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76-X-/2011-0225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1-02-2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政府工作报告(2011)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2日在昌宁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转方式,坚持不懈调结构,攻坚克难保增长,千方百计惠民生,齐心协力建和谐,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生产总值34.7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47.1:24.8:28.1调整为45.7:25.9:28.4。

(一)坚持调整结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立足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农业基础,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41万元,解决了3.2万人和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目标。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24.8亿元,增长9.6%。实现粮食总产1.6亿公斤,增长2.5%。新植甘蔗5.2万亩,入榨量38.5万吨。收购烤烟26万担,产值1.8亿元,分别增长14%和6.1%;香料烟10.6万担,产值7960万元,增长23.5%。茶叶总产1034万公斤,产值2.2亿元,分别增长22.2%和68.5%。新植核桃14万亩,总面积达124万亩,总产1.7万吨,产值3.7亿元,增长25%;完成造林8.6万亩,改造中低产林10万亩。实现肉类总产6.9万吨,畜牧业产值8.3亿元,分别增长14.3%和9.1%。新植桑园6264亩,收购鲜茧316.8吨。蔬菜、水果、渔业等产业效益明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改造中低产田地5.9万亩,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56件,新增供水能力65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水利化程度达28%,提高了2个百分点。整合各类资金8500万元,实施10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完善政策激励、融资担保、特色园区、政务服务四个平台,加快推进以硅矿资源为主的矿冶加工、以优势产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和以木材为主的建材加工三大集群发展,着力培育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增长17.7%;增加值6.7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增长45.3%。立得硅业项目一期土建工程基本完成,稳隆公司和华龙公司红碎茶生产线建成投产,雄达木业室内装饰板、桦东实业刨花板和勐亚水泥厂技改项目稳步推进,大勐统河五级水电站投入试运行,卡湾一级水电站和大勐统河三、四级水电站正在抓紧施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核桃加工园区、木材加工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昌宁红”品牌打造迈出步伐。特色工业园区各项专业规划编制完成,道路、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入园企业45户,园区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40%。注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基金1900万元,总基金达22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还旧贷新资金3760万元,发放担保贷款5550万元。节能减排措施有效落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

三产发展势头强劲。商贸物流、餐饮娱乐、批发零售、中介服务等行业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实施,建成日用消费品农家店90个,兑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090万元,拉动农村消费1.3亿元。城乡消费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亿元,增长21.9%,零售物价总水平和社会消费品价格水平分别为102.9%和103.2%。澜沧江生态旅游专项规划正在编制,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接待游客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8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增个体私营户989户,其中私营企业48户;上缴税金2.2亿元,增长67.2%。

财税金融运行平稳。着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继续保持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确保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支出。完成财政总收入5.3亿元,增长12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支出12.4亿元,增长39.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1.7亿元,增长45.2%。主动加强沟通协调,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增进银政企合作,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预计各项存款余额31.6亿元,贷款余额17.1亿元,分别增长32.7%和15.9%。

(二)坚持优化环境,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项目工作实现新突破按照“项目工作年”的要求,加大前期费投入,积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增长30.5%。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县城至耈街和习谦至昌宁二级公路已进入路面铺筑阶段,县城至翁堵等4条通乡油路开工建设,耈街至珠街油路建成通车,7个乡镇客运站竣工投入使用,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继续实施,公路通行能力明显提升。水利基础得到加强。玉皇阁水库建成蓄水,田头、劝桥河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山区“五小”水利、干支渠防渗等项目顺利实施。农业设施进一步改善。高标准农田、基本口粮田、农村沼气池、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项目进展顺利。民生工程实施力度加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县医院住院综合楼、广播电视“村村通”、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等项目稳步推进。小湾移民搬迁安置有序开展,完成失稳区移民搬迁工作,启动影响区移民身份界定。高速公路、立觉河水库、城市天然气利用、客运北站及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城镇建管迈出新步伐。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县城老城区控制性详规、核心区景观设计和主题公园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西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乡镇集镇规划有序推进。配套功能日趋完善。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河西路南段等城市路网和第二自来水厂改扩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开工建设,老城区提升改造和龙潭公园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县城农贸市场正式投入使用,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珠街集镇整体迁建工程全面启动,乡镇集镇建设力度加大。经营城市水平提高。组建了佳阳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立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委员会,明确管护责任,增强执法力量,开展专项整治,管理得到加强。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6.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8.1%。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通过省级验收,配套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投资、文化、粮食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市级批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向外宣传推介,“千年茶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着力改善环境,围绕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利用,拓展招商领域,营造良好氛围,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增长20.9%。

