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308H/20230904-00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06-02-27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政府工作报告(2006)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0日在昌宁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克服了持续干旱和能源紧缺等不利影响,求真务实,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完成生产总值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比年初计划提高了3.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增长30.26%;财政总收入12360万元,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79万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增长13.67%;农民人均纯收入1853元,增长9.5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

“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10.77亿元,增长8.42%。以粮、蔗、烟、茶、林、畜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实现粮食总产1.42亿公斤,增长4.7%;预计甘蔗总产45.04万吨,减少11.8%;收购烤烟18.2万担,增长7.1%,产值1.06亿元,增长44.1%;收购香料烟3.32万担,增长1.37倍,创历史新高;茶叶总产495.3万公斤,农业产值7164万元,分别增长8.5%和40.4%,销售均价达14.4元/公斤,比上年增3.15元/公斤;完成造林8.7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万亩;新植泡核桃4.22万亩,总面积达40.18万亩;新植竹子2.36万亩,总面积达15.13万亩;建设沼气池3496口;实现肉类总产3万吨,现价畜牧业产值2.77亿元,分别增长10.8%和11%;以香料烟、洋芋、油菜、冬早蔬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加大,种植面积达32.8万亩。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940万元,建成高稳产农田7500亩、水利设施960件,烟水配套、良种补贴、土地复垦等项目顺利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世行贷款、中英合作等扶贫项目全面推进,投入资金5850万元,解决了2747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次,其中向市外有序输出2506人,实现劳务收入2249万元。投入资金190.4万元,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实现大灾之年夺丰收。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千百万”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产业较快增长,工业质量效益提升。全力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巩固提升制糖、造纸、金属硅、建筑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茄呢醇提取、松脂加工、木材加工、核桃加工、乳制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努力构建酿酒、制茶、原煤、精矿含锡等中小企业群。新建了达丙110千伏变电站,有效缓解了电力紧缺状况。完成了勐统糖厂改制,成功引导了县自来水厂、西桂红糖厂、尼诺茶公司、红砖厂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完成了德康公司、盛吉硅公司、红庆公司、映山水泥厂等技改扩建工程。工业企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5.93亿元,增长14.58%;工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20.3%。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贸、房地产、家庭汽车、邮电通讯等行业快速发展,有力拉动了消费市场。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13.9%。零售物价总水平为102%,消费品价格水平为101.8%,分别下降3.6和3.8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成功引进了云南省国际旅行社,成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协会,接待游客1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坚持把投资带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完成了县城电网改造、大水平至施甸链子桥县际油路、农村沼气池建设等项目;中小学校舍建设、客运站搬迁等项目进入扫尾阶段;大城水库、小湾移民、县城至永平四季利河公路、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完善西部地区农网改造、第五期国债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顺利启动;昌宁至永德公路、立觉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进行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投入资金9120万元,完成了南门河一期治理、滨河公园、城镇加油站等工程建设;启动金叶花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项目。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1.0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5.86平方公里,新增0.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7.3万人,新增0.3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1.2%,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减免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2194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成建制撤并右甸镇和达丙镇,成立了田园镇。金融改革力度加大,顺利完成了工商银行归并农村信用社工作。投融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供销系统、社会保障体系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首次赴浙江温州等地招商,积极参加各种项目投资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签约招商项目11个,签约总额5.29亿元,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1亿元,其中外资430万港币。个私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私营户达11158户,增长5.1%,其中私营企业283户,增长60.8%;上缴税金4185万元,增长41.7%。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注重财源建设,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征管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集中财力保重点、保运转、保工资、保稳定,力所能及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非公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偿还了部分历史欠债。严格资金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效防止了资金流失。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4775万元和100533万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1%和0.6%。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甘蔗新品种、无性系良种茶选育等10项重点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高考上线率达62.5%,实现历史性突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资金3270万元,创历史最高。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带动力日益增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78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58%。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步伐,县医院传染病专科和一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医疗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无偿献血工作有序开展,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年末总人口34.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6‰。认真执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完成办证1350户,累计办证数达4812户。完成5座调频广播“乡乡通”和35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2.5万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打好禁毒与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办理来信来访,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严密防范和处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平安昌宁”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公共安全满意度达97.8%。完成了《昌宁县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个专项预案的编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各类事故下降了17起,死亡人数减少了5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全面整治矿产资源市场,治理水土流失11.1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90%。国防建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统计、审计、地震、气象、档案、老龄、史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重视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立了老年大学,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小康文明村等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36项,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建立了政府各部门与人大、政协委室对口联系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办复建议107件、提案80件。“四五”普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全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和校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政务环境进一步改善

