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615A/20251026-00009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更戛乡 |
| 公开目录 | 救灾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5-10-26 |
| 文号 | 浏览量 |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以下简称 “一法一条例”),全面落实云南省关于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的部署要求,更戛乡立足辖区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的实际,坚持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以 “抓基层、强基础” 为核心,推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政治引领,构建责任落实“闭环体系”
(一)健全组织架构
严格对照《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要求,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双组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公室,其余13名党政班子领导(行业分管领导)、五办两中心主任分别任各工作组组长和副组长。配备2名专职政府专职消防员,4名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11 个村配备11名村级,157名组级防灾减灾网格员,构建 “乡—村—组—微网格”四级责任体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岗到人。
(二)完善制度机制
结合乡情制定《更戛乡地震应急预案》,配合县级编制“一县一策”,细化 “123” 快速响应衔接措施,明确综合协调、抢险救援等 8 个工作小组职责。建立 “月调度、季排查、年考核” 制度,将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村委会年度目标考核,形成 “年初部署、年中督查、年末考评” 的工作闭环。
(三)保障经费投入
按照条例要求,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2025 年累计投入资金 2.5万元,用于警情受理软件采购、互联网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维护、宣传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确保各项举措落地有保障。
二、深化宣传教育,筑牢全民防范 “思想防线”
(一)多维宣传普及法规
以“5・12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开展“法规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通过微信群推送、院坝会宣讲等形式,覆盖群众1万人次。邀请苗族地区带头人,在苗族聚居地开展双语解读 “一法一条例” 核心要求与避险知识。
(二)校园专项教育落地
联合乡中心学校开展 “一场讲座、一次演练、一堂班会” 活动,覆盖13所中小学(含幼儿园)。在中学地理课、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试点将学科与省情结合起来,科学讲解地震产生原因,及防震减灾知识,组织应急疏散演练2次,“三生教育”、学生逃生技能达标率达100%,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线。
(三)典型案例警示引导
9月15日,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副书记专题领学近期周边地区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副乡长、执法队队长专题汇报。通过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干部职工主动参与群测群防。
三、聚焦隐患排查,织密风险防控 “安全网络”
(一)开展全域隐患排查
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组建由乡应急、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排查组,对辖区内针对辖区内3条主要河流(大勐统河更戛流域、更戛河、木瓜树河)、8座水库、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落实“一名乡干部包保、一名村干部负责、一名监测员巡查”的“三人包保”机制,全面开展“河长”总长制,目前累计巡查辖区河流12条48次,整改责任不明确、巡查不到位问题5个。对1家乡级重点企业开展定期检查、定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对隐患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3至4月汛期来临前,组织水利、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成立联合排查组,对辖区内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重点检查水库山塘蓄水情况、堤坝牢固度,河流沟渠疏通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住房安全,以及学校、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排水系统。累计排查出隐患4处,其中水库河道淤积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增风险点1处、整治农村危房35户(拆除重建32户、修缮加固3户),建立“隐患清单 + 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措施和时限,10月底前所有隐患全部整改到位。
(三)监测体系提质增效
构建 “专业监测+群测群防”体系,在 2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监测设备,配备 “一长四员”(村民小组长+监测员、预警员等)。在气象、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实行 “日巡查、周上报” 制度,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四、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快速响应“实战能力”
(一)建强应急队伍
1个专业救援队(6名消防工作人员)、1个民兵应急排(民兵30人,其中:成立摩托车突击小队,负责断路情况下的 “孤岛” 救援。30人的民兵连参加县级武装军事轮训,轮训内容包含技能培训、专业抢险。参加县级综合演练1次,队伍实战能力显著提升。)、1个医疗队(6名医护人员)、24个地质灾害点配备24名监测员、11村党总支书记、157个村民小组长在岗在位,随时应对、处突事件。组建乡级应急抢险队1支(16人)、村级应急分队8支(每支30人),队员以党员、退伍军人、年轻村干部为主。5月9日全乡干部职工、群众代表共125人参加乡级举行的各类防灾减灾综合演练。随后防灾减灾演练工作覆盖全乡157个村民小组,全乡教职工245人,学生2949人分批次参加演练。全乡24个地质灾害点居民498户、1200余人(在册1917人)在各应急避难场所参加演练。
(二)物资场所保障
按照“乡级储备为主、村级补充为辅”原则,应急救援物资全面列装。消防车2辆,多专业抢险救援器材等42套(无人机、手持扩音器、手动破拆工具组、应急漏电检测仪、应急照明系统等),帐篷2顶,工兵铲30把,救生衣10套,雨衣30套;可借调民间挖掘机、抓木机、装载机等机械装备25台。可协调供给食品、副食品、物资大型超市5家(金龙、万家福、利玛特、鑫天旺、开林批发)。
(三)应急机制衔接
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联动机制,针对震后可能出现的断路、断网等情况,制定细化防范措施,配备卫星电话2部、应急发电机 1台,确保极端条件下通信、电力畅通。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专业力量薄弱,兼职人员多为村民,地震监测、应急处置专业技能不足。兼职人员由事业编制人员组成,未来职称评定、晋升途径不明确。专职队员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二是科技应用水平不高,隐患监测多依赖人工巡查,信息化手段应用较少;三是部分群众防范意识仍需提升,少数人存在“重救灾、轻防范”思想,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共性问题突出。四是乡镇财政困难,机械设备维护、养护、油费等办公经费拮据。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能力建设
对接县地震局,邀请专家开展监测技能、应急救援培训 ,培育 “懂法规、精技能” 的基层队伍。按要求开展“一县一策”编制工作。
(二)深化常态防控
持续开展 “法规宣传进家庭” 活动,每年组织村、组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建立 “红黑榜” 制度,倒逼防范意识入脑入心,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全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