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01526376-X-/2016-0309001 发布机构 昌宁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6-03-0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政府工作报告(2016)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

现将县人民政府县长段登位在2016年1月6日昌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9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6日在昌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长 段登位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奋进的征程历史的跨越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我们经受考验、接受检验的一年。面对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凝心聚力、齐心协力,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发展实力不断提升

面对实力不强、结构不优的客观现实,我们全力稳增长、调结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完成生产总值83.7亿元,增长12.1%。

工业主导强。坚持“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定位,不断延伸产业链。核桃综合开发利用、果壳活性炭等项目顺利推进,昌宁红集团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2.5亿元,增长18.2%。规模以上企业达36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5.1%。建成标准厂房3.36万平方米,生物资源加工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拟培育的50个产值百亿元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农业基础牢。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4175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座,新增高产农田5.4万亩。“昌宁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图形商标注册成功,我县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筹建的红茶类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中药材产量达4530吨,新兴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明显;两烟、核桃、茶叶、畜牧、甘蔗、蚕桑、果蔬、水产等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完成农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6.7%。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消除“空壳村”。

三产提速快。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游客5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5亿元。小桥温泉等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西山森林公园等景点成为旅游新亮点,鸡飞养元公司被命名为中国三星级温泉旅游企业。“互联网+”行动强力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12.6%。完成进出口总额1225万美元,增长102.1%。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14.4%。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面对经济下行、环境制约的双重压力,我们全力打基础、利长远,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项目投资优。实施重大项目58个。大链二级公路试通车,通用机场完成选址咨询报告和项目选址报告,成功通过选址论证,地勘和可研招投标工作全面完成。昌保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进入云南省“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盘子,即将开工建设。110千伏田园变电站建成,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实现13乡镇全覆盖。立影水库建成蓄水,长岭岗、松林等4座小(一)型水库加快推进,立新水库、更戛引水工程项目通过省级评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05亿元,增长43.1%。引进项目24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2.07亿元,增长41.1%。

资金保障力。完成财政总收入6.6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更加完善,13乡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20.5亿元,同比增3.3亿元,增长19.2%。完成财政总支出29.2亿元,增长19.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9亿元,增长27.1%。全面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和项目资源,组建城镇开发、水利、能源、公路、旅游融资平台。融资到位资金15.46亿元,同比增10.61亿元,增长218.8%。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与农发行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市内金融机构和36户企业签订了总额为5.85亿元的贷款意向协议,落实率达100%。县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2亿元,增长42.2%;存款余额74.5亿元,增长32.3%,存贷比达60.7%,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新。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批,勐统、耈街等6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实现13乡镇总体规划全覆盖。达丙路南延段、二环北路东延线和环城北路东延线等道路建设完工,新增污水管网4.2公里。规划建设北城教育园区和中医药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步伐加快。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安置区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3.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8.4%。大田坝老街子、鸡飞杨家寨等8个自然村入围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

——发展合力不断凝聚

面对精准脱贫、民生改善的殷切期盼,我们全力惠民生、谋福祉,群众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扶贫成效显。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档立卡对象进行动态管理,通过“挂包帮”“转走访”,实现贫困对象精准锁定。漭水整乡推进全面完成,卡斯整乡推进任务过半,翁堵整乡推进启动实施。成功承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市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等一批省市重大会议,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脱贫等经验全省推广。扶贫攻坚整县推进全面启动,苗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整族帮扶工程深入实施。减少贫困人口1.36万人,减贫率达25.6%。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3元,增长12.2%。

社会事业好。思源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完工,教育基础全面改善,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再创新高。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4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竣工。新农合参合率达99.42%。温泉联席村入围全国生态文化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哀牢青铜文化工作站落户昌宁,文化展馆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达92.3%,居全省第三位。

民生保障全。新增城镇就业28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6%,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89%。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4元,增长8.9%。县城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县社会福利院开工建设。被列为全省“救急难”试点县。小湾影响区二期移民建房及耕地资源配置全面完成,实施移民专业项目和后期扶持项目40个,总投资达1.73亿元。夺取“9·16”山洪泥石流、“10·30”昌宁5.1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重大胜利,抢险救灾工作得到省市高度认可,经验全省推广;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争取到上级恢复重建资金5.26亿元。