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整顿机关作风,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制定出台了《昌宁县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制度》,坚持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督办制度,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和县人民政府领导联系企业、产业、挂钩乡镇制度,全面推行首问首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勤政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县人民政府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承诺的10件实事基本完成。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就一定能实现昌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就一定能使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只要我们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求真务实,勤政廉政,就一定能赢得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我们坚持从严治政,改进作风,就一定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旺盛活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劳和智慧,是全县上下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34万各族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昌宁建设的县内外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增强信心、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看到了昌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乏力;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扶贫济困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深层次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逐渐凸现,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和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6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根据县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昌宁县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人民政府编制了“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造福百姓的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创新观念,奋发图强,乘势而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奋斗目标。

根据县委的部署,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把昌宁建成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最宜人居的新田园城市和澜沧江流域区域商贸中心三大目标,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夯实基础、培育支柱不动摇,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项目强县、城镇名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三农”工作、工业发展、投资增长、城镇建管、财政收入五个重点,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17.2亿元,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7.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4.45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5.45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13410万元,增长8.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16万元,增长9.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亿元,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1%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解决5000贫困人口温饱。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抓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三村四化”进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树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围绕建设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和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依托小湾移民、整村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和政策,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展、有产业支撑的自然村,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力争使试点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屋,实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户均从事非农产业1人以上;户均掌握1门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普及率达8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高中升学率达80%以上;无毒、无赌、无艾滋病、无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稳定;基本建立贫困生活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文体活动场所,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向上。

建设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以云南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契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巩固提升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促进农业增效的甘蔗、烟草等支柱产业,突出发展既能形成加工规模又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畜牧业、林业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既能创建知名品牌又能带动发展的茶叶、泡核桃等骨干产业。粮食总播面积55.4万亩,实现总产1.4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达400公斤以上;新植甘蔗5万亩,总面积达14.1万亩,实现总产56万吨;继续控量提质、挖潜增效,种植烤烟7.1万亩,产量18.8万担;着力打造全市香料烟重要生产基地,种植香料烟2.05万亩,产量4.1万担;抓住云南打造“普洱茶”品牌的机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整合提升茶叶产业,稳定茶叶面积10万亩,总产520万公斤;围绕建设中国泡核桃之乡和滇西竹乡,新植核桃10万亩,总面积达50万亩,产量达5500吨,新植竹子2万亩,总面积达17万亩;依托贞元肉牛养殖场、达丙万头仔猪示范场和双牛乳业公司,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把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与千家万户养殖结合起来,实现肉类总产3.3万吨,现价畜牧业产值3.3亿元,把昌宁建成全省畜产品重要生产加工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蔬菜、水果、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推行现代生产组织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促进农产品有序流通。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大冬春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完成各类工程1236件,改善灌溉面积2.88万亩,增加库塘蓄水60万立方米。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继续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六小”水利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大田坝、鸡飞土地复垦和更戛土地灾毁项目建设,加快大城水库建设、麻地河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进度,启动右甸河治理工程,争取实施共裕水库除险加固和施家洼小流域治理项目,做好桂花树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卡斯万亩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建设雨量、气温自动监测传输网络,提高气象预测服务水平。

强化科技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进百村、入千家、带万户的“千百万”行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推广使用先进生产设备,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以县乡农技部门为依托,搞好技术储备,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重点搞好粮食、茶叶、泡核桃、畜牧、林果等大宗农产品质量与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宣传实施。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争取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实施好小额信贷、世行贷款、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解决5000贫困人口温饱,改善部分山区人畜饮水条件,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加大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建设5个民族团结示范村。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劳动力市场调查和信息服务,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依托中介组织和相关管理服务机构,整合职教中心、农广校等各类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次以上,其中向市外有序输出3000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700万元以上。

