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6405-X/20251110-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教育体育局 |
| 公开目录 | 补齐教育短板 | 发布日期 | 2025-11-10 |
| 文号 | 浏览量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2025年“国培计划”名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全体学员走进昌宁县漭水镇中心学校,通过校园参观、课堂观摩、专题交流等形式,深度研习该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育人模式,尤其是在诗歌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
走进漭水镇中心学校,“七色之光”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令大家耳目一新。学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依次参观了学校办学理念展板、爱党爱国爱家主题阵地以及七色之光课程展板等区域,详细了解了学校如何以“七色之光”为象征,将德智体美劳元素巧妙融入校本课程与校园环境建设,实现“环境育人、课程育人”的潜移默化。
在学校运动场,龙如娟老师执教的户外诗歌课成为本次研学的一大亮点。孩子们以“漫步深秋,寻找更好的自己”为主题,通过观察收集的枯叶枯木、聆听风声、感受秋的凉意,用感官充分唤醒诗意,随后用稚嫩的语言勾勒出自然之美,现场创作的《风的脚印》《秋叶》等短诗洋溢着童真与乡土气息。“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孩子用感官体验代替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真正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来自昌宁县耈街乡的参训校长甘子恒深有感触地说。
随后,漭水镇中心学校校长穆建兴以“‘137’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为主题作讲座。他重点解读了学校“根脉-生长-联结”三位一体诗歌教育生态的构建路径:以“文墨之乡”的文化根脉为基础,通过“田野诗声”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诗意生长,借助“是光”四季诗歌公益组织搭建内外联结桥梁,让山里孩子的诗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倡导诗歌教育回归生活本源,把乡土当课堂、以自然为教材。”穆建兴介绍,自2019年起,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诗歌课程,孩子们在山间田野、村落庭院中汲取灵感,实现“教室小课堂”与“乡土大课堂”的无缝衔接。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100余首学生诗歌入选“是光优秀小诗”,更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从保山市20名跃升至前10名,学生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显著提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杨晓波在总结时指出,漭水镇中心学校将地域文化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为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她希望参训校长们将此次研学所得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际举措,带动更多乡村学校走出特色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