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76-X-/2010-0308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0-03-08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政府工作报告(2010)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2月3日在昌宁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合力攻坚克难,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坚定信心,创新举措,围绕“抓机遇、促投资、壮工业、强农业、兴商贸、保稳定”的思路主动作为,全县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保增长”目标全面实现

全县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达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0.7:25.5:33.8。

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大县逐步向农业强县迈进。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21.23亿元,增长11.4%。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1.56亿公斤,增长2.4%。现代烟草建设步伐加快,收购烤烟22万担,产值1.68亿元,分别增长8.7%和21.8%;香料烟11万担,产值6445万元,分别增长21.6%和26.5%。甘蔗生产保持良好势头,2008/2009榨季入榨64万吨,农业产值1.54亿元。茶叶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总产845.8万公斤,产值1.3亿元,分别增长15.2%和26.5%。核桃产业提前一年实现110万亩发展目标,总产1.36万吨,产值2.99亿元,均增长23.5%。畜牧业健康发展,肉类总产6万吨,产值7.04亿元,分别增长15.2%和15.5%。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桑园面积3.6万亩,交售鲜茧158吨。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拉动群众增收作用明显。农业产业化迈出新的步伐,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47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42个,直接带动群众增收3000多万元。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416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5万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整合投入各类资金7660万元,第四批103个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了田园三甲、更戛龙潭等一批新亮点。

工业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招商引资为突破、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壮大经济总量,工业发展的思路更清、基础更实、氛围更浓,以硅为主的矿冶加工,以核桃、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以木材为主的建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增长34%;增加值5.42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增长20%。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借助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为企业解决还旧贷新资金5482万元,发放担保贷款2070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户增加911户,其中私营企业增加78户;上缴税金1.32亿元,增长20%。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立得硅项目一期工程稳步实施,柯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试运行,笑果果公司核桃加工和桦东公司木材加工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卡湾梯级电站建设、大勐统河水电开发、建星纸业公司技改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湾甸水泥厂改扩建项目通过核准。工业园区田园片区控制性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各项专业规划正在编制,供排水工程和主干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下降4%的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把投资作为化解危机的重点,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保持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8亿元,增长30.3%。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成效显著,实施项目63个,争取资金2.06亿元。县城至四季利河三级公路全面完工,县城至耈街、云保线习谦至昌宁段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大城水库通过省级验收。县城至大田坝农村公路、鸡飞土地开发整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项目正在实施。小湾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澜沧江特大桥建设和岔河集镇搬迁工程全面完成,珠街集镇搬迁工程启动实施。立觉河水库、河西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核心区景观设计和主题公园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第二水厂扩建、龙潭公园修复、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县城商贸城投入使用,建成廉租房4700平方米,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紫檀水岸房地产开发等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3.9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8.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3.5%。

深化改革开放有了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确权率和发证率分别为99.8%和97.4%,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柯街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圆满结束,华侨社区组建成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全面完成,部门预算改革迈出新的步伐。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投资、供销等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参加“泛珠会”、“昆交会”等活动,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筹办水平逐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推进商标战略成效明显,“树根地”和“雪兰”荣获省级著名商标。招商引资环境不断优化,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增长23.3%。

财政金融运行迈出新步伐。着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继续保持了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确保了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社会保障、综治维稳等重点支出,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实现财政总收入2.3亿元,增长23.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38.3%。完成财政总支出8.9亿元,增长4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05亿元,增长41.2%。建立金融工作考核激励机制,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8亿元和14.7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6.3%。

第三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兑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592万元,拉动农村消费8000多万元。交通运输、餐饮消费、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亿元,增长19.7%;零售物价总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分别为101%和101.4%。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实现收入4350万元。

(二)“保民生”要求得到落实

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投入财政支农资金2.8亿元,增长70.6%;兑现农民直补资金5966万元,增长14.3%。加强就业引导,强化劳动力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有序向昆明及省外输出3676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和村干部任职期间参加社会保险制度,解决了27008名农村贫困人口和5921名城镇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全面推进,投入各类资金1.19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易地开发、信贷扶贫等项目,解决了3.7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9500名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3元,分别增长9.1%和15.8%。

科技教育卫生健康发展。科技成果应用力度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6%。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82.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全面落实,兑现“两免一补”资金1331万元,受益学生2.2万人次。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稳步实施,新建校舍2.24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15万平方米。校点布局调整加快推进,示范二小、兴宁幼儿园顺利开办。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8%,减免补偿资金3085万元,受益群众95.3万人次。11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121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扎实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蔓延。初级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完善,艾滋病防治大众知晓率达97%。

