质帮助,实现了问题在一线解决,资源在一线整合,力量在一线凝聚。开展试点的土皮太村立足实际就发展林下产业和传承苗族刺绣两个方面开展协商,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并打包600万项目纳入中期规划,新植青花椒、魔芋1000余亩,有效打破传统产业束缚,预计增加农户收入3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20万元;通过树立五彩盛装品牌,整合苗族刺绣劳动力资源,结合现代消费标准和实用性原则开发刺绣产品20余种,苗绣组织化、商业化迈出坚实一步,村级协商成效丰硕。
搭建乡贤工作站。在11个村(社区)设立乡贤工作站,乡老干党支部设立乡贤工作总站,立足政治坚定、纪律严明、道德良好、服从大局、倡导新风5条标准,将全乡经验丰富、有威望、愿干事、想干事的47名离退休干部、教师、老村干部选聘为乡贤,由辖区党组织和乡老干党支部统一管理,要求每名乡贤履行定期督查视察重大项目、每年参与2次中心工作、积极参与辖区矛盾纠纷调处、带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7条职责,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全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争当银龄先锋。原乡干部李洪斗同志以谈历史变化的方式为青年同志讲党课,鼓励干部向上向善;退休教师史彦梅同志创作《苗岭彝乡党旗红》花灯舞曲和《战胜疫情责无旁贷》快板书,将党的政策生动地传递到大街小巷;原乡干部叶培德同志主动扛起乡老年大学管理责任,疫情期间带头捐赠抗疫资金2000元,用行动展现担当;原乡干部李复昌同志积极响应号召,带头拆除了自己的活人墓。各位新乡贤默默奉献,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时代担当。
注重三借,提升治理向心力
注重提升农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和自觉,着重从结合上下功夫。
借助赏罚有信的积分管理机制,立足各村民小组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村民公约,重点对法律以外,特别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进行规定和约束,同时结合村民公约内容制定红色积分管理办法,以基础分60分+加分项-扣分项的积分管理模式,按季度差别量化群众户和党员户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赏罚激励制度,考核分60分以上的,按分数折算成红色积分到乡党委指定的店铺兑换日用品,不足60分的,按每达不到1分交纳公益金10元,用于补助兑换其他群众的积分奖励。同时按致富带富、文明示范、环境卫生、尽责担当方面设立先进户和后进户,结合每季度积分评定情况和具体表现,在各村民小组显眼位置进行正反面公示,营造崇尚先进、鼓励先进、争当先进的工作生活氛围。在开展试点的新厂村后山自然村,二、三季度共兑换积分776分,一批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的群众被评选为先进户并得到积分奖励,通过正向激励,模范作用愈加突显。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针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现的乡村存在人员来往发现难、管控难等乡村社会治理短板,在全乡范围内推行“明亮”工程,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在乡村公共区域、重点单位、群众户家中覆盖安装高清摄像头,服务打击犯罪、治安防控、交通出行、乡村管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以村(社区)为单位按片区安装大喇叭,让正能量的声音传入寻常百姓家,使其成为党组织的宣传站,危急时刻的预警员和日常新闻的播报站。通过技术手段的补充,实现了法治建设的拓展、自治意识的提升和德治功能的完善。截至目前,开展试点的新厂村和土皮太村安装摄像头500余个,借助摄像头查办案件3件,全乡社会治安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加强。工作中,全乡用好乡村两级喇叭,定期不定期播送疫情防控、预防诈骗等知识,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借助因地制宜的自治组织,立足村(社区)的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自治组织为主、购买服务为补充的自治体系。立足产业发展的瓶颈,组建林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苗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劳务输出专业合作社,为打破烤烟、核桃传统产业束缚迈出坚实一步。立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成立乡老年大学、文艺宣传队、彝苗打歌队,打造学习、交流、活动的平台,丰富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立足安全维稳的实际,成立先锋巡逻队、矛盾纠纷调处小组等组织,定期不定期对集市、村寨进行义务巡逻,参与重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全力保障群众安全第一位。立足内生动力的发展,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结合资源禀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用于自身建设,使之成为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立足自我管理的需要,建立用水专业合作社、道路管护专业合作社,形成群众的自建自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保洁公司做好辖区内的卫生管控,有效推进了自治的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