(二)抓好主导工业产品生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扶优扶强,壮大优势产业。强化政府服务,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巩固提升制糖、造纸、金属硅、精制茶、水泥等优势骨干产业,实现制糖业产值1.5亿元以上,造纸业产值9000万元以上,硅矿业产值7000万元以上,精制茶产值6000万元以上,水泥产值50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茄呢醇、畜产品、松脂等新产品加工,力争生产茄呢醇10吨、畜产品200吨、松脂产品1000吨;加快与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整合煤矿资源,争取建设褐煤焦化厂。加快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重点抓好恒盛糖业公司、昌宁康丰糖业公司、红庆糖业公司、德康公司的技改扩建工程。稳步实施“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7亿元,增长18.1%。

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龙头企业进行核桃深加工和茶叶精加工,实现精制茶产量3500吨,核桃产品2700吨。积极推进枯柯河水利开发,力争在温泉铅锌矿、湾岗锡矿、耈街板岩开发上取得新进展,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23%。

激活民间资本,壮大非公经济。清除一切不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障碍,简化办事程序,放宽准入领域和条件,建立非公经济贷款担保平台。继续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激活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发展。年末个体私营户达11600户以上,其中私营企业308户;上缴税金5000万元,增长19.5%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优质粮食、小麦、豆类、洋芋等优势农特产品,发展酿酒、粮油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奶牛、肉牛、生猪、山羊和禽类养殖,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依托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造林绿化,发展木材加工业;依托热区蔬菜和水果产业,发展冷藏加工业。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5.37亿元,增长12%。

(三)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较快增长

落实投资工作责任。继续实行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风险抵押金制和各级领导联系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建立健全项目业主负责制和招投标制,切实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行确定开工时间、完成时限和明确责任人的办法,加强项目的实施督促,完善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大城水库、县城至永平四季利河公路、小湾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续建项目,实施好更戛河三级电站续建、卡湾一级电站和完善西部农网改造等项目,完成县城供水管网、城市电网、大田坝至柯街弹石路、看守所拘留所改扩建等项目,力争新开工11万伏输变电站、县城至大田坝油路、卡斯至翁堵至勐统弹石路、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农村公路、人畜饮水等项目。

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主动与国家投资政策对接,结合“十一五”规划,储备一批对改善基础设施、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重点完成昌宁至永德公路、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初步设计,完成核桃系列产品开发、建材产品开发、废弃烟叶利用等项目的可研论证,认真做好立觉河水库、橄榄河热泉开发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四)加大城镇建管力度,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注重完善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控制与管理,加大对违法建设和违法占地的查处力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完善新田园城市总规修编,加快构建“西改东连、南拓北延”的发展格局,凸显新田园城市品牌效应。

加快设施建设,构建发展框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协调,加快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现代化水平。实施达丙街光亮工程,抓好阳光小区、康乐小区等续建项目,力争启动文昌路东段、福惠路北段、宝达路东段、环城西路及康馨小区、和平小区、兴盛小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商贸城等项目建设。抓好柯街、卡斯、湾甸、勐统、耈街等乡镇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年末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0.14平方公里,达6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3900人,达7.69万人;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达22.2%。

强化综合治理,树立城市形象。加大城市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行“四级包干”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重点部位、重点地段、城市死角、农贸市场的经常性整治,加大对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公用广场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管护,保持市容市貌整洁美观。

(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加快发展平台

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各项农村改革,加快教育、财政、乡镇机构等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增长方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引导改制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和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购销市场多元化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舆论引导、服务推动、考核激励多策并举,建立部门评议制度,实行投资环境责任制,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县招商局为主,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能源、交通、水利、优势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招商,加强项目跟踪,广泛接触意向性项目,紧盯不放在谈项目,狠抓签约项目的落实,更加注重把意向投资转化为合同投资、到帐资金和项目产出,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1.8亿元以上。

高度重视消费带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广泛拓展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邮电通讯和餐饮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信息传媒、广告中介等新兴产业,积极争取举办文化、体育、会展等活动,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依托优势资源、农特产品和新田园城市建设,力争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发橄榄河,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19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3300万元以上。

(六)抓好财税工作,强化金融服务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认真研究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式,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培育壮大财源。严格依法治税,挖掘征收潜力,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税种和重点税源的征管稽查力度,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努力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的同步增长。

切实优化支出结构。继续实行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保工资发放、法定增长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做好资金调度,逐步退出不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等一般性支出,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维护正常财经秩序。

