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551C/20231111-00026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大田坝镇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23-11-11 |
文号 | 浏览量 |
大田坝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中共大田坝镇委员会 大田坝镇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
一、基本情况
大田坝镇位于保山市东南、昌宁县西北,西接隆阳区丙麻乡,北邻大理州永平县,距县城57公里,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镇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723.3毫米。辖5村1社区,140个村民小组,有7108户22069人。大田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境内98%以上属于山地,有耕地面积2.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香料烟、泡核桃、茶叶、蚕桑等。2021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95亿元,同比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同比增长15%。
目前大田坝有帮扶对象2585户10560人,脱贫人口2519户10353人;监测对象276户873人,其中已标注风险消除“三类对象”101户336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76户257人、边缘易致贫户13户42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2户37人),未标注风险消除“三类对象”175户537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61户189人、边缘易致贫户25户7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89户269人)。
二、主要做法和亮点
(一)围绕目标抓责任,确保工作力度不减。
执行县乡村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把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推动形成目标责任清晰、时限要求明确、工作纪律严明的良好氛围,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运转有序、联动有效、落实到位。一是抓主体责任落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直各部门和6个村(社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乡村振兴办,形成了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统筹推进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县委宣传部部长杨胡辉任指挥长,镇党委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任副指挥长的大田坝镇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指挥部;成立7个专项指挥部,由相应分管领导任指挥长;成立7个专项办公室,分别承担对应专项办的具体工作;成立6个由挂村领导任主任,各村总支书记、主任、驻村工作队长任副主任的村(社区)指挥部;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责任网络,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班子成员、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村(社区)、每一个责任人。二是抓制度机制落实。坚持焦点不散、靶向不变、力度不减,围绕贯彻落实《昌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工作要点》、《昌宁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昌宁县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和《昌宁县2022年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要点》要求,制定《大田坝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工作要点》、《大田坝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大田坝镇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和《大田坝镇2022年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要点》;结合大田坝实际,科学合理编制项目库,对标对表推进实施;强化纪律作风,抓好乡村振兴纪律作风专项整治,从严管理干部;继续执行“四个同责”工作制度,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落地见效;继续执行“三深入”专项行动,执行好“挂包帮、转走访”制度,以落实风险排查及监测帮扶为重点,防止发生返贫致贫;严格执行“一平台三机制”和乡村振兴指挥部工作会商制度,以严格的工作制度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围绕精准下功夫,确保监测帮扶工作到户到人。
以“一平台三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树牢底线思维,持续压实责任,继续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申报、早审核、早帮扶和早消除,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做到监测对象持续精准。把对象精准摆在动态监测和帮扶的第一位,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目标,对照群众自主申报、综合分析研判、实地调查、村级初定、乡镇审核、县级确定及公示公告的标准程序,严把对象锁定关、信息审核关,扎实开展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压实镇村两级责任,镇级干部挂钩村组,村级干部挂组包户到人,对象逐村逐户核实,严格执行公示公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对象精准;组织开展信息数据比对核实、数据清洗,做到数据信息真实准确、线上线下数据一致。二是做到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持续精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逐户对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返贫致贫风险点消除情况、家庭收入稳定性、家庭成员内生动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风险消除稳定性较弱,特别是收入不稳定、刚性支出不可控的,在促进稳定增收及减轻家庭刚性支出负担、保障基本生活等方面继续给予精准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持续落实社会保障措施,长期跟踪监测。三是做到帮扶成效持续精准。严格执行省、市、县、乡四级干部挂钩帮扶和“三深入”工作要求,实现帮扶联系全覆盖,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全镇有团省委、省计生协会2个省级单位,市卫健委、市人民医院2个市级单位,县卫健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综合执法局、县税务局、天堂林场5个县级单位和镇级机关10个单位近600名干部挂钩联系帮扶,有4支驻村工作队、12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工作。
(三)围绕主线抓增收,确保收入稳步增长。