——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面对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我们全力抓改革、强管理,积极应对形势变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深化改革实。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工商、质监、食药监、卫生、计生等部门的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农业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市级农业庄园9个。水利改革、教育改革、供销改革等综合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公车改革、殡葬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建设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运行机制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六五”普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提请县委审定重大事项67项,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27次,向县政协通报工作15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件,政协委员提案84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预算执行、政府性债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财政增收节支6797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

行政效率高。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6项,承接下放审批事项7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87项。完成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建成行政审批和投资项目联审视频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审批。政府班子“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全面进入状态,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有效改进,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一年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残联、社科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作出新贡献,民族、宗教、气象、侨务、档案、邮政、通信、统计、调查、老干部、地方志、科学技术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国防、双拥、民兵预备役、武警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5年是昌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五年发展历程,奋斗的艰辛,拼搏的激情,收获的喜悦,一段段奋斗史记载在昌宁的历史长卷中。

——这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一路凝心聚力、勇争上游,综合实力连年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加速发展,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发展潜力充分显现。生产总值为“十一五”末的2.5倍,保持年均12.5%的高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45.7∶25.9∶28.4优化为36∶35∶29。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十一五”末的2倍、3.6倍、2.6倍。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这是发展后劲不断夯实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打牢基础不动摇,一路风雨同舟、砥砺奋进,经济发展连年拓展新空间。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480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2.6亿元,年均增长36.6%。县城至永平四季利河、县城至习谦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新增二级路面164公里。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3平方公里,水利化程度达44%,比“十一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

——这是城乡面貌加速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不动摇,一路群策群力、克难前行,城乡面貌连年展现新变化。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新增城镇面积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比“十一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茶韵公园、体育馆、大会堂健身广场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综合执法能力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1.94万户,建成保障性住房6264套。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276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100%。绿化荒山50万亩,完成村庄整治384个,完成新农村试点建设500个,实施田园镇、柯卡一体化等统筹城乡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这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提升公共服务不动摇,一路同心同德、统筹发展,社会事业连年取得新进步。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32.2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6.7万平方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新建卫生业务用房5.6万平方米,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率达85%;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天和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二级甲等医院。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4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影视拍摄实现“零”的突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这是发展成果更加惠民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改善民生不动摇,一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生福祉连年实现新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农保和城居保顺利合并,累计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8亿元。建立健全基础先行、产业转型、改革引领、精准扶贫、城乡统筹、生态保护“六位一体”扶贫机制,完成扶贫项目投资22.3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4.5倍,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31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一五”末分别净增10434元、4670元。柯街镇橄榄河、玉地里地质灾害点专项治理成效明显,成功战胜旱灾、山洪泥石流、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抢险救灾能力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发展成果鼓舞人心,五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原则,才能坚定信念不动摇;只有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主动担当促跨越;只有始终坚持把“传承发展”作为第一精神,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只有始终坚持把“团结务实”作为第一法宝,才能上下齐心创事业;只有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才能健全体制增活力;只有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责任,才能凝心聚力促发展。这些经验,既是过去的实践总结,更是推动“十三五”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监督、县政协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拼搏努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县人民同心协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昌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活、发展不快、发展不均的现状没有完全改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全力奔小康、全民奔小康、全面奔小康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繁重。对此,县人民政府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民意引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宏伟的蓝图全新的开局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跨越赶超的加速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强化发展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求真求是求实奋进,提质提速提效跨越”为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中心、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的目标,持续加强路网、水网、航空网、能源网、互联网5大基础网络建设,着力建设活力、小康、美丽、宜业、幸福昌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并举,坚定不移把创新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经济规模、提升综合实力作为战略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由资源型向品牌型、生态型转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端型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优质型转变,促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生产总值较“十一五”末翻两番,达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人均GDP达4万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8∶41∶31。财政总收入达12亿元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1%和10%以上。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乡村发展与城镇建设共进,着力推进以人为本的特色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新引擎。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的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等要素一体化,稳步推进城镇与乡村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全面建成、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到202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7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4.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0.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4.2%以上。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齐抓,巩固生态立县战略实施成效,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发展生态型经济,推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6%以上。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8万亩。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5.4%和98.7%以上。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入并重,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抓好“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基本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力争过境铁路开工建设,小湾库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到2020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8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4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50亿元以上。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把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攻坚“军令状”全面落实,6个建档立卡贫困乡、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28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推动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迈上更高发展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到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7万元和1.53万元,年均增速分别保持在11%和13%以上,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各位代表,五年看头年,起步是关键。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考核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切实抓好以下5项工作:

——以调优结构为重点,打造产业转型引领区

坚定不移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特色景区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综合实力提升。

做强新型工业。以“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工业,竭尽全力求突破。产业培育规模化。坚持优化存量与做大增量并重、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并举,全面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实力。新增规模企业6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20户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5.5%以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7%以上。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小微企业420户以上,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金4.6亿元以上。园区开发集群化。投入资金1亿元,同步推进园区硬化、绿化、亮化及供水供电、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环城东路,完成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知名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红茶加工基地和滇西中药材、果蔬产业基地建设。入园企业达85户以上。服务企业制度化。坚持以“企业遇到的难题就是政府要解决的课题”这一标准服务企业,拓展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在建工业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建成投产。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电商示范乡、示范村建设。

做优现代农业。以“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业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优化布局与集聚发展并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6.7%以上。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开工建设立新水库,全面完成桂花树、羊肠河水库建设和大勐统河治理,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4000件。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庄园经济,新增农民合作社60个,规范管理40个;新增家庭农场7个;现代农业园区8个。引导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营主体,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推广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转方式,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全国昌宁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质量强县”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做活旅游产业。以“规划先行、政府推动、民企合作、集约经营”为原则,推动旅游规模化发展。走融合发展之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文化传承与生态资源并举,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围绕增加“游客人数、停留天数、旅昌次数、消费指数”四大目标,紧扣“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树立“以游促农、农游合一”的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和乡村、农业和旅游同步发展,实现城乡联合、农旅融合。全年接待游客56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56亿元以上。走集群发展之路。围绕田园城市、千年茶乡两大品牌,打造休闲养生、生态田园、农业庄园、户外运动、民俗体验、历史文化六大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游百里长湖、探神秘天堂、赏田园美景、浴天然温泉、品昌宁红茶”旅游环线开发。走带动发展之路。强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天堂山户外运动生态休闲旅游区、10万亩樱花田园风情长廊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田园四角田、漭水沿江、翁堵明山等旅游特色村。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7.8亿元以上,增长13.2%以上。

——以优化服务为抓手,打造投资创业首选区

坚定不移推进项目投资,做实增收节支,强力融资争资,释放赶超活力,增强跨越竞争力。

项目推进为先。抓好基础性重大项目,抓实惠民生优质项目,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合力推前期。强化项目储备和争取,充实一批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好项目,建立数量充足、手续完善的项目库。把民生改善、三农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项目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力争澜沧江内陆航运综合试验区、中缅天然气管道临沧支线(保山段)、天堂山—澜沧江旅游环线等76个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力促开工。加强公共资源调配整合,拓宽融资渠道,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土地、用电、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对重大项目实行靠前服务、延伸服务、全程服务。确保昌保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力争昌宁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力促2016年农网升级改造、黑马和安澜码头等重大项目开工。强力抓在建。完善重大项目领导挂钩联系、进展通报、跟踪督办、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部门协调联动,跟踪落实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长岭岗水库、城北农贸市场等28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实施重大项目142个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以上。