(三)坚持构建和谐,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教育“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高考上线率达97.6%。排除危房2.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万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11.4万城乡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艾滋病防治知识大众知晓率达96.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三下乡”活动继续开展,第三届市运会人才选拔训练工作全面启动。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覆盖率分别达95%和97%。生态县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土地、矿产、林业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大,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老龄人和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实施勐统和更戛苗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加大,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落实双拥优抚政策,国防建设不断加强。统计、侨务、档案、史志、地震、邮政、气象、通信、外事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4万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万人,职工医疗互助参保1.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减免医疗费用4033万元,受益群众达92万人次。建立了村干部、村医、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大学生参加社会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顺利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城乡低保政策全面落实,将符合条件的2.8万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和6300名城镇居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

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生猪发展扶持等各项政策,兑现强农惠农资金4317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187万元、计划生育奖励资金260万元、住房租赁补贴260万元。开工建设廉租房19800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4800平方米、农村危房750户。继续执行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开发就业岗位2077个,新增就业14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7个,易地搬迁安置350人,发放信贷扶贫资金9800万元,解决了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转移6.2万人次,其中有序向市外输出3473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3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653元,增长16.2%。

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无毒县”和“平安县”创建成果得到巩固,社会公众安全感明显增强。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组建综合救援和专业应急队伍,开展应急宣传和预案演练,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增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工矿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坚持科学定位,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

认真总结“十一五”。过去五年,是昌宁遇到困难最多、发展速度最快、惠及民生最广的五年。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1%。转变方式迈出步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的47.1:22.9:30调整为45.7:25.9:28.4。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2%。财政运行保持平稳,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财政总收入是“十五”末的4.3倍,年均增长33.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5倍,年均增长38.1%。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拉动增长能力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长19.9%。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五”末增加4537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末增加1800元,年均增长12.8%。

科学谋划“十二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的工作,精心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澜沧江流域区域农产品流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三大目标,不断夯实交通、水利、电力三大基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旅游生态化四大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昌宁、宜居昌宁、人文昌宁、诚信昌宁、活力昌宁、和谐昌宁的工作思路。计划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坚持转变职能,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主动提请县委审定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74项,向五机关领导联席会议通报事项16项。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28次,向县政协通报工作16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件、政协委员提案66件,办复率均为100%。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项资金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制度,政府议事程序进一步规范,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效能建设明显加强。积极推进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实施行政问责5人、重大决策听证4项、重要事项公示158项、重点工作通报221项,网上公开政府信息2032条,接听回复“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122件次。开展专项工作督查12次,完成了5个重大项目审计和5项审计专项调查,确保了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良好,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1万件,受理其他业务49.2万件,办结率为99.9%。深入开展“三查三看”教育活动,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权力运行更加规范。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政府采购、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出境管理得到加强,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加强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救灾、扶贫、移民等专项资金监管,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处置和工程招投标管理进一步规范。监察监督作用不断强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成效明显,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得到及时查处。