一是紧扣“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坚持以增收为主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做到“家中有业、手中有活、兜里有钱”的目标,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业则业”的原则,做实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收入增收户策帮扶方案276个,千方百计抓收入。围绕“年末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的脱贫人口,脱贫人口以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本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目标,排查出年人均收入低于1万元有96户360人(其中脱贫户27户127人,监测户69户233人,无7000元以下户),“一对一”压实帮扶主体责任、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稳定增收,逐步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二是建立“一项机制”。即: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地流转、返聘务工、入股经营”等模式,让脱贫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订单种植得现金,既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又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比如:我们采取以“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模式,成立兴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阳光玫瑰”葡萄121亩,引进企业打包销售,带动181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党员示范户23户),今年产量100吨,产值223.96万元,能大田坝150多户脱贫户带来80多万的务工收入,同时为文沧村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的收入,真正达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目的。比如:我们开发昌宁县一品茗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为扶贫车间,解决就近务工难的问题,覆盖脱贫户40余户,稳固就业8人(均为脱贫户)以上,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截止目前,大田坝镇共有云南昌韵供应链有限公司、昌宁县一品茗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欣盛恒茧丝有限公司、中国烟草昌宁分公司4家企业,19个合作社参与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双绑定”,实现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双绑”脱贫户2471户,三类监测户234户,覆盖率100%。
三是实施“三大工程”。即:产业引领、就业带动、组织保障工程。
产业引领上,以两烟、茶叶、畜牧、蚕桑、新兴(水果、中草药等)五大产业为群众增收主导产业。做强“两烟”产业。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合理发展“两烟”种植大户,及时完善配套各项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面积落实,确保群众增收。2022年,全镇种植烤烟514户,其中,脱贫户286户,种植面积2178.5亩,完成烤烟收购12000担,产值1979.54万元,户均收入38000元。香料烟是继烤烟产业后千万元的增收产业,自2020产季县级下达面积锐减后,目前已逐步恢复“元气”,2021产季种植749户(脱贫户306户),产值960万元,户均收入12878元。2022产季预计收购11000担,实现产值1370万元。提升茶叶产业。茶园面积发展到17620亩(古树茶6495亩),今年实施低产茶园改造4000亩,建成高标准茶园1650亩,有茶叶初制所38个,初精合一茶厂1个,目前,完成干茶总产量114.8万公斤,实现总产值5486.4万元,户均增收10000元。做好畜牧产业。目前,牛存栏1.11万头,出栏0.35万头;生猪存栏5.26万头,出栏6.23万头;羊存栏1.6万只,出栏1.39万只;家禽存栏8.04万羽,出栏12.78万羽;肉类总产6658吨,禽蛋总产132吨,实现产值2.7亿元。新增犊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母牛8头以上)327头,上报申请补助资金16.35万元,全镇规模化养殖7户(超过20头),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做优蚕桑产业。新植桑园102亩,累计种植1018亩。交售蚕茧5.05万公斤,产值243.85万元,实现均价47.58元/公斤,同比增长1.03%,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培育新兴产业。柑橘、葡萄、柠檬等水果种植面积近2000亩,实现产值600多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种植马铃薯2200亩,产值450万元。积极培育发展红豆杉、石斛、红花等中草药种植,目前共有中草药8000余亩。同时,鼓励和引导脱贫户、监测户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院、小加工、小商贸,多措并举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
就业带动上,全面落实好市委提出的“一个家庭必须要实现有一个工资性收入人员”的要求,加大外出务工工作力度,持续做好岗位推送和宣传发动工作,保障群众增收。建立好“四个清单”(就业人员、失业人员、返乡人员、有意愿外出人员),动态掌握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情况,目前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605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041人)。同时,开发护林员、保洁员、水库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元等乡村公益服务岗位213个,户均可实现年收入9600元以上。同时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年内发放创业贷款760万元,实现39人创业就业。
组织保障上,实行党政班子成员、挂村干部、村社干部同步评价、同步考核、同步问效,采取挂村联户、定点服务、巡回指导等方式,对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监测对象进行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帮扶,并强化收入监测、分析、预警和整改,确保各项收入措施落细、落小、落实。
(四)围绕基础抓改善,确保人居环境整治见实效。
坚持以住房、水、路等为重点,以涉农资金项目为抓手,抓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坚持住房安全底线思维,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危房监测机制,每月开展排查,把解决安全稳固住房作为动态监测和帮扶及成效巩固的重要措施来抓,按“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房”的要求,全面消除危房。二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3座,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50座,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按照“政府主导、村民主体,部门配合、乡村协作,全面推进、集中整治”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长效管理的办法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卫生户评比奖励机制,农户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积极推行“户分离、组收集、村清运”模式,实现农村垃圾就地减量、定点投放、收集清运。
(五)围绕民生抓保障,确保群众满意认可。
一是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与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帮扶措施,立足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助尽助,发放低保金321.605万元;特困供养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发放特困供养资金93.22万元;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制度,确保不发生因病因故致贫返贫现象,切实将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发放求助资金35.62万元;重点关注残疾人生活保障,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5.772万;严格落实养老保险政策待遇,按时发放养老保险待遇,兑付养老保险金634.49万元,发放高龄补贴38.53万元。二是医疗救助显著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持续推进,村(社区)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乡村医生配备率均达100%;住院受益1052人次,报销治疗费用1145239元;门诊受益108453人次,报销治疗费用1647304.93元。三是教育保障成效显著。立足巩固教育强镇工作成果,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适龄儿童、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无辍学生。四是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坚持把群众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主体,紧盯目标,突出因户施策,通过深入开展“党史学习”,“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三深入”专项行动,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大幅提升。
