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376-X-08_E/2018-0116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18-01-16 |
文号 | 浏览量 |
为充分发挥消费引领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16〕1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形势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现代旅游文化活动已从传统“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向以“下马赏花”式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个性化、品质化、时尚化、高端化转变,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旅游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作为开展经济竞争、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输出本国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的重要途径。据国际有关机构预测,全球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和世界旅游总消费以每年4.2%—5.0%的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16亿人次和15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0%以上。我国目前已跨入旅游文化转型升级发展新阶段,旅游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出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增加,旅游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上升期。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全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达8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将达8万亿元,旅游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将超过10%。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全省旅游文化持续快速增长,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的14165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33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006.83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8.8%和26%。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结合国内外旅游发展新形势和云南旅游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云发〔2013〕1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4〕67号)等指导性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万亿元“旅游大产业”的战略目标,把旅游文化产业列为全省的8大重点产业之一,全省16个州市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据预测,到2020年,全省旅游发展规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6亿人次,达到6.7亿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突破1.0万亿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突破6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10强、西部第一的地位。随着云南旅游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加快,必将为保山旅游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推动保山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和跨越发展。
(二)发展基础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保山独特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神奇的秀山丽水,境内温泉、火山、峡谷、瀑布等资源错落分布,地质现象异常丰富,极具科考和观赏价值。温泉是水体生态资源的典范代表,黄龙玉、玛瑙等宝玉石是重要的地质矿藏。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是保山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的优势资源,地质地貌千姿百态,生态资源精彩纷呈,古生物化石群和原始森林分布广泛,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典范,被誉为世界生态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是科学考察、山川探险旅游、休闲健身的天然场所。
2.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保山大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腾冲机场改扩建有序推进,保山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运输能力得到提升。保腾、龙瑞高速建成通车,东绕城高速和国省道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保泸、腾陇、腾猴、昌保、保施高速开工建设。打造市内干线1小时交通圈,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全面优化提升。便利畅通的交通体系不仅为保山物流运输业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将成为保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条件。
3.文化资源条件。保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东汉永平12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是举世闻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蒲缥塘子沟旧石器文化遗址揭开了保山古人类发展的远古踪迹,大田坝白沙坡青铜器古墓葬遗址和战场遗址、田园镇大甸山青铜器古墓葬遗址揭示了哀牢古国的辉煌历史,至今残存的潞江坝象槽遗迹诠释了元朝中缅象战的保家卫国性质。永子文化、地质文化、珠宝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古道文化、生态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保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丰厚文化资源。
4.经济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升,旅游文化、娱乐和健康意识日益强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平衡优化,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加大,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老百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投入资金比例日益提高,群众旅游文化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群众旅游文化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日益突出。
(三)发展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依托丰富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加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促进了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
“十二五”期间,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从2011年的700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279.38万人次,年均增长16.31%,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837.6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2011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2.79亿元,年均增长29.59%。旅游业总收入达357.33亿元,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9.6%,占三产的24.33%。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占全市GDP比重达4.75%。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30万人,旅游文化产业成为保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同时,全市旅游文化产业仍存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旅游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特色不够鲜明、市场吸引力不强、配套服务不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缓慢、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不响亮、旅游文化人才队伍支撑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导致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有效供给不足,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短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迫切需要在未来发展中切实有效解决。
(四)加快发展的重要性
“十三五”时期,全市旅游文化产业面临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重点支持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等重大机遇。积极顺应国内外旅游文化消费需求新趋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创新产业融合方式,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和引领消费新趋势、加快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局、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综合带动功能和效应、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为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品牌化建设为抓手,用新思路、新体制、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强产业体系、做大市场主体、做实产业基础、做深消费市场、做优服务质量,促进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发展方向、规划布局、政策支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加快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消费升级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拓宽旅游文化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消费领域,着力构建旅游全域化、产业全联动、服务全配套、社会全参与、管理全覆盖、成果全民共享的旅游文化发展新格局。
突出资源特色,打造高端精品名牌。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提升传统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新产品新业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做优旅游文化服务,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深化旅游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旅游文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社会投资动力,着力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和谐共享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消费和文明旅游,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和谐共建共享的旅游文化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方向
坚持以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国际化是推动我市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充分发挥保山资源环境、区位交通等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跨境旅游通达条件,打造跨境旅游文化精品线路,着力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促进旅游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高端化发展为方向。高端化是推动保山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充分发挥保山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引导旅游文化企业研发精品度假、康体养生、深度体验等定制旅游产品,着力构建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做优高端旅游文化服务,满足好“定制化”市场、“新生代”市场、“银发”市场等主流消费群体需求。