发挥金融服务作用。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切实维护金融债权。深入开展“诚信昌宁”创建活动,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平等、互惠、信用的协作关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改、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方面的信贷投放,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06000万元和110600万元,分别增长12%和10%。

(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展就业援助,重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复退转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鼓励各类企业安置更多的下岗人员。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300个,实现就业和再就业850人以上。

巩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近4000名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民政优扶和社会互助事业,提高社保水平。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真落实兑现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鼓励农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多种经营、发展庭院经济等增加收入。规范企业用工管理,督促企业完善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确保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0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增长8%。

(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完成高中招生1300人、职教招生840人。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老年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实施好超级稻、澳洲坚果示范种植等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加大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在学科、行业上具有突出创新成果的科技与管理人才。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挥云南省茶文化文学创作基地县的品牌效应,盘活文化馆,建设图书城,推进“文化新昌宁”建设,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800万元,增长10%。继续加大对网吧等娱乐场所和音像文化市场的整治,净化文化传播环境。依法加强卫生事业管理,加快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启动中医院住院楼和县妇幼保健院迁建工程。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防治,积极争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推进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小康体育特色县和小康体育特色乡镇建设,组织举办好全市老年人运动会和市老体协轮办会,积极备战2008年第二届市运会。继续实施“乡乡通”和“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质量和水平。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民族权利,增进民族团结。关心支持老龄人和残疾人事业,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经济普查扫尾和农业普查前期工作。抓好统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侨务等各项工作。

实施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国土、矿产、森林、水利、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加大环保和“三废”治理力度。工业废水处理率达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达90%。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倡导节约和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继续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承诺办好十件实事。一是筹资65万元,建设42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开通中央7台农业频道,方便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二是筹资300万元,在125个村(居)民委员会开通“致富通”,实现村村通公用电话。三是筹资1000万元,完成1.6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四是筹资10万元,实施“2131”工程,在农村免费放映电影1000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五是筹资65万元,建成5个村卫生室,解决部分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六是筹资700万元,在全县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先进发达地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七是筹资40万元,建设2个乡镇客运站,方便群众出行。八是筹资300万元,实施20个整村推进工程,改善部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九是完成河西水库水源保护一期工程治理,保障城区广大居民饮用水清洁、安全。十是抓好县城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贸市场、公共卫生的整治和老城区的绿化美化,营造整洁、有序、舒适的城市环境。

(九)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平安昌宁”创建,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经济犯罪力度,防范和处理邪教组织,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打好禁毒与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巩固“无毒县”成果,加强艾滋病防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问责、告诫、黄牌警告等制度,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工矿企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和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向人大报告工作,及时向政协通报情况。坚持政府领导和政府工作部门联系人大、政协委室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工商联、各族各界代表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民意渠道。完善村民自治,继续推行政务、厂务、校务和村务公开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狠抓工作措施落实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县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能力、作风、水平的全面检验。县乡政府及部门要增强素质,建设学习型政府;执政为民,建设实干型政府;转变职能,建设责任型政府;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要抓重点,解难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要分工负责抓落实。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县乡政府及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着眼大局,发挥众长,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逐级制定目标计划,落实人员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态势,常规工作分工抓,重点工作集中抓,紧急工作专人抓,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县乡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善于在繁杂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正确处理好“抓大事”与“抓小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认清主次,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要广开言路,倾听群众呼声,找准影响全局的重点问题,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要项目,要确定工作时限和进度,主动出击,想方设法,一件一件抓落实,推动政府工作全面落实。

要形成合力抓落实。要继续保持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县乡政府及部门要有迎难而上的闯劲、攻坚克难的决心,善于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困难、用改革的思路化解困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困难,增强全局意识,自觉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维护县委、县政府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部门的工作,从全局的角度抓好工作的落实,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商与沟通,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政府的整体功能,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作的良好局面,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要强化督查抓落实。县乡政府及部门要高度重视督查工作,对困难较多的项目和工作,领导干部要亲赴一线督查,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业绩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总结,问题在一线解决。要建立领导督查、定点督查、定期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督查机制,完善任务分解、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五项制度,最终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政府各部门领导落实责任制的情况,要定期、不定期向政府专题报告,必要时向社会公布。要重视和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各界的监督,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更好地促进政府决策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昌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时代的召唤、富民的要求、历史的重任。让我们在中共昌宁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聚精会神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