(六)围绕问题抓整改,确保监管取得实效。
坚持以问题导向,持续抓好各环节监管,对各级巡察、督查、检查和考核反馈问题,及时研究、举一反三、切实制定措施整改,并强化整改实效。一是高度重视。对照国家、省、市、县各级指出的问题,大田坝镇认真对照梳理,逐项分析原因和解决措施,针对问题举一反三,抓实整改和持续监管。二是制定措施。针对梳理出的各类问题,制定整改清单,交办镇级各责任单位、部门和各村(社区)认领,以问题整改倒逼责任落实,逐项对照检查,督促各级研究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责任分解到人,各级巡察、督查、检查和考核反馈问题真正实现销号清零。三是监管到位。压实镇纪委监督责任,对整改情况实行清单管理,整改销号;持续抓好监督“触角”延伸,对政策落实、项目推进情况、资金管理等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进村入户督查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扶工作情况,同时通过走访群众,了解干部的帮扶成果,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责任落实有差距。部分干部盲目乐观、松劲懈怠等思想抬头蔓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标准降低、投入力度下降、责任落实有差距。二是机制执行不到位。部分村监测对象识别不全面、不精准,识别程序不够规范,人口自然变更不及时;部分监测对象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帮扶措施不及时。三是监测对象家庭情况复杂,致贫返贫风险消除难度大。纳入“三类对象”防返贫监测农户,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可享受的政策资源有限,所采取的针对性帮扶措施单一,致贫返贫风险消除难度大。四是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还需持续全面推进。村规民约的制度约束力还不够强,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常态化机制还未全面形成,制度作用发挥需进一步强化;人居环境整体质量还不够高,个别村民小组公共区域综合治理还需持续加大巩固力度,部分群众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还有一定差距。五是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还需持续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四、下步工作
(一)深入推进“四个专项行动”,确保衔接过程“起步稳”。
第一,抓好政府救助平台运行工作。一要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加强动态监测,按照全省打造救助平台(“找政府”APP)的部署要求,实时掌握群众申请救助事项,制定帮扶措施,实行限时办结清零,确保办结率达100%。二要就行加大“找政府”救助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确保安装率、知晓率达100%落到实处。
第二,抓好产业帮扶全覆盖工作。一要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要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回头看”专项行动,全面梳理脱贫攻坚期间实施的扶贫产业,继续扶持发展带贫益贫效果较好的产业,整改或取消带动不明显、不适宜产业的政策扶持;要进一步巩固夯实产业基础,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优势产业品牌知名度,推动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二要建立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引导村域内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加入合作社,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三要完善消费扶贫机制。持续抓好扶贫产品认定,动员挂包单位和社会力量通过购买帮扶对象产品、帮助畅通销售渠道等方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超市,减少中间环节,让帮扶对象获得直接利益。
第三,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要围绕实施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先行示范村的总体要求,按照《昌宁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2021—2023年)》,构建县、乡、村三级统筹联动工作机制,用好用活上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资金、落细落小项目实施管理措施,坚持因村失策、分类推进,力争2023年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上一个台阶,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
第四,抓好扶志扶智工作。一要抓好政策宣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脱贫攻坚、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等政策,抓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要强化教育培训。结合群众自身条件,围绕主导产业覆盖、特色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技能衔接等方面,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帮助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技能。三要推进移风易俗。强化法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转变大操大办、早婚早育、酗酒赌博等恶习,不断提升农村人口文明素质,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发动群众建设最美乡村。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成果“守得住”。
一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连续性,加大对脱贫户的监测和帮扶力度,确保稳定脱贫;实时监测突发严重困难情况带来的影响,防止因工作、责任、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的返贫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帮扶举措,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要整合好挂包单位、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等力量,切实把“三深入”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以“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排查为重点,特别要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实行逐户动态排查,找准每户存在的短板问题、风险隐患,精准识别、纳入“三类对象”进行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综合施策,分类精准帮扶,及时化解致贫返贫风险,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
(三)全面把握乡村振兴内涵,确保深入推进“目标准”。
一是要准确把握总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二是要准确把握总目标。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是要准确把握总方针。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