坚持以特色化发展为方向。特色化是推动保山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体现旅游文化独特魅力之所在。要突出我市多元历史文化、绚丽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精品景区、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乡村,开发一批具有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打造一批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节庆品牌,进一步增强我市旅游文化吸引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
以旅游文化消费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为方向,加快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体验、探险探秘、珠宝购物等复合型方向转变,发挥全市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保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功能作用,把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保山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滇西跨境国际旅游集散地的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3900万人次,旅游文化总收入突破5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25%;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1500元以上;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以上,GDP占比达到5%以上;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万人以上。
专栏1 主要发展指标和增长率 |
||||||
年 份 指 标 |
2015 (基期)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
1279.38 |
1833.77 |
2563 |
2947 |
3389 |
3897 |
同比增长率(%) |
16.15 |
42.33 |
39.77 |
15 |
15 |
15 |
旅游产业总收入(亿元) |
112.79 |
173 |
261 |
326 |
407 |
509 |
同比增长率(%) |
28.42 |
53.38 |
50.87 |
25 |
25 |
25 |
游客人次花费(元) |
881.6 |
943 |
1018 |
1106 |
1200 |
1306 |
同比增长率(%) |
10 |
7 |
8 |
9 |
9 |
9 |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26.2 |
31.46 |
37.76 |
44.56 |
53.47 |
64.69 |
同比增长率(%) |
20 |
20 |
20 |
18 |
20 |
20.98 |
(五)发展路径
面向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市场主体、做实产业基础、做深消费市场、做优服务质量”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重点项目,推进旅游文化建设从传统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旅游文化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产品转变,引导旅游文化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消费向多样性高端化消费发展,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突破、项目建设突破、产品开发突破、市场开拓突破和效益提高突破,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三、发展布局
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腾冲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圈,怒江、澜沧江、龙川江三江旅游文化休闲带,优化发展隆阳永昌文化旅游区、施甸善洲精神红色旅游文化区、龙陵山水玉养生文化旅游区、昌宁田园茶乡生态旅游文化区等4大旅游片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产业深度融合、点线面联动发展的“一核一圈三带四区”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保山重要的支柱产业,把保山建成云南著名的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
(一)创建腾冲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区
高标准创建腾冲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腾冲”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核心布局,打造以“腾冲”为品牌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品牌创建,加快城区景区化、乡镇景点化、村居景观化,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促进腾冲旅游由观光消费型向休闲度假、运动健康、养生养老等复合消费型转变,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进而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腾冲口岸机场、境内高速公路网和通往缅甸的铁路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挖掘腾冲的生态、气候、温泉、文化等资源,打造高品位、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度假产品。按田园城市、生态城市标准和5A级景区标准打造,将腾冲中心城市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
打造世界温泉朝圣地。充分发挥温泉资源优势,采取“温泉+”的综合开发模式,切实将温泉与休闲度假、运动娱乐、康复疗养、农业观光等结合起来,将温泉旅游产品与文化、饮食、娱乐、休闲、养生等元素相结合,提高中高端温泉产品的品质,建设一批大众消费型温泉产品,打造“世界温泉朝圣地”。
打造一批品牌景区。与东方园林等大集团合作,建设一批国际标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把腾冲传统村落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坚持盘活存量,提质增效,改造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景区景点,使老景区焕发新活力,以火山、热海、和顺、北海、云峰山、国殇墓园、叠水河等传统景区的全面提升改造为核心,在火山热海创5A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和顺创5A、云峰山创4A、北海湿地创4A、银杏村创3A、乌龙茶庄园创3A等A级景区提质工作,到2020年拥有A级景区14个以上。
建成国际户外运动天堂。依托界头北斋公房、曲石南斋公房以及东山、来凤山、宝峰山,大力发展登山、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水上漂流等户外运动项目,构建健身绿道、自行车道、越野跑道、漂流河道组成的慢游系统,建设“户外运动大本营”。
建成边境旅游示范区。充分依托猴桥国家级口岸,腾密路和正在建设的口岸机场优势,加强与缅甸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赴缅和东南亚旅游,规划建设中国腾冲—缅甸密支那跨境旅游合作区,启动腾冲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
(二)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圈
以高黎贡山为主轴,统筹东山、西山片区旅游资源,整合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腾冲市及龙陵县的部分区域,规划建设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圈。
加快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建设。充分发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两大世界级品牌优势,高黎贡山生物多样、生态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资源特色,以及区域内外迅速提升的高速公路网、省市县乡公路网、泛亚铁路西线、保山机场、腾冲机场等比较优势,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以高黎贡山、潞江坝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圈为目标,以特色旅游小镇、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为重点,以高黎贡摄影小镇、怒江风情绿色慢道走廊、热经所科普园、潞江坝大型服务区、南方丝绸古道、史迪威公路、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大树杜鹃、天台山—三叠瀑、林家铺等景区点及百花岭、赧浒、新寨、芒旦、老城、芒龙、大塘、江苴等一批旅游特色村为依托,全力推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东西主入口配套设施建设和索道建设项目。争创高黎贡山国家公园5A级景区。
加快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按省级旅游度假区标准,以全域旅游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以品牌打造为抓手,全面加强度假区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公共品牌、旅游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建设,按照全域都是风景美学、全域都有亮点美点的总体要求,构建旅游活动全域化、旅游空间全景化的高品质发展格局,打造“一个品牌”“三张名片”“三个公园”“八项工程”:一个品牌即高黎贡山世界知名品牌,三张名片即保山小粒咖啡、百花岭观鸟胜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三个公园即高黎贡山国家公园、高黎贡山自然公园、高黎贡山-潞江坝国家农业公园,八项工程即基础配套工程、基地工程、慢行绿道工程、咖啡特色小镇工程、农旅结合工程、文旅结合工程、古村落保护工程、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创建热经所4A级景区、赧浒白龙潭、潞江坝大型服务区3A级景区,着力把高黎贡山建成集峡谷观光、民族风情、科考探险、国际观鸟、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户外运动等于一体,多元化、多功能的立足滇西、面向世界的生态旅游新品牌,融合原生山水、人文精粹、创意活力的国际生态旅游圈,把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全面发挥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圈对保山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大力发展三江旅游文化休闲带
怒江旅游文化休闲带。整合隆阳区、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施甸县、龙陵县沿江旅游文化资源,围绕峡谷风光、民族风情、抗战文化、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百里怒江生态画廊”,推进乡村旅游特色村集群建设,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自驾旅游、科考探险6大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激情怒江”休闲带。
澜沧江旅游文化休闲带。整合隆阳区、昌宁县沿江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以水上观光、水上娱乐、水上运动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澜沧江游船码头、水寨村、海棠洼、平坡旅游特色村、瓦窑坡脚村自驾车营地、小湾库区大型垂钓中心、橄榄河温泉、阿背寨温泉、映春湾澜沧江文化旅游度假区、漭水旅游小镇等项目,打造“百里长湖,水上乐园”,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惬意澜沧”休闲带。
龙川江旅游文化休闲带。以保腾高速公路龙江特大桥景区建设为核心,整合腾冲市、龙陵县沿江旅游文化资源,依托依山傍水的梯田风光,打造龙江、五合、团田、蒲川4个特色乡村示范项目,规划建设沿江自行车绿道、徒步绿道,完善旅游文化接待服务设施,建设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乡村体验、特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活力龙江”休闲带。
(四)全面建设四大旅游文化片区
保山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对城市发展的提升作用,以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永昌文化为主线,加快推进保山中心城市和博南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旅游要素,重点打造以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为核心的“三个万亩工程”。推进永子文化园、太保山、南红玛瑙、滇西落地自驾大本营、环坝旅游线路等精品项目和金鸡、板桥、蒲缥、水寨等中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进一步拓展游客和本地居民旅游文化休闲空间。按照5A级景区标准,加快保山中心城市综合型公园、农业观光园、生态湿地公园、青华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哀牢文化体验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滇西边境最美园林、生态、创业、宜居城市。