各位代表,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和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实施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的结果,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辛勤和智慧,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昌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昌宁发展的现状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综合实力弱,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任重道远;现代农业进程缓慢,工业支撑能力不强,三产发展不够充分;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城镇品位有待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不足,改善民生仍需努力,维护稳定压力增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扎实抓好2011年各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外部看,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继续实施,市委、市政府“板块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内部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干部群众思变求富的氛围更加浓厚,加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要科学判断形势,抢抓发展机遇,汇集各方力量,在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39.2亿元,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5.9亿元,增长10%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元,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增幅不低于25%。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扶持以茶叶、核桃、畜牧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开发。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集中优势生产要素,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两社一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迈进。落实“质量兴县”各项措施,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昌宁红”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增加科技含量,创建知名品牌。实施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地5万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区域发展重点,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落实科技增粮措施,实现粮食总产1.6亿公斤。以巩固发展为目标,稳定甘蔗种植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实现总产48万吨。以现代烟草建设为目标,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快新烟区开发,确保收购烤烟26万担,香料烟11万担。以强管理、提质量、创品牌为目标,改造低产茶园5万亩,实现干茶总产1200万公斤。以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改造中低产林20万亩,新植核桃15万亩,核桃总产2万吨。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积极推广林草蔗畜沼结合,加快品种改良,强化疫病防控,实现肉类总产7.8万吨。以建设省级核心基地县为目标,新植桑园8000亩,改造4000亩,收购鲜茧600吨。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渔业、油茶等产业。

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建立扶贫解困长效机制,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易地搬迁、产业扶贫、信贷扶贫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投入各类资金5000万元,解决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加强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从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引导合理适度转移5万人次,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抓好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重点打造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推进一批”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成60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工作,启动第六批10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用足用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整合农村公路、电网改造、危旧房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实施水利、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坚持科学民主管理,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二)围绕提质增量,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继续推进以硅为主的矿冶加工,以核桃、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以木材为主的建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外引内联,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业区域关联度和市场竞争力。强化工业运行调控,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增长23.1%。

着力完善发展平台。认真落实财政扶持工业发展措施,搭建政策激励平台,优化园区服务环境,加大引企入园力度。建立完善银政企合作机制,规范融资担保平台,合理优化资金投向,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立足企业自身发展,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创优产业集聚平台,重点打造木材、核桃、茶叶三个“园中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抓好立得硅业项目,确保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完成雄达木业室内装饰板、桦东实业刨花板、笑果果二期核桃深加工和勐亚公司、稳隆公司技改等项目,实施好桦东实业中高密度板、果蔬加工和建星纸业公司技改等项目,加快推进卡湾二、三级水电站和大勐统河三、四级水电站建设,重点做好核桃、木材、茶叶加工贸易园区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5万吨铁合金等项目前期工作。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扩大就业、活跃市场、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政策措施,消除体制障碍,加强行业监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增个体私营户130户以上,其中私营企业10户以上;上缴税金2.4亿元以上,增长9%以上。

(三)围绕提升品位,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

健全规划体系。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要求,编制田园风光保护控制性规划,完善县城老城区控制性详规,完成西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加强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编制,突出城市特色,形成城市风格,提高城市品位。积极推进乡镇集镇规划完善工作,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骨干、一般集镇为基础的城镇发展体系。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完成环城西路、环城北路和滨河西路南段建设,实施福惠路北延段、滨河东路北延段、达丙路至环城北路等工程。启动主题公园一期、西山森林公园一期和龙潭公园二期建设,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和第二自来水厂扩建等项目,逐步实施南片区开发。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加大乡镇中心集镇建设力度,重点推进珠街集镇整体迁建工程。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9.1%,提高1个百分点。

