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5784/20241223-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翁堵镇
公开目录 社会保险 发布日期 2024-12-2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云南省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根据民政部修订 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云南省社会救助实施 办法》、《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 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确 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受理、 初审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有条件的地方, 经省民政厅批准后,可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本辖区内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相关服务,促进最低生 活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第二章申请和受理

第四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以家庭为单位,由申请家庭确定 一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或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出申请。 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充分保障群众自由选择 申请方式的权利,不得强制要求申请人只能通过某种方式申请。

第五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非云南省户籍的,可以由 本家庭中云南省户籍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在居住地 生活且持有居住证时间满一年以上的,也可以向居住地提出申 请。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所在地在云南省不同县(市、区) 的,可以由其中一个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一致的家庭成员向 其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籍所在地与经常 居住地均不一致的,可由任一家庭成员向其户籍所在地提出申 请。在居住地生活且持有居住证时间满一年以上的,也可以向居 住地提出申请。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资金发放等工作由申请受理地县级 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其他有 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 合做好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动态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六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 (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人代为提出申请。委托申请的,应当办 理相应委托手续,签署委托书。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

发现可能符合条件,但是未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应当主动 告知相关政策。

第七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 一 ) 配 偶 ;

(二)未成年子女;

(三)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全日制 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的子女;

(四)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并连续12 个月(含)以上共同居住的人员。

下列人员不计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一)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 职人员;

(二)在监狱内服刑、在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宣告失踪 人员;

(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兵。

第八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以单独提出申请:

(一)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 证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和三级智力残疾人、三级精神残疾人;

(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患有省级卫生健康、医疗保 障等部门规定的重特大疾病的人员;

(三)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

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 员。

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是指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乡低 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5倍,且财产状况同时符合以下情形 的家庭。

(一)拥有的人均金融资产低于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上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含)的。

(二)提出申请前12个月内未购买使用价格5万元(含) 以上机动车辆(不含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车)或大型工程机械 的。

(三)家庭成员名下无非居住类房屋(如商铺、办公楼、厂 房、酒店式公寓等)。

(四)家庭最多有2套住房。

(五)无注册登记公司、企业,或有注册信息但实际经营年 经营净利润低于上年当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倍(含)的。

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审核确认程序参照本实施细则规 定执行。

第九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应当履行 以下义务:

(一)按规定提交相关申请材料;

(二)承诺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

(三)履行授权核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四)积极配合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 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对材料齐备的, 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补齐所有规定材料; 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查询获取的,以及能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 获取的相关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申请人采取告知承诺制替 代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证明的,应签署证明事项告知承诺书,按照 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规程办理。

第十一条 对于已经受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申请,其共同 生活家庭成员与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成 员有近亲属关系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单独登记 备 案 。

第三章家庭经济状况调查

第十二条 家庭经济状况指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家 庭收入和家庭财产。

第十三条 家庭收入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获 得的全部货币及实物收入。家庭人均收入是指家庭收入除以共同

生活的家庭成员人数所得到的平均数。家庭人均月收入按其提出 申请前12个月收入的平均值计算。

家庭收入主要包括:

(一)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 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并扣除必要的就业成本,包括因任 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劳动分红、津贴、补贴 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等。

(二)经营净收入。经营净收入指从事生产经营及有偿服务 活动所获得全部经营收入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 生产税之后得到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养殖、采集及加工等农 林牧渔业的生产收入,从事工业、建筑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文教卫生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经营及 有偿服务活动的收入等。

(三)财产净收入。财产净收入指出让动产和不动产,或将 动产和不动产交由其他机构、单位或个人使用并扣除相关费用之 后得到的收入,包括储蓄存款利息、有价证券红利、储蓄性保险 投资以及其他股息和红利等收入,集体财产收入分红和其他动产 收入,以及转租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或者出让房产以及其他不 动产收入等。

(四)转移净收入。转移净收入指转移性收入扣减转移性支 出之后的收入。其中,转移性收入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

会组织对居民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居民之间的经常性收入 转移,包括赡养(抚养、扶养)费、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遗 属补助金、赔偿收入、接受捐赠(赠送)收入等;转移性支出指 居民对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的经常性转移支出, 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抚养、扶养)支出 以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等。具有赡养(抚养、扶养)关系的家 庭成员非共同生活的,义务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抚养、扶养)费 标准,按照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调解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 所规定的数额计算;无法律文书的,如果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低 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含)的,视为无赡养(抚养、扶 养)能力,可不计算赡养(抚养、扶养)费;如果义务人家庭人 均收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的,一般将其收入高出部 分的50%,平均到其应当赡养(抚养、扶养)的每个对象计算。 有多个应当尽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将各义务人应支付 的赡养(抚养、扶养)费合并计算。

(五)其他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国家规定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奖 学金、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

(二)政府发放的各类社会救助款物,包括困难残疾人生活 补贴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三)“十四五”期间,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 础养老金;

(四)州(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收入。

对于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接受教育增加的刚性支出和 必要的就业成本,可适当扣减,每人每项最高扣减额度原则上不 超过户籍所在地县(市、区)上年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的2倍 (含)。具体为以下4项:

(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因残疾所需的康复、护理、辅助 器械配备费用中剔除享受国家和地方补助政策后的自负费用。

(二)患大病、重病,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医疗费用,经基 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等报销后的个 人自负费用。