其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巩固发展,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6‰。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广播电视覆盖率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分别达92%和95%。“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逐步规范,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提前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重视老龄人和残疾人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勐统和更戛苗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加大,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落实双拥优抚政策,国防建设不断加强。统计、档案、侨务、史志、地震、邮政、气象、外事等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三)“保稳定”力度不断加大

平安创建成果得到巩固。严格实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全面落实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预警和考核奖惩机制,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刑事发案率下降9.5%,13个乡镇均保持了市级“平安乡镇”和“无毒乡镇”称号,12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无邪教乡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7.3%。

基层基础工作成效明显。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接待群众来访149批次,深入基层下访192批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380余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17件,办结率达98%。高度重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排查调处社会矛盾250起、民间纠纷1639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公共安全管理全面加强。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宣传,强化预案演练,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增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及时整改工矿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促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政府决策议事制度逐步规范,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报请县委审定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56项。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35次,向县政协通报工作18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0件,政协委员提案70件,办复率均为100%。

政府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坚持工作前置和重心下移,采取专题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主动为基层服务、为企业解难。认真执行“法治政府”八项制度、“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重大决策听证4项,重要事项公示138项,重点工作通报151项,接听回复“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116件次,行政问责21人,全面完成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对重点工作、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实行挂钩督办,确保了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政府采购、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管理得到加强,车辆购置和公务运行费用支出在近3年平均水平上下降了15%。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处置和工程招投标管理进一步规范。监察和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强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成效明显,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纠正。

各位代表,2009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驻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昌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工业支撑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加大,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压力;政府少数部门落实决策不力、服务不够到位、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转变发展方式,保持2010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有效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面临的仍然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从挑战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我们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从机遇上看,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去年应对危机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政府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98%以上(不含小湾电站耕地占用税,增长1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倍以上(不含小湾电站耕地占用税,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解决8000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完成2010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各项部署,按照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的要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进一步争取投资夯实基础,进一步培植产业增强后劲,进一步改革开放突破重点,进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突出抓好农业产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投资消费拉动、招商引资突破、城镇体系完善、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工作,推进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昌宁建设。

(一)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增幅不低于25%,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区域发展重点,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效益为重点,着力巩固提升主导产业,确保实现粮食总产1.59亿公斤,收购烤烟22.5万担、香料烟10万担,甘蔗农业产量55万吨,干茶总产1000万公斤,泡核桃总产1.7万吨。以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创新林业经营方式,增加林产品附加值。以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生猪外调8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6.6万吨。积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确保收购鲜茧500吨,蔬菜总产10万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扶持以核桃、木材、茶叶、畜产品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开发。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知名品牌,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两社一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个中心、四大体系、五项机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启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确保农民实惠不减少,负担不反弹。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扶贫解困长效机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易地开发、信贷扶贫等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县内各乡镇之间、各产业之间合理流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抓好新农村建设。围绕“三村、五化、十有”的目标,科学编制试点规划,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导向作用,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深入开展“十治五提倡”活动。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科学民主管理。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

提高项目组织水平。按照“项目工作年”的要求,继续实行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风险抵押制和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制度,建立投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业主投诉处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工作实效。加强项目管理,严格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经费管理办法,提高项目争取实效。加强对国家和省市扩大内需政策的研究,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项目储备,加快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支持。重点抓好立觉河水库、天然气利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和小湾库区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项目130个,其中续建43个,新开工87个,确保项目尽快建成并长久发挥效益。重点抓好县城至耈街、云保线习谦至昌宁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加快小湾移民搬迁安置进度,启动失稳区农村移民搬迁。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移民安置区生产开发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农村沼气池、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抓好柯街华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工业发展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提高产业区域关联度、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延伸产品加工深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以硅为主的矿冶加工,以核桃、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以木材为主的建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确保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立得硅业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卡湾一级电站和大勐统河五级电站建设并投入运营。加快卡湾二、三级电站和大勐统河三、四级电站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中高密度纤维板加工、茧丝加工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雄达木业、建星纸业、红星煤矿、湾甸水泥厂等企业技改扩建项目,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重点开展好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昆钢15万吨铁合金、核桃加工贸易区和大勐统河一、二级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努力打造发展平台。严格执行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各类专业规划。建立园区融资平台,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实施好园区土地收储和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壮大贷款担保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完善园区管理机制,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企入园力度,发挥园区集聚效应。

加强工业运行调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引导企业与国家重点产业规划有机衔接,积极为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建设用地、供水供电等实际困难。严格执行工业发展定期分析制度,继续推行重点项目、重点产品日报制和月报制。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四)以建设管理为重点,提升城市品位