加强经营管理。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政策,依托佳阳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加快推进土地收储和开发,盘活城市资产,增强平台投融资能力,提高资本运营效益。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巩固甲级卫生县城为目标,严格执行城镇管理暂行规定和田园风光保护规定,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探索综合执法模式,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落实城市管理责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四)围绕创优环境,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开展“项目工作年”活动。全面完成县城至耈街、习谦至昌宁2条二级公路和县城至翁堵等4条通乡油路建设,开工立觉河水库、枯柯河中型灌区、右甸河治理、客运北站及物流中心等项目,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饮水安全、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县医院住院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城市天然气利用、营盘山水电站和小湾库区港航基础设施等项目。稳步推进小湾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加快影响区移民搬迁安置。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抓住国家和省市政策机遇,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重点项目建设规划,补充完善项目储备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扎实开展前期工作。重点做好高速公路、澜沧江生态旅游、立新水库、石竹林水库和右甸坝中型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提升项目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招商引资联合办公和重点项目联系推进责任制,开展外来投资企业公开评议管理部门活动,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以环境创优势,以开放促发展。坚持项目工作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强化协调服务,加强项目跟踪,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落地率和投产率,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9.4亿元,增长20%以上。

(五)围绕扩大内需,全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良好机遇,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大力促进仓储运输、物流配送、餐饮消费、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提升消费意愿,引导科学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严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畅通价格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金融、保险等中介服务业,支持发展物业管理、教育培训等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加快发展托幼养老、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产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落实“家电、摩托车下乡”惠农政策,发展生产生活资料连锁经营,建设以茶叶、核桃为重点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力争列入省级重点规划。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4%。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完成澜沧江生态旅游专项规划,抓好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林和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年接待游客3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70万元。

(六)围绕增收节支,全力推进财税金融工作

注重财源培植。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重点扶持烟草、甘蔗、茶叶、核桃等基础财源,加大扶持工业、非公经济等主导财源,积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优化财源结构,增强保障能力。

坚持科学理财。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扩大增收空间。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重点向项目建设、改善民生、教育培训等方面倾斜。继续深化乡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完善部门预算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推进公务卡结算工作。

强化金融支持。密切银政企合作关系,做好信用评级工作,完善贷款担保平台,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

(七)围绕改善民生,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坚持开发就业岗位和鼓励自主创业相结合,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零就业家庭、低保对象、下岗职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指导和援助,开发就业岗位1950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继续推行职工医疗互助和农村民房灾害保险,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最低生活保障。认真落实教育、计生、就业和支农强农等惠民政策,抓好廉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建设廉租房7000平方米、公租房5000平方米,实施棚户区改造4000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500户。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救灾救济和医疗救助等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快教育卫生发展。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启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区域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和改造校舍3.3万平方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和设备配置力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疗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群众受益率。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科技进步奖励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电影放映和“三下乡”工程,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竞技人才培养步伐,做好承办第三届市运会筹备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成果。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度任务,启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确权工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关心老龄人和残疾人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巩固新型军民关系。抓好统计、档案、侨务、史志、气象、地震、邮政、通信等工作。

(八)围绕和谐稳定,全力推进平安昌宁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建设,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警体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落实综治维稳工作责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各种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打好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巩固“平安县”和“无毒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先进平安县”。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测、预报、预警制度,开展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依托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组建专业应急队伍和乡镇综合应急队伍,加强培训演练,增强应急处突能力。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地段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行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加大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力度,开展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改革创新,务实高效,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要求,努力在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上取得新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完善制度,推进依法行政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商联和各族各界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作用。启动实施“六五”普法活动,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二)转变职能,规范权力运行

以理顺关系为重点,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要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招投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等市场化手段,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坚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事后评价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大决策跟踪反馈力度,努力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三)狠抓落实,提高执行能力

继续推进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全面推行目标倒逼管理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现场办公,解决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水平,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改进学风、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文件和考核评比,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效整合政务督查、效能监察、舆论监督等资源,形成督查合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四)落实责任,加强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加强教育培训,注重源头防范,依法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工程招投标、国有资产处置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运行的监督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和民生工程跟踪审计。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会议、接待、公务购车和出国出境经费。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深入开展纠风工作,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强公务员培训、管理和监督,巩固“三查三看”教育成果,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昌宁的发展正处于充满活力、彰显魅力、积聚实力的重要阶段。面对全县人民的期待和艰巨的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务实苦干,攻坚克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