施甸善洲精神红色旅游文化区。以抗战和善洲精神为核心,以契丹文化为补充,以老滇缅公路为依托,加快推进抗战江防120里与善洲林场旅游区建设,推进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契丹温泉古镇、姚关旅游小镇、摩苍森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项目建设,完善提升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把施甸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抗战与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龙陵山水玉养生文化旅游区。围绕山、水、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公园、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重点项目,加快发展龙川江休闲带乡村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与腾冲、施甸、芒市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将龙陵建设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线路、保山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上的重要一极。
昌宁田园茶乡生态旅游文化区。突出千年茶乡、田园城市两大特色,按照“一山、一城、一水、一叶”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昌宁田园城市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重点项目,开发茶乡温泉、田园休闲、峡谷观光、户外露营和水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区内部环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田园茶乡生态旅游文化区。
四、主要任务
(一)做强主导产业,构建高端产品体系
针对旅游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新特点新趋势,以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文化消费的要素产业为重点,做强6大主导产业,构建高端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全面提升保山旅游文化产业新动能。
1.观光游览业
坚持“整治、创建、提升”三个并重,围绕“景区业态、内涵品质、综合功能、配套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6个重点,提升改造一批传统景区,深度挖掘、整合生态、文化资源新建一批A级景区,包装储备一批招商后备景区。按5A级景区标准全力推进热海、和顺、县市区中心城镇、青华海等建设,按4A级景区标准全力推进北海湿地、云峰山、怒江大峡谷、邦腊掌、松山、龙江特大桥等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基地、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积极利用抗战遗址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以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滇西抗战遗址景区等为重点,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时尚性和趣味性强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红色文化旅游需求。全面推进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景区发展质量,努力使景区生态环境更美、文化特色更明、服务品质更优、综合效益更好、市场竞争力更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旅游功能不断完善和服务设施国际化发展,推动观光旅游产品加快转型。
专栏2 观光游览业建设重点 |
1.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巩固提升腾冲火山热海国家5A级景区,推动和顺古镇等争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龙江特大桥、北海湿地、云峰山、松山等5个4A级景区;腾冲、昌宁和保山中心城市青华海片区等按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汉营走马古镇、银杏村、樱花谷、天堂山等建成3A级景区;力争精品旅游景区达到10个左右。 2.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区。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和立体气候条件,以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等为依托,重点建设打造高黎贡山、澜沧江天堂山、怒江大峡谷等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舒适、避寒避暑、四季皆宜的生态旅游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的生态休闲度假需求。 3.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基地。打造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昌宁彝族文化旅游基地、施甸布朗族文化旅游基地、高黎贡山多元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等民族文化基地。 4.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加快建设瓦窑镇小浪坝村旧地基、潞江镇芒颜村毛草坪、芒宽乡百花岭村、清水乡三家村中寨、中和镇新街社区桃树河、猴桥镇蔡家寨村中村、界头镇沙坝社区、湾甸上甸社区城子村、耈街乡土皮太村委会杞木林自然村、珠街乡珠街村委会路戛码彝族村、卡斯镇龙潭社区龙潭自然村、龙江乡弄岗村、象达镇小米地村野牛场自然村、摆榔乡摆榔社区、木老元乡木老元社区、潞江镇新寨村、平达乡安乐村空竹洼自然村、木城乡乌木寨村里格楞自然村、甸阳镇西山村、猴桥镇胆扎社区、潞江镇丙闷村丙闷自然村等一批民族旅游特色村。 5.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旅游区。以抗战文化遗址遗迹为依托,重点建设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及国殇墓园景区、腾冲和顺艾思奇故居景区、龙陵松山滇西抗战松山战役遗址景区、施甸抗战江防遗址、施甸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景区等5个红色旅游景区,和顺、松山、姚关3个红色旅游小镇,打造隆阳—施甸—龙陵—腾冲“滇西抗战”一条红色旅游线路。 6.打造腾密边境旅游线路。借助国家发展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边境旅游实验区和云南打造滇缅国际旅游走廊等契机,加强与缅甸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中缅边境旅游,推动腾冲猴桥沿边跨境旅游合作试点建设,推进边境自驾游、过夜游、纵深游、环线游等线路建设和产品创新,重点打造好中国腾冲—缅甸甘拜地—昔董—密支那边境旅游线路。同时,以缅甸为连接点,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为孟中印缅旅游圈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
2.休闲度假业
面向日益旺盛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特别要瞄准国内外高消费游客来源地,充分发挥保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立体气候条件,以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建设以高黎贡山为重点的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区,打造以腾冲、龙陵邦腊掌、高黎贡山、昌宁田园城市、施甸怒江大峡谷等为重点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旅游文化城镇为依托的特色休闲街区等,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休闲娱乐独特、度假环境舒适的休闲度假区,大力开发面向海外游客和国内中高端游客的休闲度假产品,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启动建设一批以旅游目的地、高等级公路等为依托的自驾车房车露营地产品,加快开发推进一批低空旅游、水上旅游等新产品。
专栏3 休闲度假业建设重点 |
1.推出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建设腾冲、青华海、昌宁3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以完善城镇旅游功能、提升综合服务配套为重点,巩固提升原有5个省级旅游特色小镇,积极培育10个旅游小镇。提升天下和顺、滇西抗战纪念馆、永昌文化园、龙陵黄龙玉产业园等旅游产品品质,加大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施甸布朗族文化旅游基地、永子文化产业园、青华海、保山珠宝城、汉营走马古镇等项目建设力度。 2.通过创评世界遗产、国家公园、国家A级景区等,打造一批品牌景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世界自然遗产高黎贡山”“世界温泉国家公园”“青华海湿地国家公园”3个国家公园。将腾冲6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串点成线,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三线合一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 3.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推进腾冲省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积极推动龙陵邦腊掌、高黎贡山、昌宁田园城市、施甸怒江大峡谷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促进全市休闲度假旅游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4.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针对自驾游、家庭游等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发展趋势,以旅游目的地、高等级公路等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完善滇西7条自驾线路和滇西红色旅游环线旅游标识牌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沿途建设一批观景台、房车营地、自驾车营地、沙滩营地、高山星空营地,满足人们日益旺盛的自驾车房车休闲度假消费需求。 5.建设一批特色休闲街区。以旅游文化城镇建设为依托,结合建设打造旅游型城市综合体,突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休闲娱乐等特色,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旅游内容丰富、休闲环境舒适、功能完善配套的特色休闲街区、休闲广场等,满足人们的城镇休闲度假新需求。 |
3.健康养生业
顺应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养生养老等消费需求,有效利用全市地热、温泉密集的优势,开发建设以温泉养生、康复疗养为重点,理念创新、设计新颖、设施配套的温泉养生度假产品。充分发挥全市独特的高原体育训练、户外运动和立体气候环境等优势,积极发展极限运动、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翼装飞行、滑翔伞、热气球、江河漂流等为重点的户外运动产品和时尚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全省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优势,大力开发以“天然氧吧”“森林康体浴”等为特色的森林康复疗养产品。充分发掘全市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保健特色资源和腾药制药等优势,启动建设一批养老养生、医疗保健旅游项目,开发养老养生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美容保健旅游等新产品,努力将保山打造成云南养生度假、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把健康养生旅游培育成为保山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专栏4 健康养生业建设重点 |
1.大力培育温泉养生度假品牌,争取世界温泉和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保山“世界温泉公园”称号,将热海温泉、玛御谷温泉小镇、恒益温泉、石头纪温泉、娲女神泉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知名品牌,将荷花温泉、蒲缥温泉、邦腊掌温泉、樱花谷温泉、石墙温泉、鸡飞温泉、阿背寨温泉、石瓢温泉、高黎贡山野奢温泉等建成省级知名品牌温泉。培育腾冲高黎贡国际旅游城、云峰山国际养生度假村、高黎贡山全国智能化养老基地、曲石原乡、蒲缥温泉村、契丹温泉小镇、小桥温泉小镇、汉营走马古镇等养老度假品牌。 2.推出一批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公园和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景点、沿江河湖泊、山峰峡谷的自行车道、越野跑道、登山步道、漂流河道,形成以人为本的慢游交通系统。开发一批城市健身绿道、休闲步道、骑行绿道,形成体育旅游休闲集聚区。重点发展登山、徒步、越野跑、垂钓、自行车、定向运动等户外运动新产品。加大体育旅游赛事培育,继续举办并提升史迪威公路汽车拉力赛、南丝路徒步越野赛、沿远征军的足迹、腾冲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旅游新产品。 3.建设一批医疗健康旅游项目。依托优越的气候资源、丰富的温泉产品和民族医药,积极引进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挖掘民族民间医疗方式,重视医养结合,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特色药膳食疗中心,着力打造以治疗、康复、保健等为重点,以休闲度假为辅助的医疗健康旅游产品和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线路产品。 4.建设一批健康养老养生旅游项目。充分发挥保山的气候、森林、生态、温泉、中医药等养生度假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推进气候养生、温泉养生、森林养生、中医养生、体育养生五位一体的康养体系建设,打造云南养生度假、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带动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
4.特色娱乐业
