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33025015264543H-/2019-1121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漭水镇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 2019-11-21 |
文号 | 浏览量 |
漭水镇2019脱贫攻坚工作报告
中共漭水镇委员会 漭水镇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0日)
2019年以来,漭水镇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安排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问题、最大的发展问题、最大的民生问题抓紧抓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和“四个不摘”“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调整充实作战体系,强化责任、政策和工作三落实,深化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实践,在挂包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体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精诚团结,所有村组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尽职尽责,群众支持配合,全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镇情概况
漭水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漭水隔江相望;南与临沧的凤庆县接壤;西与田园镇毗邻;北与大田坝镇交界;东西相距1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距昌宁县城15公里;全镇辖国土面积311平方公里,澜沧江过境线43公里。全镇辖5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老厂社区、河尾社区、漭水社区、共裕社区、翠华社区),4个村民委会(明华村、明德村、联福村、沿江村),共有205个村民小组9117户27557人。境内交通条件良好,有大理石、硅、铁、锰矿等丰富资源;文化底韵丰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洞经文化、小高桥茶马古道、望江楼、鹅头山、万亩杜鹃、高山湿地、澜沧江长湖,旅游前景向好。现有耕地20726亩,境内最高海拔2850米,最低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400毫米。茶叶、核桃、蚕桑、畜牧业是漭水农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全镇森林覆盖面积达66.67%。201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19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11元;粮食播种面积46500亩,粮食总产16723吨;茶叶产量3542万公斤,泡核桃168117亩,蚕桑面积21353亩;完成肉类总产4771吨。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614亿元。
(二)贫情概况
全镇现有农村户籍9117户27557人,2014年底有农村户籍常住人口8034户24364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录入农转城人口213人。现有建档立卡人口1418户5572人,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其中2014年脱贫700户2933人;2015年脱贫97户377人;2016年脱贫173户673人;2017年脱贫131户481人,2018年脱贫207户745人;2019年脱贫110户354人,截止2019年11月18日,全镇剩余贫困人口为0,贫困发生率从2018年1.44%下降到0,所有村(社区)均实现贫困人口清零,全面达到贫困发生率不超过3%的要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其中沿江村2016年脱贫,明华村2018年脱贫。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摘帽不摘责任,一以贯之抓落实
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漭水镇实际,调整充实了漭水战区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县委政法委书记为指挥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喜瑛为副指挥长的镇战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办公室人员抽调镇内业务骨干8人组成,负责全面统筹全镇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根据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同时成立收入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道路交通、电力保障、广播电视宽带网络、饮水保障、活动场所建设、教育保障、村集体经济、群众工作、资金管理、考评督查等十四个专门保障组,全面负责各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工作责任进一步压实。成立了由挂村领导任工作队长,各村党总支书记、挂钩单位分管领导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为副队长,镇机关和镇直单位干部职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挂包单位下沉人员、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和辖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工作队,负责对本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所涉及的政策、指标及相关行业标准对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项目库建设工作进行解答及信息审核,各负其责,问题追责,确保部门数据与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一致。
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始终把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层层传导压力,层层统一思想,层层签订责任书,坚决消除水到渠成的惰性思想和侥幸心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稳扎稳打、齐心合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工作。
纪律要求进一步严格。项目库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漭水镇严格按照各阶段时限要求,做好项目的申报、预审、初审等工作,对于因为迟报、漏报,影响全镇项目库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村(社区)和相关单位责任人进行通报和约谈。要进一步严格纪律要求,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时间节点要求,推进项目库建设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未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质量较差的村(社区),镇党委、政府将对相关责任进行追责问责。
(二)摘帽不摘政策,一如既往惠民生
抓产业扶贫引“源头活水”。一是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实施上海市对口支援昌宁县漭水镇蚕桑产业发展项目21个,投资88.98万元;新建小蚕共育室2座,投资61.28万元,新建地蚕大棚1380平方米,投资13.8万元;开展蚕桑种养殖技术培训150人次,投资0.9万元;桑园统防统治6000亩,投资12万元;在联福、沿江两个村实施核桃产业提质增效项目10000亩,投资14.4万元,建档立贫困户直接受益118户481人。二是扩大规模化养殖,2019年在河尾、漭水、共裕三个社区实施优质稻鱼种养示范项目,建档立贫困户直接受益47户165人,投资40万元。三是发放小额扶贫贷款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2019年发放贷款120户600万元(优先考虑有产业发展能力的未脱贫户),财政贴息补助133.95万元(含往年贷款贴息)。四是进行标准化示范茶所建设,实施昌宁联福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如一茶所建设、禹李发茶所建设三个标准化示范茶所建设项目,覆盖建档立贫困户20户80人,投入资金50万元。五是发展龙头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实施昌宁县智源金果泡核桃专业合作社魔芋加工分厂建设项目,覆盖建档立贫困户53户212人,投入资金50万元。六是2019年计划实施漭水镇致富带头人项目7个,建档立卡直接收益48户48人,投入资金7.75万元,年底完成。
