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594R-/2021-0519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卡斯镇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21-05-1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与信仰对话—寻访老党员 | 高接发:甘做党伟大事业的一颗螺丝钉

一、人物小传

高接发,男,1935年生人,中共党员,1953年参军,1954年入党,党龄66年。曾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隶属彭德怀部队,后因在部队表现优异被组织推荐入党。复员回乡后义务参与家乡西大沟修建工作,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极大便利。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与共和国共成长,自身便是一部活历史。

二、共产党是我苦难岁月的一束光

现年86岁的高接发衣着朴素,岁月的沧桑并未泯灭他对生活的热情,回忆起坎坷的过往,高接发唏嘘感慨的同时带着乐观和幽默。10岁丧父的不幸经历让高接发的童年比常人多了些艰辛,13岁时母亲、妹妹、弟弟三人被“打包”以86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地主。即使从未受过教育,但高接发知道他和地主是不同阶级的人,他的灰色童年一定程度上与以剥削为生的地主有着直接联系,这个时候的高接发已经萌生了朴素的阶级意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依无靠的高接发为了生存到当地一户姓高的人家干活讨饭吃,因为肯卖力人又老实,高家收了他为义子。直到1952年土改,一直是“隐形人”的高接发才终于落户高家,正式有了户口,并由原名付发生改名为高接发。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高接发就自愿报名参军,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高接发并未直接上过战场,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我1954年因为表现突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是共产党带领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给我们分了土地,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所以我一直记得‘打仗党员要先上’的号召,想上战场为国、为党尽忠。”

三、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搞发展

1957年复员后,高接发放弃了外出学习晋升的机会,选择留在家乡,为家乡建设发展奉献一生。1958年,为方便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组织决定开挖沟渠,在技术落后、地貌复杂的客观困难下,整个公社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身为党员的高接发自然当仁不让地冲在前面,自带口粮、不要一分报酬地加入到了锚沟、放线、挖渠工作中。

“我们这个地方石头特别多,又没有机械,完全靠人工一铁锹一铁锹的挖,光是锄头我都用烂了四五把,现在从龙洞到兰山、毛寨的路和沟渠都是我们当时挖出来的。因为工作突出,当时我还得到了一个水壶,那是只有优秀共产党员才能得到的奖励。”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回想起奋斗的时光,高接发却充满了骄傲和怀念。

正是凭借这种带点“莽”和“傻”的愚公精神,高接发成了远近闻名的实干家。在集体经济时代,高接发肯卖力、不偷懒,实施包产到户后,高接发继续保持奋进的势头,带着家人开荒种植,在政策支持下,家庭条件日益改善。“国家要发展,地方也要发展,个人更要发展,只有每个人日子过好了,我们党才会放心。”高接发对现在的好日子很满意,再回想曾经的苦难恍若隔世。

四、只要党需要,我一定赶得到

考虑到老人身体情况,村支部开党组织生活会时特意嘱咐高接发不必每次都到,但高接发却一次都没缺席,并且坚持一个人走过去。“现在村里的路修得越来越好了,很平整很干净,每次开会除了学习党的最新指示,还能看看村里的变化,这都是共产党的功劳啊!”尽管村里多次提议开会时到家接他,但高接发坚持只要自己走得动就不给组织添麻烦。

因为性格开朗谈吐幽默,高接发非常受村里年轻人的欢迎,有时在路边散步,他会突然被拉进某个“小团体”,被请求讲一讲年轻时的故事。对于此类邀约,高接发从不拒绝,“我喜欢给年轻人讲过去的事情,知史才能明鉴,娃娃们喜欢听说明他们关心国家,这是好事啊,我年纪大了,能给他们讲讲历史也算发挥党员余热了。”面对镇政府七一建党活动的邀请,高接发老人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党需要,我一定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