瞄准个性化、时尚化、高端化消费群体市场,积极应用现代高新科技、动漫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等,着力打造健康文明、类型多样、功能完善、参与性强的特色娱乐产品,满足人们日益旺盛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弥补全市主题游乐不足、旅游文化休闲档次不高的“短板”。引进国外文明健康、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娱乐项目,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新型健康的旅游文化娱乐场所,进一步完善提升城镇、景区、酒店的文化娱乐设施,积极发展多姿多彩的酒吧、茶室、视听、网吧等文化娱乐活动。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类型多样的旅游文化演艺设施,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民族节庆产品,完善提升《梦幻腾冲》旅游演艺新产品。创新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方式,巩固提升保山端阳花市、昌宁千年茶乡文化旅游节、施甸金布朗民俗节等地方传统文化旅游节庆品牌,重点培育高黎贡山百花岭国际观鸟节、高黎贡山音乐节、腾冲花海节、腾冲美食节、腾冲边交会、潞江坝木棉花节、潞江泼水节、保山小粒咖啡节、龙陵龙江稻花鱼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加快培育“史迪威公路汽车越野赛”“腾冲国际马拉松”“滇缅公路自行车越野赛”“高黎贡山徒步体能赛”“天堂山户外运动大赛”“善洲林场定向运动”等一批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增强旅游文化节事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吸引力、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品牌。增强旅游文化节事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吸引力、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品牌。
专栏5 特色娱乐业建设重点 |
1.培育打造一批主题游乐园。巩固提升和新建青华海湿地公园、潞江坝水上乐园、腾冲凤凰文旅风情度假区、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腾冲国际户外运动乐园等一批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和游乐园。 2.培育打造一批演艺精品名牌。完善提升《梦幻腾冲》旅游演艺新产品,培育保山巍巍松山等一批旅游文化演艺新产品,积极推动旅游度假区、重点景区培育打造一批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和品牌。 3.巩固提升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巩固提升保山端阳花市、昌宁千年茶乡文化旅游节、施甸金布朗民俗节等地方传统文化旅游节庆品牌,重点培育高黎贡山百花岭国际观鸟节、高黎贡山音乐节、腾冲花海节、腾冲美食节、腾冲边交会、潞江坝木棉花节、潞江泼水节、保山小粒咖啡节、龙陵龙江稻花鱼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4.培育打造户外运动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登山、徒步、漂流、垂钓、马拉松、自行车、低空飞行等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运动公园、高原户外运动基地和运动步道、骑行绿道、越野跑道、漂流河道等城乡休闲慢生活廊道,重点培育“史迪威公路汽车越野赛”“腾冲国际马拉松”“滇缅公路自行车越野赛”“高黎贡山徒步体能赛”“天堂山户外运动大赛”“善洲林场定向运动”等一批品牌体育赛事,打造云南“户外运动天堂”品牌。 |
5.商品购物业
做强做大珠宝产业。依托现有珠宝玉石加工产业基础、南红玛瑙和黄龙玉产地优势,挖掘珠宝玉石文化内涵,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支持好树明玉雕、万福珠宝等珠宝企业的创意升级;强化宣传策划,将保山建设成云南重要的珠宝玉石集散加工中心,打响腾越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和雕刻大师参加“天工奖”“神工奖”等国家级赛事和各省主办的珠宝玉石展,扩大保山珠宝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办好中国腾冲翡翠博览会、龙陵黄龙玉公盘交易等会展。加大珠宝市场的规范整治工作力度,发挥好职能部门和珠宝协会的作用,重点开展腾冲翡翠交易市场、龙陵黄龙玉交易市场、隆阳区南红玛瑙市场整治,培育一批信誉好、知名度高的珠宝交易市场。加大珠宝配套服务行业的研究和培植。大力发展高端珠宝个性化服务、珠宝镶嵌、仓储服务、鉴定服务、珠宝配饰等行业发展。
壮大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稳步开发永子、地质、抗战、侨乡、珠宝5大文化资源,加快产业化进程,形成以腾越翡翠、龙陵黄龙玉、隆阳南红玛瑙为主要内容的珠宝玉石文化产业群,以抗战文化为核心的腾冲、龙陵抗战文化产业群,以刺绣、火山石工艺、特色木制品等生产加工为主题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将“金、木、土、石、布”作为民族民间工艺品发展重点,坚持传承、保护、利用并重,促进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创新保山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品牌,重点发展土陶、永子、藤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效益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新增3户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建设5个“工艺产品一条街”;打造特色鲜明的保山民族民间工艺品聚集区。探索建设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社,实施非遗项目包装推介、投资建设、市场对接、产品研发,打造非遗产业性转化平台。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群体扶持指导力度,引导刺绣、土陶、竹编等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高原特色农业、金融业的融合,以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等为平台,提升农村文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专栏6 商品购物业建设重点 |
1.做强珠宝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珠宝玉石加工产业基础、南红玛瑙和黄龙玉产地优势,挖掘珠宝玉石文化内涵,加快腾冲申报“中国琥珀之城”及“中国琥珀之都”称号的工作进度,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支持好树明玉雕、万福珠宝等珠宝企业的创意升级,建设好腾冲国际琥珀交易中心项目,将保山建设成云南重要的珠宝玉石集散加工中心,打响腾越翡翠、琥珀、黄龙玉、南红玛瑙品牌。 2.打造以刺绣、火山石工艺、特色木制品等生产加工为主题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重点发展土陶、永子、藤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 |
6.餐饮住宿业
以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以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餐饮品牌为重点,深入挖掘民族风味和地方小吃,积极开发绿色健康的食品饮品,构建由原材料生产、策划传播、实体销售、配送经营、网点分销等多业态组成的餐饮业链条,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餐饮体系,推动餐饮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推进餐饮服务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在重点城镇和旅游文化区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形成品牌化、多样化的餐饮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餐饮消费需求。以度假型、商务型和经济型酒店为重点,以民居客栈、家庭旅馆、休闲农庄等为补充,大力推行品牌化管理、连锁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和标准化发展,加大星级住宿设施评定力度,推进绿色饭店的申报、创建和评审,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层次旅游住宿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住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专栏7 餐饮住宿业建设重点 |
1.打造一批“保山舌尖上的美食”品牌。深入发掘保山地方特色餐饮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永昌府宴、腾冲火山热海宴、永昌火瓢、火烧肉等一批高端风味名菜,打造“隆阳美食”“腾冲美食”“施甸美食”“昌宁美食”“龙陵小吃”“马帮菜”等一批独特的美味佳肴。鼓励支持餐饮老字号、特色餐饮企业面向市场消费需求,在传承民族烹饪技艺和方法基础上,大胆创意创新餐饮产品,培育特色餐饮品牌,着力打造一批餐饮名店和餐饮名企。 2.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以全球化的视野,面向国内外旅游住宿消费市场,加大国际品牌酒店、连锁酒店和管理公司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丰富多样并与国际接轨的住宿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的住宿消费需求。 3.打造一批特色乡村住宿品牌。紧密结合旅游文化扶贫脱贫,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引导乡村居民大力发展乡村度假酒店、特色客栈、养生休闲山庄、私人定制农庄、农家乐联盟和家庭旅馆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乡村休闲度假设施,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住宿品牌,带动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致富。 |
围绕6大主导产业,针对现代旅游文化个性化、品质化、时尚化、高端化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培育生态游览、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医疗健康、露营自驾、户外运动、低空旅游、边境跨境旅游等旅游文化产品,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亮出保山独特的“生态、健康、时尚”旅游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提高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全面提升保山旅游文化知名度、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做大市场主体,培育产业发展载体
1.做大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一批旅游文化龙头企业。利用好各级旅游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国有或民营知名品牌大企业集团,参与全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具有较强跨界整合能力、综合带动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企业“航空母舰”和品牌企业。积极支持市内旅游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和重组,做大做强一批综合型龙头旅游文化企业,做精做优一批专业骨干旅游文化企业,做特做活一批中小型特色旅游文化企业,增强全市旅游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8 做大市场主体的重点 |
重点培育火山热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恒益东山休闲度假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保山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腾冲树明玉雕有限责任公司、腾冲万福珠宝、腾冲市腾越园角工艺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保山黄龙玉开发有限公司、松山大遗址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力争打造出5个产值上千万元的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梦幻腾冲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旅游文化演艺企业和团体。 |
2.建设产业集群
以具有优势资源的区域或城镇为依托,以旅游文化产品为龙头,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企业及有关产业集聚融合,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旅游独特化、文化多元化、消费低碳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现代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旺盛的多样化、时尚化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重点实施保山中心城区“珠宝之都”项目建设,以珠宝文化和珠宝艺术为特色,以南红玛瑙为核心内容,整合翡翠、黄龙玉等优势珠宝资源,建设特色酒店、文化街、商业街、品质住宅区、专业卖场、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集珠宝展示、交易、设计、培训、鉴定及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珠宝文化园区。不断完善龙陵黄龙玉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布局,将龙陵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龙玉原料公盘交易、加工销售、成品销售地。建设腾冲市文化产业创意园,推进腾冲影视基地、腾越文化博览园、腾冲非遗产业园、腾冲文博交易市场、高黎贡手工造纸艺术创意园等园内项目建设,使该园区成为综合性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腾冲琥珀文化园区,力争使该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滇缅琥珀交易市场。发挥好园区的集聚功能,引进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落户各园区,使园区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航母。
专栏9 产业集群建设重点 |