增收节支为要。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硬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增强财政调控力。培财源和挖潜力并举。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骨干财源。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财源发展后劲。加快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优化财源结构。严征管和强调度并重。建立综合协税护税机制,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征管漏洞,实现财政总收入7.5亿元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6亿元以上。以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为重点,强化资金调度,完成财政总支出30.7亿元以上,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3亿元以上。积极支持乡镇拓展财源,夯实财源基础,确保13乡镇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防风险和增效益并行。强化财政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降低行政成本,“三公”经费压缩13%以上。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加强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抓好民生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融资争资为本。抢抓政策机遇,破解资金瓶颈,进一步增添跨越新动力。优环境聚资。按照“银企合作、互促共赢”的思路,健全激励、考核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扩大信贷投放,助力龙头企业,扶持小微企业。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1.95亿元、50.62亿元,增长10%和12%以上。壮平台融资。按照“整合资产、规范管理”的思路,创新融资模式,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优化公路、水利、能源、旅游等融资平台,提升融资能力。勤汇报争资。按照“科学谋划、重点突破”的思路,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精准把握投资重点。建立与上级部门信息沟通和长效联系机制,及时捕捉项目申报信息,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昌宁发展。全年争取到位无偿资金增长12%以上。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打造小康建设先导区

坚定不移走改革发展之路,走向外借力之路,走精准扶贫之路,充分挖掘潜力,增强发展驱动力。

深化配套改革。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向上承接一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稳妥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优化部门服务职能。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公务用车改革,深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试点探索一批。积极引进村镇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探索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争取在教育、医疗、养老、旅游、工业平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水利改革步伐,坚定不移打造水利改革示范县。全面铺开一批。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打基础。充分利用昌宁生物资源优势,高质量策划、储备招商项目30个以上。简化审批手续,履行服务承诺,提高服务效率,以优质服务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引进来。紧盯“长、珠、闽”“三个点”,用好中介代理、行业协会和在外能人“三条线”,大力推进产业招商、资源招商、集群招商“三大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财税贡献大、产业层次高的好项目,全年引进项目20个以上,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3.6亿元,增长16%以上。走出去。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力度,建设科技型、创业型、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完成对外贸易1300万美元,增长10%以上。

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紧抓精准帮扶。坚持领导与干部相结合、遍访与深访相结合、常驻与勤入相结合,深入开展第二轮“转走访”工作。通过项目上“拉”、技术上“带”、精神上“促”、资金上“扶”,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对有资源、有劳动力的“两有户”,实施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对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实施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对缺基础设施、缺发展资金的“两缺户”,实施基础设施扶贫和金融扶贫;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实施政策性兜底帮扶。统抓整县推进。启动“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以上,县级筹措资金1亿元以上,投入扶贫开发整县推进。启动实施大田坝、更戛、鸡飞、珠街4个整乡推进和鸡飞村、阳旺田村等13个整村推进。加快推进勐统长山苗族整族帮扶,完成卡斯社区布朗族整族帮扶,启动新谷村布朗族整族帮扶。2个贫困乡、17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以上。实抓易地搬迁。按照新村寨、新产业、新生活、新环境、新发展,居住集中、土地集中、项目集中、种养集中、服务集中的“五新五集中”要求,全面建成翁堵大明湖、湾甸上甸等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完成搬迁2684户11033人,完成投资10.56亿元。建立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

——以统筹城乡为关键,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

坚定不移打造宜居之城,发展宜业之镇,建设宜游之村,提升整体形象,增强发展承载力。

提升城市功能。坚持“功能分区、板块开发、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现代化城市。精品化建设。牢固树立“打造精品”理念,做到建设一项工程,增加一个精品,留下一个亮点。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抓好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启动二环北路建设。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8.3%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实现城市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升。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理念,确保通过立法保护昌宁田园城市。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发展局面。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占道经营、违章停车、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多元化融资。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变财政单一投资为社会多元融资,变政府包建为多方共建,逐步实现“以城养城、滚动发展”。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