抓就业扶贫创“内生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紧扣“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方”总体目标,全力打造就业扶贫新格局。一是政策引领,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送岗位下乡”“送培训下乡”人社公众微信号等方式,积极宣传就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创业观念。2019年全镇稳定转移就业13330人次,(县内11552人次、县外省内1276人次、省外502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转移就业4303户6458人次(县内3748户5707人次、县外省内391户527人次、省外164户224人次)。二是以训促就,提升就业能力。聚焦全镇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培训资源精准整合、培训平台精准搭建、培训对象精准摸排、培训需求精准对路、培训管理精准提升”,探索“请进来”“送出去”“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等技能培训新模式,增强群众就业本领和“造血”功能。2019年开展技能培训27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1人次,共要投入资金12.85万元。三是设置岗位,增加就业机会。设置公益岗位,通过设置护路员、保洁员、河道治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公益岗位,实现就业25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2人。聘请“特色”生态护林员,2019年选聘4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共补助资金44万元。
抓教育扶贫助“治贫治愚”。一是抓实控辍保学,保持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全镇义务教育保持“零辍学”,非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不能上学。二是全面落实资助补助政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资金发放及时。全镇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535人,适龄青少年100%入学,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6户570人,无辍学学生。学前教育共有4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人。贫困家庭(含建档和相对困难的非建档)子女中:就读学前教育共80人,均已落实每学年300元资助。就读小学共1579人,均已落实免学杂费600元/年和免费提供教科书90元/年,均已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每人800元/年,寄宿学生均已落实生活补助1000元/年,没有特殊教育学生。就读初中共956人,均已落实免学杂费800元/年和免费提供教科书180元/年,均已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每人800元/年,寄宿学生均已落实生活补助1250元/年,没有特殊教育学生。就读高中(中专)共147人,均已落实免学杂费(按所在学校标准执行),均已落实生活补助2500元/年,没有特殊教育学生。就读大学(大专)共136人,均已落实助学贷款和其他相关补助政策。中高等职业教育共138人,均已落实“雨露计划”资助政策。全镇共有适龄儿童少年在校生23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25人,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三是关注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帮扶,考取大学的学生,每年开展爱心圆梦活动,对一些特殊困难家庭,通过联系企业、个人赞助等方式帮助其完成学业,确保非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不能上学和因贫辍学。2019年开展中等职业资助“雨露计划”22.7万元,确保符合条件学生全部得到资助,全镇无非义务教育因贫辍学或贫困不能入学学生。
抓健康扶贫治“贫困顽疾”。一是加快推进贫困镇、村三级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镇9个村(社区)均建有标准化卫生室,达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卫室等七室分设的要求,全镇共拥有病床68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47张,按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32名,其中有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有5名。二是重视乡村医生招聘培训工作,做到乡村医生配备充足,持证上岗。三是认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群众真正得到便利。全镇有签约医疗服务团队签约医生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族医生签约率达100%。四是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及医疗救助。目前,全镇落实基本医疗保障26114人,参保率达98.7%,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8户5572人,参保率达100%。大病保险261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18户5572人,已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885人次。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70人次。
抓基础设施稳“扶贫成效”。一是通村公路全部硬化,村组道路同步提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科学安排道路项目,从农户集中,道路交通条件落后,群众需求最强烈的村组开始实施,切实解决群众出行困难问题。2019年投资342.51万元,完成危险路段防护工程48.93公里,投资1570万元,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化16.74公里。实施上海市对口支援昌宁县漭水镇漭水社区树林子村组道路建设项目2.2公里,投资200万元。二是大力实施人饮工程,做到户户通水。2019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件,投资26.16万元。实施小后山水库维修养护工程1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2人,投资11万元;投资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稳定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三是公共服务场所全覆盖,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同步实施。实现所有行政村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100户以上农户或20名以上党员村民小组全部有活动场所。
(三)摘帽不摘帮扶,一鼓作气帮到底
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弱项。制定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计划,细化工作方案,逐条逐项认真对标对表贯彻落实。一是收入保障方面。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高群众收入。为全面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全镇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以农业产业生产为主,同时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兜底保障等工作,全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解决两不愁问题。截至目前,通过收入监测,全镇所有非建档户、脱贫户全部达到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750元,每一户至少有一项以上持续稳定增收项目,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二是政策兜底方面。对重病、重学等低收入户实施兜底保障。2019年,全镇农村低保户涉及719户1342人(其中建档户269户552人,实施农村特困分散供养涉及152户168人(建档17户18人),落实残疾人补贴220人(建档53户62人)。三是易地搬迁方面。按照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三年行动目标,2018年以来为全面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全镇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的项目,确保群众住房安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镇实施易地搬迁420户,其中建档立卡222户,建设漭水许家寨、共裕寨子、河尾坝尾三个集中安置点,搬迁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全部拆旧复垦。四是安全住房方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全面消除现有C、D级危房,五年来,全镇实施危房改造1029户,累计投入补助资金1948万元。2018年投入资金2192.8万元,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实施“4类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13户,其中:拆除重建63(其中兜底帮建29户),修缮加固150户,投入补助资金611.4万元;实施非“4类对象”农村危房改造162户,其中:拆除重建26户,修缮加固136户投入补助资金243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改善1915户投入补助资金1338.4万元,在2018年底全部竣工入住。