1.建设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区。按照围绕区域中心城市打造“1小时”旅游文化经济圈的原则,重点建设隆阳、腾冲、施甸、龙陵、昌宁、潞江坝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区等。 2.建设一批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包括保山珠宝文化园区、隆阳永子文化产业园区、龙陵黄龙玉文化产业园区、腾冲文化产业创意园、腾冲琥珀文化园区等。 |
3.发展特色城镇
充分发挥与合理利用保山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古镇和传统村落等资源优势,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掘修复文化遗址遗迹,改善生态文化环境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旅游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旅游文化古村落等,鼓励支持各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建设提升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传习中心,完善各类历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乡土文化展示室的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为打造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内容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10 特色城镇建设发展重点 |
1.建设发展一批旅游文化名城。以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基础上,重点建设发展腾冲、隆阳旅游文化名城。 2.建设发展一批旅游文化名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古镇为依托,重点建设和顺古镇、保山永子围棋小镇(板桥镇)、高黎贡山摄影小镇(潞江镇)、善洲小镇(姚关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摆榔乡)、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北海乡)、腾冲银杏小镇(固东镇)、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腾越镇)、昌宁红茶小镇(田园镇)、汉营走马汉服小镇(永盛街道)、龙陵松山小镇(腊勐镇)、隆阳丝路盛景商旅小镇(辛街乡)、蒲缥花果小镇(蒲缥镇)、腾冲康养小镇(腾越镇)、龙陵石斛小镇(龙山镇)、阿背寨小镇(漭水镇)等一批特色小镇。 3.建设发展一批旅游文化古村落。加强全市102个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优选开发一批文化底蕴深厚、村落保护完好、交通道路便捷的传统村落,着力打造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文化古村落,丰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系列。 |
(三)做实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与国内外接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交通网、旅游服务网和旅游互联网。到2020年,力争实现市内县县通高速路总里程达400公里、乡乡通二级路达80%以上,争取推动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实现从机场、车站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创新完善快行慢游的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游服务体系,建成全市多点互通旅游交通网。整合保山、腾冲两个机场资源,提升两个机场通航能力,推进“两场一站”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核算,完善两个机场“空巴通”空地联运机制;“十三五”期间争取新开通国内航线30条以上,开通国际航线2条以上。
专栏11 交通基础建设重点 |
1.推进保山、腾冲两个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两个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保山、腾冲两个机场通航能力,建设2—3个通用机场和直升机场,开通市内旅游环飞航线。 2.加快推进全市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干的旅游公路运输网络,推进一批旅游专线公路、旅游景区连接环路、断头路建设。 3.积极推进澜沧江航运设施、沿江码头建设。 4.积极推进旅游城市慢行绿道、慢行核心区及大众休闲广场建设等。 |
2.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保山机场、保山客运中心、潞江坝服务区、保腾高速腾冲主入口、腾冲机场等10个游客服务中心。启动大保、保腾、保龙高速公路、滇缅公路、老保腾路、六曼路等9条交通主干线和自驾旅游线路的旅游标识牌建设,大幅度提升全市旅游标识信息公共服务功能,加大自驾车、房车营地、露营地建设。深入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十三五”期间,在全市主要旅游城市和城镇游客聚集公共区域、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小镇、主要旅游景区(点)、旅游交通沿线,新建和改建285座旅游厕所。积极推进旅游城市慢行绿道、自行车绿道建设,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加快建设隆阳区青华海休闲绿道、东河滨水景观带、腾冲界头花海慢城和昌宁天堂山生态慢游系统,规划建设大西山游步道、怒江风情绿色慢道走廊、施甸野鸭湖慢游圈。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免费风景骑(步、登)游休闲慢生活廊道200公里,新增城市休闲公园、绿地200公顷。
专栏1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 |
1.在旅游重点县(市、区)、旅游区、旅游小镇建设5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2.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旅游交通环线新建和改造提升10个游客休息站点。 3.在重点旅游区、国家公园、旅游度假区、旅游城镇等建设10个房车自驾车营地和20个旅游停车场。 4.新建和改造提升285座旅游厕所。 5.建设一批无障碍旅游设施,完善提升主要交通干道、交通节点、旅游城镇、特色旅游村、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公共标识系统。 |
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全市旅游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管理效能提升和服务质量提高,进一步增强创新活力,全面提升全市旅游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
建设全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标准体系、信息资源库、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备份系统、中心机房及配套设备建议,全面汇聚旅游行业信息和服务信息,实现旅游有关领域、体系和各业态单位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和处理,形成相互之间信息的互通互联、共享和查询,以及与国家、全省旅游等旅游大数据交换,为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以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数字化旅游城市、智能化景区和旅游饭店为重点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在机场、车站、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游客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场所提供PC、平板、触控屏幕等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使旅游者更方便的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加大旅游公共信息的采集和运用,健全旅游公共产品和设施。
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以全市旅游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依据大数据整理分析,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建立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基于信息化的精准营销,提高公众对保山旅游的认知度,提高保山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效果,引导和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进一步创新现代科技运用机制和强化鼓励政策,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旅游+互联网”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紧密结合,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在线创新创业。积极支持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旅游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旅游+互联网”创客园区和示范企业。
4.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推进重点旅游区低碳示范建设
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构建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体系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地方戏、剧种等文化资源的保护,积极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旅游文化经营和服务。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按照“设施景观化、垃圾无害化、污水零排放”的原则进行旅游文化项目建设,扩大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对生态脆弱的重要旅游文化区、景区景点实行游客容量控制和环境监测制度等。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宣贯力度,实施城镇、乡村、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引导当地群众建设美丽家园,引导农村居民养成整洁卫生、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推进旅游文化城市慢行绿道、慢行核心区及大众休闲广场建设,营造更加舒适优美的城乡旅游文化环境,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更加良好的资源环境支撑条件。
推进重点旅游区的低碳示范建设。围绕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龙江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区、高黎贡山—潞江坝生态旅游区、天堂山—澜沧江自然山水旅游区4大重点旅游景区,开展特色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利用景区内各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景点之间的联系,合理规划和布局区域内的行车线路,提高景区内行车效率,降低能耗,同时开展景区观光旅游车的替换工作,逐步将景区内的汽油车替换为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优先在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龙江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区两个交通基础较好的景区实行;开展景区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各景区的能耗统计,依托上述重点景区自然生态基础优势特点,推进景区硬件设施低能耗、低污染发展,同时通过布局光伏能源设施,实现景区能源使用的清洁化改造,打造真正的低碳旅游示范区,优先在高黎贡山—潞江坝生态旅游区、天堂山—澜沧江自然山水旅游区实施。
发展乡村低碳生态旅游。依托保山市优势的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与一、二产相结合的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将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通过“一条龙”式的乡村旅游服务,“简单住”“简单行”“简单吃”的低碳旅游方式,实现居民高碳旅游方式向低碳旅游方式的转变,逐步提高低碳乡村低碳生态旅游在保山市整个旅游业中的占比,同时支持鼓励建设星级农家乐,带动庄园经济,发展集传统观光、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保山市乡村低碳旅游名片。
开发低碳旅游项目。依托保山市“一市百泉”“珠宝之都”“休闲之都”三张生态名片,大力推进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一市百泉”工程,通过设计回归自然的以养生为主的简约温泉旅游方式,实现在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的基础上进行低碳旅游发展;开展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为主的3个特色珠宝集散地和20个特色旅游休闲小镇建设,依托珠宝及休闲小镇资源,设计和规划一批精品低碳旅游路线,实现在发展精品旅游项目的同时,降低整个旅游线路的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科学引导旅游方式,实现低碳发展。
专栏13 资源环境保护重点和整治工程 |