突出规划龙头地位。以建设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为目标,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快完善各类专项规划,重点做好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规报批备案,抓好核心区景观设计及主题公园修建性详规评审备案,完成老城区控制性详规和主题公园、西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施工设计。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重点抓好滨河西路南段和环城北路建设,实施好兴宁路南段、武华路东段、滨河西路中段人行道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成第二自来水厂改扩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龙潭公园修复工程进度,启动新田园城市主题公园和西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继续抓好老城区改造和绿化提升工作,完成县城农贸市场回迁,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加大乡镇集镇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珠街集镇整体迁建工程。年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4.8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4%以上。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土地出让金收益分配政策,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规范资产管理,提高运营效益。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模式,落实城市管理责任,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加大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和集贸市场的整顿规范力度,开展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和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市政设施的日常管护,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五)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舆论引导、服务推动和考核激励并举,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联合办公和重大项目联系推进责任制,开展外来投资企业公开评议管理服务部门活动。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发展等行为,以环境创优势,以开放促发展。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围绕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保障民生和生态建设等重点,加强项目筛选、编制和推介,积极参加相关展洽会、博览会和推介会,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方式,有选择性地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项目跟踪,提高招商实效,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7.45亿元,增长20%以上。

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程,建设以茶叶、核桃为重点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流通体系,繁荣城乡经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拓展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消费、物流配送、文化休闲、中介服务等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编制澜沧江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加大橄榄河热泉、天堂山生态旅游和星级酒店建设的招商力度。办好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服务监管,落实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年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达1.38亿元,增长4.5%以上。

(六)以增收节支为核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高度重视财源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重点扶持烟草、甘蔗、茶叶、核桃、蚕桑等农业产业,扶持生产性、经营性项目建设,扶持工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财源,增强保障能力。

严格加强收支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剔除小湾电站耕地占用税增收因素后,确保财政经常性总收入增长12%以上,地方经常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工业、投资、城建、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倾斜。

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地方税增收、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加工激励机制,加大对民族乡镇的倾斜,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化解政府性债务。

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增进银企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和10%以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保险业竞争机制,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作用。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和“两免一补”政策,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增强教育保障能力。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校舍4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四大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付费制改革,逐步提高补偿水平,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综合楼,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抓好甲型H1N1流感等疫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核查工作,加快推进乡镇计生服务站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和村干部任职期间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启动农村民房灾害保险工作,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保障。抓好第三期廉租房建设,认真兑现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逐步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落实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措施,坚持开发就业岗位和支持自主创业相结合,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努力解决返乡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50人以上。

推进其他事业发展。完善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建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快县城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启动第三届市运会人才选拔训练和场馆完善工作。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统计工作,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抓好防灾减灾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重视老龄人和残疾人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档案、侨务、史志、地震、邮政、气象、外事等工作。

(八)以安全稳定为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两抢一盗”、扫黑除恶、缉枪治暴等专项行动,及时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严密防范和取缔邪教组织,打好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巩固“平安县”和“无毒县”创建成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快速响应和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大集中检查和专项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范和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快编制生态县创建规划,建立健全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机制,整顿规范以硅矿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抓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饮用水源地管护。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开展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加大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力度,确保达标排放。

(九)以规划编制为基础,促进可持续发展

做好评估调研工作。开展“十一五”规划末期评估工作,认真总结成绩经验,切实找准差距,明确发展定位,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措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精心筛选调研主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打好基础。

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工作方案,整合各方力量,精心编制出具有战略性、科学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十二五”总体规划,指导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政策导向,加强沟通衔接,提出一批覆盖面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

完善重点专项规划。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组织编制农业、工业、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形成功能清晰、定位准确、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咨询论证制度,广泛开展建言献策、研讨评估、征求意见等活动,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三、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机构改革。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严肃工作纪律,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通过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形成职能衔接、定位准确、规范合理、运行顺畅的工作体系,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和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断完善政府法制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公众评议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与各族各界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

提高行政效能。着力打造“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启动运行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票制收费”,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采取现场办公、联合办公等方式,及时解决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改进学风、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文件和考核评比。强化督查督办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落实廉政责任。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从严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大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规范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处置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运行,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坚持厉行节约和勤俭办事,加强政府采购、公务用车、会议接待、出国考察等管理,严肃查处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财金纪律的行为。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大兴学习之风,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库,重点培养工业发展、项目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招考录用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昌宁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造发展之势,为圆满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昌宁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