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5191-/2021-0726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田园镇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1-07-2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党建领航 乡村振兴——田园镇德馨安置区“一领四带”工作法

党建领航乡村振兴——田园镇德馨安置区“一领四带”工作法

田园镇德馨安置区位于县城以北2公里处,总占地面积232.6亩,是2015年昌宁县“9·1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集中安置受灾搬迁群众建设的5个安置点之一。安置区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完工,总投资1.3亿元。先后搬迁地灾隐患突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较低等地区的困难群众323户1165人,设党支部1个,有党员30名,安置区先后获3A级美丽乡村、2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近年来,田园镇党委围绕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在德馨安置区积极探索实施以党组织引领,带产业兴旺、带组户和谐、带村庄美丽、带百姓致富的“一领四带工作法”,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好起来、乡风文明竖起来、村庄环境美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在全县乡村振兴中实现率先推进、走在前列。

党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在安置区成立党支部,配齐配强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选派党建指导员1名,依托党支部设置党群服务站。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推行“五组一联”社会治理工作经验,在安置区以党支部为单位,分别组建产业振兴、环境提升、文明新风、综合治理、致富帮带5个工作组,实行1名党员挂联多户群众制度,通过产业振兴帮扶、环境提升整治、文明新风重塑、综合治理创新、致富帮带助力,30名党员共挂联贫困人口、留守儿童、五保户和流动党员126名,累计开展思想上帮助解惑、生活上帮助解困、医疗上帮助解难“三帮关爱活动”486场次、参与活动4000余人次,激活民主管理内生动力,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带产业兴旺。通过“党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成“产业联合体”,盘活用好安置区资源优势,实施百亩食用菌基地、百亩水果基地、百亩花卉基地、百亩优质水稻基地、百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五个一百”示范工程,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田园综合体,预计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约500个、群众增收约200万元。

带组户和谐。紧盯法律上管不到、道德上不好管的盲区死角,以“我的家园我来建、我的家园我来管”的理念制定村民公约,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建立网格化管理社会治理机制。以“十户一体”为小网格、党小组为中网格、村民小组为大网格划定网格37个,实行“1名网格长+1名网格警务员+1名网格信息员+2名网格志愿者”的“1+1+1+2”网格治理模式,将党建网格与综治维稳、疫情防控等各类网格整合,累计办理实事486件次。建立“网格长调解3次、综合治理组调解3次、党组织书记调解3次”的“矛盾不出组333制”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组”的目标。

带村庄美丽。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四个美丽”目标,推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统一亮化、统一硬化、统一美化、统一净化。对安置区建筑风貌、建筑样式进行统一规划,投资235.6万元实施德馨低碳社区项目,安置区绿化面积达总面积40%以上,统一安装路灯180盏,建设低碳健身步道900米,硬化小区道路4.5公里,建成德馨中心公园、农产品种植体验园、田园垂钓中心等各类景点,对“两污”进行统一净化处理,日处理量达100立方,德馨安置区已成为规范整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旅游乡村。

带百姓致富。按照打工铺路、种养带户、加工致富的发展思路,实施“三项行动”。实施“资源盘活”行动。盘活土地资源,流转土地150亩种植巴西菇,每年群众实现土地收入22.5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引导32户群众利用闲置铺面经营建材、餐饮、日用品等行业,户均实现年收入10万余元。实施“项目带动”行动。依托德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和德馨美丽家园建设等项目,引进丰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稳固提供就业岗位约600个,培育专业人才22名,实现群众增收120万元。实施“红色劳务”行动。引进椿莅琳劳务输出合作社,通过劳务队帮带、合作社输出、岗位开发、资金扶持等方式,转移劳动力12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0余万元。开发绿化员、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河道管理员等社区服务岗位20个,实现无法外出务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稳定就业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