1.实施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加强对珍贵文物的日常巡查制度建设,推进珍贵文物修复规范化和常态化,及时抢救修复濒危珍贵文物,优先保护材质脆弱珍贵文物,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提升文物修复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素质等。 2.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及传承基地、传习馆(所) 建设。 3.实施城镇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旅游文化城镇建筑立面景观,清理和规范各类路牌、店牌、广告牌设置,完善城镇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建设提升城市休闲公园,新增绿地面积,营造生态文化景观;加大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在游客集中的区域增设环卫设施,加强垃圾和污水处理,确保卫生环境干净整洁。 4.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整治村庄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线,尽量入地和整洁;清理村庄道路沿线、公共场所、小景区等可视范围内暴露的垃圾杂物、污染水体、围园篱笆、柴草粪肥等;拆除有碍景观的破旧建筑和违章建筑,加强乡村厕所、标识标牌、休憩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5.实施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工程。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旅游专线和景区连接道路的生态建设和环境绿化美化工作,提高交通沿线休息站点、旅游厕所接待能力和清洁水平,规范设置交通标识和公路广告牌,及时对损坏的路面、道路边坡、安全设施等进行整修更换,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
(四)做深消费市场,加强开放营销推广
1.强化精准营销
加快建立“政府、企业、媒体、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营销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基础,以现代立体化宣传媒介为手段,加大整合营销力度,创新旅游宣传的方法模式,扩大旅游营销的市场半径,逐步实现旅游宣传推广的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和销售渠道的多元化。进一步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新兴客源市场,培育潜在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规范发展出境旅游。支持、指导旅游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一批适应不同旅游消费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促进旅游服务特色化和精细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核心竞争力,不断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扩大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加强与直航城市和重点客源地之间的信息对接,增强双向互动式交流,提高游客满意度。
2.强化航空旅游
大力发展航空旅游,结合重点开发的旅游客源市场,多渠道引进更多的航空公司,开通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直航和经停昆明抵达保山、腾冲,以及与省内旅游热点州(市)环飞的航班航线,在市场培育初期采取定额补贴、差额补贴、新辟航班航线减免机场起降费用等多种方式,对实体航班进行扶持,“十三五”期间争取保山、腾冲两机场新开国内航线30条以上,开通国际航线2条以上,逐步优化保山航线网络。
积极探索“航空公司+旅行社+政府”的航线运营和市场开发模式,与有实力的旅行社开展合作,降低航空旅游成本,加强航空旅游精准营销,包装推出多条以“秘境滇西”和“腾冲+”省内环飞为重点的航空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开展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到重点直航城市开设旅游形象店、专卖店,努力提高航空游客赴保比重,确保开辟一条巩固一条。完善保山、腾冲两场一体化管理和空地联运产品“空巴通”,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3.强化区域合作
进一步促进和扩大区域旅游合作,与周边地区及海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资源共享、市场互融、信息互通、要素流动、务实高效、互利互惠”的合作体系和机制,推进无障碍旅游。加快与德宏、怒江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以旅游重大重点项目为核心,共同构建多元化、集群化发展的区域整体开发模式,培育旅游新产品和新线路,开展联合宣传营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七彩云南,秘境滇西”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往滇西聚集。结合滇沪合作、滇粤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市场开发、项目建设、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滇黔桂、滇黔渝和滇川藏旅游合作,深化旅游合作领域,提高旅游合作成效。
借助国家发展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边境旅游实验区和云南打造滇缅国际旅游走廊等契机,加强与缅甸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中缅边境旅游,推动腾冲猴桥沿边跨境旅游合作试点建设,推进边境自驾游、过夜游、纵深游、环线游等线路建设和产品创新,强化边境旅游支撑能力建设。同时,以缅甸为连接点,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为孟中印缅旅游圈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4.拓展消费空间
以高端旅游文化产品和精品名牌为依托,积极开展旅游文化消费试点,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旅游文化消费模式,总结试点成功经验,优化旅游文化消费环境,不断拓展旅游文化消费领域和空间,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专项旅游文化消费群体,提高休闲度假、特色旅游文化消费市场的比重。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休闲度假消费市场比重达到30%—40%,特色旅游文化消费市场比重达到20%—30%,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300元以上,把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的增长点,进一步增强旅游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做优服务质量,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1.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
积极推进旅游文化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涵盖旅游文化服务各要素、各方面的标准体系,加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贯标力度,推进服务标准化,强化服务精细化,突出服务定制化,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满足人们日益旺盛的个性化、品质化、时尚化、高端化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加快沿边交通基础设施、口岸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简化出入境手续,打造无障碍跨境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提升跨境旅游通达通行条件,增强全市旅游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
2.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规范旅游文化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旅游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全市旅游文化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制定联动执法、限时办结、督办问责等工作制度,形成统一指挥、综合调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旅游文化市场监管工作格局。探索建设全市旅游文化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推广使用旅游团队电子名单表、电子合同和电子行程单,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旅游团队的动态监管。建立健全游客满意度评价制度,完善游客评价机制,加强对旅游文化服务质量的监测和管控。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机制,推行大众评价和社会监督,形成优胜劣汰的引导机制,为建立安全、规范、有序、健康的旅游文化市场秩序提供保障。
3.加大市场综合整治力度
针对全市旅游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深化旅游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市场监管和市场整治联动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市场环境。坚持统筹市场供需两端整治,大力整顿旅游文化供给市场秩序,畅通游客投诉渠道,完善重大案件审查制度、投诉高效处置机制、旅游文化商品信誉担保理赔机制和售后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无障碍旅游;加强对旅游文化需求市场引导,通过发布主要旅游文化产品、线路成本价格,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和文明旅游,为旅游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强化旅游文化安全监管,强化旅游警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试点工作等。
4.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文化领域信用建设,完善旅游文化行业诚信体系。加强旅游文化诚信宣传教育,公布旅游文化诚信典型事例,评选表彰旅游文化诚信企业和从业人员,促进旅游文化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旅游文化诚信公示制度,通过统一的监管平台,公布诚信企业、从业人员名单和资质等级等,定期公布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健全旅游文化诚信经营服务制度、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制度和失信惩戒淘汰制度等,构建旅游文化诚信记录、评价、激励、惩罚、信息发布的旅游文化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和诚信服务引导机制。建立旅游文化服务质量等级的晋级、降级、退出的优胜劣汰机制,对服务质量优、诚信服务好的企业和从业人员给予晋级和表彰;对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经营、重大服务质量问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和侵害游客权益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建立和实行一票否决制,降级和退出旅游文化市场等。
5.加强人才培养培训
完善高、中、初级相结合的国民旅游文化教育体系,继续办好旅游文化高等学历和中高级职业教育,加强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全市旅游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设旅游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和内容,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人才数据库,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积极构建新型旅游文化智库,促进旅游文化理论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策划规划和文化创意创作水平。
五、政策支持
(一)财政支持政策
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撬动作用,对符合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按照《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使用产业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保政发〔2016〕33号)要求给予支持,重点扶持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和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
(二)金融支持政策
创新产业发展投入模式,通过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并撬动金融资本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继续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足用好用活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财税政策支持,依法减免旅游文化项目公共服务产品税费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并有效整合,积极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前景好、特色浓、影响大、带动强的旅游文化龙头企业。运用PPP投融资模式、融资租赁、信托等融资工具创新合作方式,支持、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以奖代补”,从市级旅游、文化发展资金中对批准创建的项目对口给予补助,对新获评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的,奖励创建主体50万元;对新获评4A级景区的,奖励创建主体20万元;对新建实体型文化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3万元;对新纳入联网直报的文化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并在项目扶持上优先考虑;对挂牌上市(含新三板)的旅游文化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三)优化配套政策
