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607F-/2019-0813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湾甸乡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19-08-13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 推动民族特色美丽小镇建设

湾甸乡是昌宁县唯一傣族乡,全乡辖上甸、下甸、大城、小街子、芒回5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其中傣族村民小组15 个),居住着汉、傣、回、苗、彝等12种民族,共有人口18638人,少数民族人口5740人,其中少数民族中以傣族、彝族为主,有傣族人口3535人、彝族人口1849人。近年来,湾甸乡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同时,深入挖掘地域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强化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大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宜居、宜商、宜业、宜游”民族特色美丽小镇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傣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能够继续发展的根本。多年来湾甸乡通过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形式,大力传承和保护傣族语言文字。湾甸傣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傣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将其作为子女家庭教育首要语言,因此傣语传承具有完整性和长期性。在文字方面,自2012开始,湾甸中学、小学每个学期都会安排20个学时以上的傣文传承培训,培养傣族学生在能说傣语的同时会写傣文。民间自发组织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以万德美和杨宏亮老师为代表的傣文传承人才,万德美把传承傣文作为己任,为各地前来求教的傣文化爱好者和全乡20余名孩子免费教授傣文,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了傣族文字,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2014年9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乡近50人能够写傣文。更换傣、汉双语标识门牌128块,为傣语传承与保护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是傣族地标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建筑风格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视觉第一直观反映,傣族建筑也是傣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物质遗产。湾甸傣族特色地标性建筑主要包括传统民居、佛塔、缅寺等,湾甸乡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旅游特色村寨、新农村建设、百县万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对马棒缅寺、小新寨缅寺、大树缅寺、城子缅寺等原有的民族宗教场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了祥和泼水广场、帕旭泼水广场、马棒公园、湾甸乡门、城子寨门、大树寨门、大城寨门等一批独具傣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全乡共有佛塔1个(芒岗佛塔),缅寺 10个,(上甸社区4个、小街子村1个、下甸村3个、大城村2个),其中马棒缅寺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傣族文化村情展室3个。

三是傣族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选择最能代表湾甸发展状况,最能展示民族建筑、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最具备独特民族文化特点和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帕旭芒石寨,开展传统保护与发展工程。2013—2015年帕旭自然村以美丽乡村项目为主,整合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危房改造项目、省级重点村项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傣族特色民居改造。2016—2017年帕旭自然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再次全面提升了自然村的基础设施,铺筑青石板路2300㎡,新建草坪和停车场1100㎡,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完成自然村污水收集及处理和消防布置。结合傣族民居、民俗、文化特点,建成了集田园、山水风光为一体的传统村落。自然村的寨门、缅寺、寨心亭、多功能活动广场、垃圾房和公厕以体现民族特色为主,保留和传承湾甸的傣族文化。以传统村落为载体,芒岗—帕旭—芒石—马棒傣族民居、民俗体验特色旅游环线初步形成。2018年帕旭自然村荣获保山市第一批“3A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四是傣族民风民俗的传承和保护。充分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傣族群众在固定宗教活动场所(以缅寺为主),可自由开展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念经、采花、祈福、献色等宗教仪式。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加强缅寺日常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宗教信仰相结合,教育引导傣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坚决抵制邪教组织。湾甸乡每年都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契机,通过政府引导,民间自发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形式,举办“幸福湾甸·和谐傣乡”泼水狂欢节暨物资展销会。在泼水节期间,开展采花、堆沙、洗佛、百家宴、传统舞蹈嘎光表演、陀螺比赛、捉鱼比赛、丢包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文体赛事,通过泼水节,傣族的传统饮食、服饰、舞蹈等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五是傣族民间技艺传承和保护。打陀螺是湾甸傣族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现有市级陀螺传承人1名(岳自海),本土4名陀螺运动员曾多次代表市级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了男女混合打金牌1枚、团体赛铜牌1枚、个人赛铜牌1枚的优异成绩。每年泼水节和春节期间,傣族村寨都会自发组织陀螺比赛。农闲时节,以岳自海为首的陀螺运动员都会自发组织对陀螺爱好者进行竞技培训。打造“高踏麦”传统傣族服饰文化品牌,鼓励叶莹饰品店发展竹编、刺绣等傣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发挥群众演艺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傣族嘎光、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传统民间艺术培训,组建嘎光队10支、彝族打歌队5支、象脚鼓舞队3支,每年由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牵头开展相关舞种培训、展演不少于10次,参训人数达4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