凝心聚力,明责任勇担当。按照“领导班子挂村、镇直单位帮村、工作队员驻村、科级领导包组、挂包帮扶到户”的原则,层层选派帮扶力量,汇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一是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在保持现有帮扶干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市、县、镇下派的帮扶干部及有关帮扶力量进行统筹整合,对2个贫困村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共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支8人,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信息采集、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协助村“两委”制定帮扶村脱贫攻坚成效巩固计划,逐户制定年度帮扶脱贫计划,协调落实贫困户结对帮扶责任,对接落实驻村帮扶项目措施,对贫困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做好村户档案资料管理等工作,确保脱贫成效巩固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认真开展联户结对帮扶。按照“县级领导深入漭水战区指挥、科级干部深入村组帮扶、帮户干部深入农户帮教”工作要求,调整50名科级以上领导挂钩205个村(居)民小组,410名干部职工挂钩6668户农业户,通过乡镇战区指挥长与挂钩乡镇同责、包村领导与挂包村同责、挂包单位与挂包村同责、挂包干部与挂包户同责“四个同责”制度作保障,进一步加大干部结对帮扶力度,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大幅提高。三是从严从实管理。严格按《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管理管理办法的通知》,建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学习扶贫政策和工作学习制度、日常管理周督查管理制度、重点工作任务单项督查制度,做到日常管理有依据、有保障。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工作台账,严格驻村考勤制度,掌握每一名队员每一天的工作动态,把每一名队员驻村开展工作的次数、天数“精准”记录在案。通过制度来管人管事,做到管理有序、工作规范、公开公正,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摘帽不摘监管,一刻不松严管理
抓实动态管理。严格对照标准,开展了年中及年度动态管理,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班子成员、镇直单位负责人以及村(社区)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动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动态管理工作方案,下发操作手册,强化监督指导,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脱贫,严把对象锁定关、信息审核关、民主评议关,坚持按标准程序开展建档立卡对象调整和补录。严守不错、不漏“两条红线”,实现建档立卡对象精准,坚持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和困难群众进行动态监测,以“扶真贫、真扶贫”为指导,把准工作方向,坚持严格销号管理,补齐工作短板,坚持实施精准帮扶,落实工作措施,2019年动态调整脱贫退出150户354人,新纳入户和返贫户均为0。
抓实问题整改。一是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多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排查和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的排雷式整改工作,重点排查“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动镇村干部遍访贫困户,及时摸排发现问题,深入推进大排查。二是强力推进问题整改。严格对照省市县各部门到漭水镇开展考核检查工作发现的各类问题,认真梳理总结、列出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方案、逐一销号清零。三是持续跟踪问责问效。坚决防止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落实的问题,启动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强化督促指导和跟踪问效,进一步推进整改落实;并由镇纪委对问题排查整改不到位、不彻底的社区和镇直部门负责人及时进行约谈提醒,并纳入对社区和镇直部门的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三、存在困难及问题
当前,漭水镇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漭水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成效显著,但由于项目规划、资金等原因,短期内区域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特别是村组道路建设等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部硬化到组、到户,离群众需求仍有差距。二是产业支撑不凸显。漭水镇产业覆盖以蚕桑、茶叶、核桃、粮食、畜牧、务工等自主经营产业为主,虽然都有产业覆盖,但除蚕桑有明显龙头企业带动,收入支撑较完善外,其它产业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要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还需要继续不断探索实践。三是群众内心动力不足。全镇脱贫攻坚在消除绝对贫困上取得较好成效,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得到解决,但极少数群仍然存在怕承担风险、怕脱贫后不享受政策,存在惰性思想,内心动力不足。
四、下步巩固措施
一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现在各村(社区)都基本达到脱贫退出要求,但为更好服务群众,提高满意度,践行脱贫退出后“四不摘”“三落实”,全镇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着力解决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民生等群众迫切需求的问题,巩固脱贫成效。
二是继续探索群众增收渠道。镇、村、组各级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渠道,在上级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多思考,多谋划,结合漭水四小工程、大树椒发展、稻花鱼养殖、坝尾田园综合体旅游业等多种适合本镇、本村、本组发展的产业项目发展新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继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只有群众思想真正转变,真正激发起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够实现长期脱贫,我们将从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开始、从党员开始,让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对群众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村组干部、党员要站在大局高度及时进行疏导解答,同时利用会议、网络平台、入户交心谈心等方式,对群众长期开展思想教育,让群众真正做到抓住现在的好时代、好政策,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中共漭水镇委员会
漭水镇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