由各县(市、区)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项目用地,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企业入驻园区用地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的瓶颈问题。给予新建文化园区政策投入扶持,对新实施的文化园区建设,市级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在各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在年度土地供应中明确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用地规模。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实行旅游用地分类管理,鼓励多种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厕所、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等项目的用地支持。
(四)加大招商引资
坚持“政府引导支持,企业投资经营、民众放心消费、参与各方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3个万亩工程” “3个国家公园”等重大项目的包装实施为目标,做到规划认证一批、开发包装一批、宣传推介一批、洽谈签约一批、落地实施一批,争取一批项目进入省级招商引资项目库。重点支持好腾冲影视基地、腾越文化博览园、腾冲非遗产业园、龙陵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昌宁天堂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五)创新工作机制
深化旅游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旅游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要建立旅游文化重大重点项目库,编制好项目建设规划,并注重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划紧密衔接,实行重大重点项目动态调整制度,具备条件的及时纳入市级推进名录,推进缓慢的项目进行调整。发挥“保山市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完善专家委员会咨询指导制度,协助研究解读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市场分析,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级相关挂钩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旅游发展委、市文产办,负责研究和协调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区)、各园区制定年度实施方案、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及开展具体工作。
(二)统筹协调推进
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实行“党政齐抓、部门统筹、上下联动、属地负责”的领导体制,有关部门建立“横向统筹协调、纵向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领导有力、统筹有方、组织有序、推进有效。各级政府要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列入重大事项予以重点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深入推进、协调落实。完善旅游文化门类扶持政策机制,鼓励支持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与有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健全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企业联网直报、产业税收等统计工作制度和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提供精准决策参考。
(三)优化发展环境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好国家、省级和地方各类标准、规范,加快旅游文化产业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落实国家、省级关于扶持旅游文化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重点落实好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加快旅游文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电商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四)强化督查考核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奖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对推进旅游文产业发展措施不力、工作不实、推诿扯皮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由有关部门进行查处问责。
保山市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意见》(云政办发〔2016〕15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和旅游品牌化发展为引领,以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和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推进产业脱贫为切入点,实施精准旅游扶贫工程,推进分类旅游扶贫开发,完善旅游扶贫支撑体系,健全旅游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完成1个旅游扶贫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50个示范村建设,培育100户乡村旅游示范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8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9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1%以上;乡村旅游总就业人数达到10万以上;累计带动3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强化各级政府对旅游扶贫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主体、社会组织等采取多种方式帮扶贫困地区,形成多层次、多方面协同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建设新格局。
——调动群众,激发活力。以旅游扶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展旅游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深度融合,强化现代科技、互联网应用和人才支撑,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旅游扶贫综合带动效应。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结合各地乡村实际,以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片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提高旅游扶贫成效,带动贫困户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坚持旅游开发与农村生态环
境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
游循环经济,倡导低碳旅游和文明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可持
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以旅游扶贫开发为抓手,实施全域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小镇、旅游农庄、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寨及乡村旅游点,积极开发田园风光、农业休闲、温泉康养、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等多类型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民宿——和顺民宿”“中国最美乡村——银杏村”“国际观鸟胜地——百花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坡脚村”四个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发展一批要素集合、产业集聚、旅游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农庄和都市农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和提升旅游附加值。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围绕自助自驾游、研学旅游、康体健身、养生养老、露营休闲等旅游市场新需求,采取景区带动、项目带动、扶持示范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发展。(市旅游发展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民宗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把旅游发展与带动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民族特色型、历史文化型、产业融合型、生态环境型、易地搬迁型、交通拉动型、科技助推型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重点建设1-2个旅游功能完备、文化特色明显、通达条件便捷、公共服务完善、卫生环境整洁、市场吸引力强、扶贫带动效果好的旅游扶贫示范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景观好、文化特色浓、街区有特色、产业有支撑、旅游全域化、服务品质化、扶贫带动强的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加快建设一批自然景观优、乡村环境美、文化特色浓、市场前景好、扶贫带动强、乡风文明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扶贫村和美丽乡村,有效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市旅游发展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民宗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加大精准旅游扶贫力度。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大局,聚焦全市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区)以及世居少数民族和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资源品质、区域交通情况、邻近地区贫困人口规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引导、指导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加强服务技能培训,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就业。积极探索贫困农户以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发展旅游商品加工、出售农副土特产品、资产入股分红、旅游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脱贫,提高精准旅游扶贫成效。大力推进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促进旅游规划单位一对一帮助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指导和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结合各级各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行动,因地制宜地支持和促进贫困村旅游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发展委、金融办、扶贫办配合)
(四)加强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以加快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小镇创建为载体和抓手,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和旅游扶贫村的交通通达条件,硬化路面、提升等级,优化路网和公共交通。加快推进旅游扶贫村农网改造升级,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结合各地农田水利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水景观和水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扶贫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构建旅游扶贫村特色水生态水景观体系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旅游扶贫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支持重点乡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重点旅游扶贫县城市慢行绿道、自行车道及大众休闲广场建设,旅游扶贫乡镇和旅游扶贫村的公众休闲区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改善乡容村貌。(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农业局、水务局、卫生计生委、旅游发展委、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五)积极打造智慧旅游乡村。依托云南“宽带乡村”工程,开展“互联网+扶贫+旅游”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干部和群众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应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旅游促销、电子商务的能力和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预订系统、自驾旅游攻略、智能导游等,实现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和支付功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管理和乡村公共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全省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市工业信息化委、商务局牵头;市旅游发展委、扶贫办,中国电信保山分公司、中国联通保山分公司、中国移动保山分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六)加强乡村旅游营销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自媒体力量,结合传统旅游营销方式,培育乡村旅游新卖点,加大乡村旅游营销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营销推广体系,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实现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的专业化、市场化和高效化。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营销纳入整体旅游营销计划,抓好产品宣传促销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实施乡村旅游市场宣传推广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举办系列旅游节庆、赛事等活动,通过微信、微博、微电影和媒体专栏专题等多种方式,打造品牌形象,提高在线营销能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牵头;市旅游发展委、扶贫办、新闻办、广播电视台,保山日报社配合)