加快集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文化传承”的原则,不断提升乡镇集镇建设水平。注重特色发展。加快推进漭水、湾甸、温泉等特色小集镇建设,扩大乡镇集镇规模,形成各具特色的集镇新格局。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体现发展脉络,注重文化积淀,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镇品位,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4.8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达40.32%以上。突出统筹发展。深入研究土地流转、户籍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解决“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等核心问题。加快推进柯卡一体化建设,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坚持生态发展。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扎实推进“森林昌宁”建设,完成造林绿化3万亩以上。推进枯柯河、右甸河生态长廊建设。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评估,争取河西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开工建设。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县和卡斯、鸡飞、耈街等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美化乡村环境。坚持“先易后难、树立典型、逐步铺开、普遍受益”的原则,建设美丽乡村。建活力之村。按照“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要求,建设“升级版”新农村。投入资金1.8亿元,启动100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打造一批省级重点建设村、传统村落、民族团结示范村。建秀美之村。全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县工作,实施柯街、卡斯两个乡镇23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项目,启动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工作。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管理长效机制。以人畜分离、厨卫入室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幸福之村。推进以村组通畅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巩固工程。抓好农村住房改善工作,实施农村危改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5000户以上,完成2个“保命房”试点建设。抓好小湾移民扫尾工作,强化移民后期扶持,逐步改善库区、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以保障民生为核心,打造平安幸福和谐区

坚定不移为群众谋利,为群众创利,为群众保利,提升群众获得感,增加群众幸福感。

落实利民之策。在就业扶持、保险保障、基础建设等领域出实招,为群众谋利益。政策助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3200个以上。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大“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扶持力度。制度保民。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全民参保登记。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6%以上,续保缴费率达95%以上。基础利民。扩建县级救灾物资仓库,完成县社会福利院和漭水镇、湾甸乡、鸡飞镇、翁堵镇农村公益性公墓,卡斯镇医养中心,湾甸乡、珠街乡敬老院建设。继续实施保障房“租售并举”政策,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办好惠民之事。在办学建校、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领域出实招,为群众创利益。教育惠民。紧扣“改革建校,三风为要,尊师重教,提质增效”的总要求,紧盯“培养兴昌人才,激励人才兴昌”的总目标,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校舍5.3万平方米。全面实行中职学校免除学费,普通高中学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卫生惠民。以“树廉风、促行风、正医风,全民抓健康、全面奔小康”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突显中医治疗特色,推动医养结合。加强民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推动多元发展。加快天和医院新院址建设,开工建设更戛、鸡飞卫生院医技楼,完成25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乡村医疗更加便民利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文化惠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创新安民之举。在社会维稳、安全生产、灾后重建等领域出实招,为群众保利益。维稳工作常抓不懈。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启动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安全工作紧抓不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以最坚决的态度坚守“红线”,以最严格的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完成全县金属非金属矿山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重建工作齐抓不误。牢牢把握民生优先、科学重建主线,严格执行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把握重建重点和关键环节,完成“9·16”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和“10·30”昌宁5.1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发展的使命人民的重托

时代发展呼唤政府高效能,跨越赶超考验行政执行力。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态度、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实干的举措,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学”的意识。始终将“学习”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基础。时时学、事事学,拓展思路、增长本领,做到学之有“法”;制定学习计划,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资争资、项目推进、职能转变等课题全面学习,做到学之有“物”;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高工作预见性和创造性,做到学之有“效”。深入开展“学党章、学准则、学条例”活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拿出“担”的态度。始终将“担当”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关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巩固“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成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推动发展之责、服务群众之责、维护稳定之责。坚决贯彻落实县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积极支持各人民团体开展工作。

——发扬“勤”的作风。始终将“勤政”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进一步精简会议、压缩文件,推行一线工作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恪尽职守、敢于负责,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坚持立说立行、善做善成,大力整治“慵政、懒政、怠政”,确保各项政府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督查督办,严格问责问效,切实提升行政效能。

——坚持“廉”的准则。始终将“廉政”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保障。认真落实各级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以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审计,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扎实抓好整改工作,持续巩固村级财务审计成果。

各位代表!风正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不动摇,固守职责不懈怠,锐意拼搏,奋勇争先,全力谱写富民强县、同步小康新篇章,创造奋进崛起、跨越赶超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