(三)接受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 学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杂费中剔除享受国家和地方 教育补助政策后的自负费用。

(四)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积极就业时,已实现就业的按其就 业收入或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0%扣减就业成本。

第十四条 家庭财产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动产 和不动产。动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证券、基金、商业保险、债 权、互联网金融资产以及车辆等。不动产主要包括房屋、林木等

定着物。对于维持家庭生产生活的必需财产,可以在认定家庭财 产状况时予以豁免。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得纳入最 低生活保障:(1)拥有的人均金融资产超过户籍所在地县(市、 区)上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倍(含)的;(2)提出最低生活保 障申请前12个月内购买使用价格5万元(含)以上机动车辆(不 含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车)或大型农机具、工程机械的;(3) 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在城镇购买居住用商品房,有非居住 类用房(如商铺、办公楼、厂房、酒店式公寓等)的;申请城市 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套(含)以上居住用商品房,或有非居住 类用房(如商铺、办公楼、厂房、酒店式公寓等)的;(4)注册 登记公司、企业并实际开展经营活动且年经营净利润达上年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含)以上的;(5)家庭财产状况或实 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有特殊困难情形的,可不局限上述规定,由县级民政部门结 合实际综合认定是否纳入保障范围。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最低生 活保障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启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工作。 调查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提请县级人民政 府民政部门开展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等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在村(居)民

委员会协助下,通过下列方式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 情况予以调查核实。每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一)入户调查。调查人员到申请家庭中了解家庭收入、财 产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情况。入户调查结束后,调 查人员应当填写入户调查表,并由调查人员和在场的共同生活家 庭成员分别签字。

(二)邻里访问。调查人员到申请家庭所在村(社区),走 访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调查人员以信函等方式向相关单位和部门 索取有关佐证材料。

(四)其他调查方式。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前款规定的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程序 可以采取电话、视频等非接触方式进行。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信息核对提请,或收到互联 网群众申请后1个工作日内,启动信息核对程序,根据工作需要, 依法依规查询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户籍、纳税记录、社会保险缴 纳、不动产登记、市场主体登记、住房公积金缴纳、车船登记, 以及银行存款、商业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资产等信息,出具 核对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掌握家

庭用水、用电、燃气、通讯等日常生活费用支出,以及是否存在 高收费学校就读(含入托、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等明显高于当 地低保家庭生活水平的情况,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辅助评估。

第十八条 经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不符合条件的最低生 活保障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

申请人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佐证材料;乡镇人民政府(街 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复查。

第四章审核确认

第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10个工作日 内,完成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和提出初审意见。之后在申请家 庭所在村、社区进行公示,公示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公示内容 包括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姓名(未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等个人信息 需保密的对象除外)、入户调查和审核结果(家庭收入和财产状 况是否符合低保条件)、拟保障金额或低保金档次等,公示期为7 天,公示地点在申请人所在村(居)委会(通过互联网申请办理 的可增加在其他指定位置公示)。

第二十条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应当及时将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结果、初审意见等 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5个工 作日内完成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重新组织调查或者开展民主 评议。调查或者民主评议结束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应当重新提出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 结果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处)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公示期满后,根据情况 进行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结果 和初审意见等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确认意见。最低生 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确认意 见。

对单独登记备案或者在审核确认阶段接到投诉、举报的最低 生活保障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入户调查。

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审核确认权限下放的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确 认同意,同时确定救助金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证或确认通知书, 并从作出确认同意决定之日下月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不符

合条件的申请不予确认同意,并应当在作出决定3个工作日内, 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 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45个工作日。

第二十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可以按照审核确定的申请家庭 人均收入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际差额计算;也可以根据 申请家庭困难程度和人员情况,采取分档方式计算。

第二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最低生活保障家 庭所在村、社区公布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姓名、家庭成员数量、 保障金额等信息。

信息公布应当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不得公开无关信息。

第二十六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社会化发放,通过银行、 信用社等代理金融机构,按月支付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账户。

第二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居)民 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代为保管用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银行存 折或银行卡的,应当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签订书面协议并报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 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第二十九条 未经申请受理、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审核确认

等程序,不得将任何家庭或者个人直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五章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最低生 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可以终止审核确认程序。

第三十一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和财 产状况发生变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应当主动、及时告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第三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最低生活 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定期核查,并根据核查情况及时报县级人民 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增发、减发、停发手续。

对短期内经济状况变化不大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乡镇人民 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核查一次;对收入来源不固定、家庭成 员有劳动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每半年核查一次。核查期内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没有明显变化的,不再调整最低生 活保障金额度。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前款规定的核查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出增发、减发、停发 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应当符合法定事由和规定程序;决定减发、

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当告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并说明 理由。

第三十四条 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积 极就业。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最 低生活保障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给予半年至一年的 渐退期。

第三十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就业能力但未就业的成 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 理由,连续3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 应的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或者停发其本 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最低生 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的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公开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受理咨询、举报 和投诉,接受社会和群众对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工作的监督。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对接到的实名举报,应当逐一核查,并及时向 举报人反馈核查处理结果。

第三十九条 申请或者已经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成员对 于民政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条 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存在滥用职权、玩 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应当依法依规追究相关 责任。对秉持公心、履职尽责但因客观原因出现失误偏差且能够 及时纠正的,依法依规免于问责。

第四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现行最低生 活保障政策中,有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 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