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76-X/20250312-00006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办公室文件 | 发布日期 | 2025-03-12 |
文号 | 昌政办发〔2025〕5号 | 浏览量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办、局:
现将《昌宁县2025年茶叶生产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职能职责,认真抓好落实。
昌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昌宁县2025年茶叶生产工作要点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茶叶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助力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两会”、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市“两会”和县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紧扣高质量建设“四个定位”,接续落实县委“13631”工作安排,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后发优势,持续在建好基地、做活市场、培育龙头、制定标准、擦亮招牌、用好媒体、开展活动、打造产品、营造氛围、打通链条等方面着力,全力推动昌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25年,全县稳定茶园面积31.5万亩,其中:生态茶园26.6万亩,古茶园4.9万亩;实现干茶总产量3060万公斤,其中:生态茶2970万公斤,古树茶90万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71.83亿元,增长1.5%,其中:农业产值16.86亿元,加工产值42.0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3.11亿元;扎实开展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工作,多措并举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和标准茶园建设,推行绿色有机茶园生产技术;实施“昌宁茶产品放心行动”,开展茶叶农残溯源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茶产品安全机制,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现代茶园建设工程
1. 建好一批茶园基地。鼓励和引导茶农通过改良土壤、良种推广、改植嫁接、完善设施等措施改良低值低效茶园5000亩以上;鼓励和引导茶企、茶农科学规范茶园管理,改善茶园水利和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大力推广机械化管理采摘、立体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等绿色生态管理模式,完成标准化茶园建设10000亩以上。
2. 持续做好农残管控工作。按照主管部门统筹、乡镇具体负责、企业组织实施、茶农具体落实的原则,在全县大力推广茶园绿肥种植等茶园增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建立茶叶数据库,年内开展800份茶叶成分检测。在2024年昌宁红茶综合品质提升建设项目基础上持续申报该项目资金90万元,采购50台农残检测仪器配发给茶叶企业用于检测农残含量。
3. 持续抓好古茶树资源保护。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严格落实《昌宁县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切实规范古茶树的管理和利用。
(二)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1. 培育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按照“现代化、规范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要求,支持和鼓励建成的标准化示范茶所及企业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严格工艺标准流程。鼓励茶叶企业积极开展SC认证申报工作,2025年力争完成申报认证3家以上,培育市级及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户以上。
2. 规范茶叶初制加工。按照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关于规范茶叶初制加工的工作要求,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在茶叶生产季节对全县注册登记的茶叶加工场所开展1轮全面的检查及技术指导,组织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开展2场次规范生产加工业务培训。
(三)实施公用品牌打造工程
1. 擦亮“昌宁红茶”公用品牌。坚持以“昌宁红茶为主,巩固普洱茶和绿茶、发展白茶”的工作思路,结合“昌宁红茶”品牌发展规划,进一步规范商标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地方标准的企业积极申报使用公共品牌,形成“公用品牌+自主品牌”的区域公共品牌矩阵。
2. 做活昌宁茶叶销售市场。发挥昌宁红茶产业发展协会行业领头雁作用,开展“昌茶出昌”行动,积极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外出参加茶博会、推介会各5场次以上。鼓励和支持县内龙头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择优发展经销商,开设专营店、代销店、体验店等,推广“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的线上线下经营方式。
3. 建设昌宁茶叶交易仓储物流综合体。加快推进沪滇资金1000万元的项目建设,建成集展览展示、茶事活动、专业培训、科普教育、外事接待、商务交流、线上线下销售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茶叶交易仓储物流综合体。
(四)实施规范技术生产工程
1. 制定和完善昌宁茶叶生产系列标准。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依托昌宁茶叶标准体系建立项目,年内完成15条以上茶叶生产系列标准(昌宁县生态茶园建设规程拟制定团体标准、昌宁生态茶园管理技术规范拟制定团体标准、昌宁县生态茶园栽培引种拟制定团体标准等)。
2. 严格落实生产技术标准。茶叶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贯彻落实《<昌宁红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昌宁红茶》《保山市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技术规范》等生产技术标准,坚持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推动昌宁茶叶在生产工艺、包装设计、仓储物流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
(五)实施茶文化建设工程
1. 营造昌宁浓郁的茶文化氛围。深入组织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景区、进商超、进宾馆的“六进”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茶叶科研院所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周期性组织举办“昌宁邀您来采茶”“茶行业技能大赛”等高规格的茶事活动。
2. 打造一批茶旅精品路线。结合新田园城市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全县高原生态茶核心产区、代表性古茶园,通过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批融茶园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民俗美食及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精品茶旅线路和茶旅融合试点,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六)实施人才培育工程
1. 培养一批产销人才。通过整合昌宁茶叶科技小院、专家基层工作站、云南省科技特派团、云岭讲堂等资源,带动昌宁茶叶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2. 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年内开展茶园管理、茶园病虫害防治、古茶树保护、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开展评茶员、茶园管理师培训100人次以上。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发展站位。茶叶产业是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是一项重点的民生产业,茶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县上下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做大做强昌宁茶产业,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自觉提高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为全县打造高原特色现代茶产业,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二)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动发展。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保障经费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人员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主动思考、积极谋划、群策群力,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共同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发展。
(三)强化经费保障,助推产业发展。2025年,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储备及申报茶产业相关项目,重点对昌宁茶叶品牌打造、宣传推介、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事项进行保障。
(四)强化职能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的督查力度,对工作不落实、成效不明显的单位,要进行问题交办,并督促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