(七)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水平。以美丽乡村和旅游特色村建设为依托,引导和支持旅游扶贫村发展一批特色农庄、精品客栈、休闲庭院、农家乐等,推动包括生态观光、果园游览、休闲农业、温泉养生、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拓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领域、空间和层级,提升全市乡村旅游质量和水平。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构建商贸物流体系,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提升网络通信水平,开发销售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旅游扶贫村经营户诚信经营,旅游服务人员诚信服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营造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乡村旅游环境和氛围。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培育建设一批高端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向省内外推介,把高端精品乡村旅游打造成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新亮点。(市旅游发展委牵头;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政策支持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长效机制,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资金,投入旅游扶贫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市直有关部门除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外,每年应统筹整合安排相应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旅游小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安排项目、资金要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倾斜,并整合本地专项扶贫资金、有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等,统筹集中使用,有关项目资金要向旅游扶贫村和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市财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民宗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水务局、卫生计生委、旅游发展委、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加大金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旅游扶贫农户、乡村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并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给予费率优惠。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条件,加大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和中小旅游企业贷款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信贷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和旅游门票权质押等担保形式,方便农户和企业获得贷款,扩大融资规模,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市金融办牵头;银监会保山监管分局、中国人民银行保山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保山分行等有关金融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加大土地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旅游用地政策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修编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的土地政策支持,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供给。创新乡村旅游用地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使用未利用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要向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倾斜。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必须遵循集约节约用地原则,坚决杜绝圈地、囤地和闲置浪费土地。(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旅游发展委、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各县(市、区),各园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等政策,对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等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支持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和开发建设。对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旅游企业,按照规定给予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更好地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性作用,调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开发和乡村旅游建设。(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筹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制定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方案或计划,督促检查有关方针政策和方案计划的落实。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开发布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及具体措施,建立有效的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明确任务分工。交通运输及发展改革部门要紧密配合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协调支持乡村旅游扶贫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发展部门负责协调指导旅游扶贫村的规划引导、开发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和市场监管等工作。扶贫部门负责统筹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旅游扶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民宗、文产部门负责民族文化特色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文化旅游节庆和赛事活动举办等。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指导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旅游扶贫村的开发建设工作,统筹协调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特色景观村镇、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建设。环境保护部门要强化环保执法,指导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旅游扶贫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协调乡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扶持旅游农业庄园建设,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及观光体验、教育展示等设施建设。林业部门负责指导乡村周边景区生态保护与开发,指导乡村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其他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市旅游发展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民宗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文产办、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加强规划引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的引领作用,从本级财政或脱贫专项资金中安排相应的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经费,加快推进旅游扶贫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要坚持依法规划、科学规划和民主规划,以创新的思路、举措和模式全面谋划旅游扶贫工作,加强旅游扶贫规划与“十三五”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坚持“一张蓝图搞建设”,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旅游扶贫规划的编制水平,优化规划审批流程,加大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市旅游发展委、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旅游发展委、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和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活动等的规范化管理。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统计体系,提高科学统计水平。鼓励各地成立乡村旅游经营者协会或联盟,强化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市旅游发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全省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组织实施有关评定工作,建立健全乡村旅游诚信经营服务制度、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各级公安、物价、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完善乡村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金融、保险部门要开展乡村旅游保险服务,增加保险品种,扩大投保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旅游发展委、工商局、质监局、安全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局、金融办、扶贫办配合)
(五)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乡村干部和项目业主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宣传促销等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旅游扶贫示范户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鼓励各级旅游规划单位提供公益性旅游开发咨询服务和结对帮扶,鼓励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市旅游发展委牵头;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
(六)完善监督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要把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要跟踪分析旅游扶贫示范乡镇、旅游扶贫村的建设情况和旅游扶贫示范户的发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成绩,及时整改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任务分工,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坚决打赢全市旅游脱贫攻坚战。(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扶贫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