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401-7/20240402-00001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计划 | 发布日期 | 2024-04-02 |
文号 | 浏览量 |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2.54亿元、同比增4.2%,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4.1%;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7元、同比增9.1%。
(一)粮食安全底线持续守牢。粮食生产有序推进,2023年实际粮食播种面积66.65万亩,产量22.79万吨,其中小春粮食实际播种面积24.99万亩,产量4.72万吨;大春播种面积41.66万亩,产量18.08万吨;2023年小春季种植油菜4.52万亩,产量0.62万吨。
(二)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始终把促农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健全保障机制、突出产业就业,以最实举措、最严作风全力保障群众增收。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高于全县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4个百分点。
(三)产业迈出绿色高质步伐。昌宁红茶、滇西绿色农产品2个产业协会组建运行,“产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初具雏形,企业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凸显,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农药使用量减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4.39%,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中禁用药物监测合格率100%,“菜篮子”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4个,绿色高质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实现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农业总值90亿元。稳定茶园面积31.5万亩,实现干茶产量2.98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5.8亿元。种植蔬菜17.9万亩,产量25.9万吨,产值8.7亿元。完成肉类总产9.83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30.11亿元。完成香料烟种植3.01万亩,产量8.377万担,实现产值1.13亿元。完成烤烟种植面积8.8万亩,产量213248担,实现农业产值3.85亿元。完成水果种植总面积8.7万亩,产量14.7万吨,产值3.2亿元。完成中药材种植总面积5.2万亩,产量2666吨,产值0.77亿元。新植甘蔗0.88万亩,保有面积5.85万亩,农业产量32.98万吨,入榨甘蔗31.92万吨,产值1.48亿元。完成水产产量5010吨左右,产值8160万元。新植桑园620亩,稳定桑园面积3.2万亩,实现农业产值0.4亿元。完成咖啡种植面积1200亩,产量60吨,产值110万元。
(四)产业品牌影响逐步显现。坚持内提品质与外树品牌相促进、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融合、传统提质与特色培植相结合,“千年茶乡”“昌宁红茶”“云上昌宁”等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湾甸乡以豆类为主的农产品产供销一体产业链加速形成,“昌宁四季豆”小有名气。“昌宁红茶”品牌在国家地理标志志红茶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以85.6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云南第一,昌宁获评2023年度茶叶投资价值新锐县域。
(五)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6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33%。全县农机化率达54.8%。建成标准化实施种植大棚260亩,中小棚2.4万亩,推广微喷灌15万亩、水肥一体化12万亩、反光地膜覆盖10万亩、配方施肥15万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15万亩,建成智慧茶园示范基地6个,果蔬冷链物流设施保有量达13万立方米。中康融昌宁县智慧生物种业产业园暨生态富硒生姜生物组培(国家级)云南高原质库项目落地昌宁,种业瓶颈有望根本突破。
(六)农业市场主体实现倍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茶叶、果蔬、畜牧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招商,“一把手”外出招商8次,完成招商引资储备项目5个,鲟鱼大健康项目、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签约落地,服务企业15次,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39亿元。年内净增农业企业707户,达1431户,新增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户,达240户。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10个,创建各级示范社98个。农业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6:1。
(七)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项目12个,投入衔接资金3200万元。建成申报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市级绿美村庄115个。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新建改建4456座,自然村卫生公厕建设20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为66.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45.97%、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50%,有效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
(八)项目投资工作成效显著。积极谋划包装和储备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农业农村领域类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60亿元。累计争取到各类上级资金26701.13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累计完成农业农村部门固定资产投资4.786亿元。
(九)农业综合执法全面加强。以标准化、精细化、程序化、信息化、定点化“五化互动”的案件办理模式推进案件办理,高质量办理案件85件,其中,1件案件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例,1件案件入选市级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2件案件被评为市级优秀案件。昌宁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五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
(十)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建立完善农业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持续深化“农机、渔业、农村能源、农药、畜牧、农村消防”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实抓细安全生产源头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培训等措施,开展排查检查32次,全年农业行业未接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态势。
二、2023年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全县农业大而不强、农村广而不美、农民多而不富仍是昌宁最大县情和突出短板,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指标未达预期。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4.1%,增速位居五县市区第2位,与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农业增加值增7.6%的目标相差3.5个百分点。
(二)项目建设推进滞后。因资金调度困难,高标准农田、畜禽粪污治理整县推进、生猪调出大县、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未如期完工。特别是2020—2023年上级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还有60个标段未完任务,存在粮食安全考核被扣分、被省级约谈和项目争取难等风险。受规划、土地、环保等要素保障制约,牛羊禽综合屠宰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珠街生猪代宰点等项目建设未按时序推进。
(三)群众稳定增收困难。肉牛、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滑,果蔬、茶叶、核桃等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群众外出就业创业渠道不多,全县虽然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7元、同比增9.1%,但增速仅位于全市五县市区第3位,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17113元相差486元,与隆阳18903元相差2276元,与腾冲17398元相差771元,农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和基础较为薄弱。
(四)产业发展质量不优。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6.4亿元、同比增4.1%,占GDP的比重达33.15%,但全县仅有农业市场主体1431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为65户(国家级1户、省级17户、市级47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10个,但规范运行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只有296个。缺乏用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来谋划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数字化、链条化发展不足,重生产、轻市场、轻加工、轻经营、轻平台、轻主体、轻品牌“一重六轻”和有规模缺组织、有基地缺标准、有主体缺龙头、有产品缺技术、有市场缺信息、有平台缺影响、有合作缺核心、有提升缺要素“八有八缺”的情况未能有效破解。
(五)乡村建设标准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有差距,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为66.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45.97%、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50%,分别低于全市11.45、9.14、14.62个百分点。对绿美乡村建设等工作重视不够,全县没有拿得出、树得起、叫得响、成品牌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三、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县农业农村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13631”工作安排,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线,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按照安全优质并重、增产增效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推进农产品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产融合链“四链”同构,推动由发展农业向经营农业、发展农村向经营农村转变,为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基础。
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重点抓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在粮食安全上下功夫,让粮食多起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做到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大力推广粮烟轮作、粮菜轮作,创建玉米大豆带状复播示范样板3000亩以上、烟后玉米示范样板2000亩以上、水稻种植示范样板20000亩以上、油菜示范样板5000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6.65万亩、产量22.79万吨以上。
(二)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让群众富起来。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重点抓好烟草、茶叶、果蔬、畜牧、渔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贡菜、红花、芭蕉芋、魔芋、万寿菊等新兴产业,确保农民人均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经营增收8350元以上。烟草产业方面,确保烟农种烟收入5.3亿元以上、财政收入1.15亿元以上。完成烤烟种植面积8.82万亩,产量21.5万担,新建电能烤房490座并投入使用。各乡镇任务具体为:大田坝镇4900亩13000担、柯街镇6200亩16000担、卡斯镇9300亩23500担、鸡飞镇7800亩20000担、翁堵镇4800亩12000担、温泉镇4700亩13500担、更戛乡12100亩31000担、耈街乡22800亩51000担、珠街乡15600亩35000担。完成香料烟收购任务10万担以上,提前规划落实好下一产季种植面积。各乡镇收购任务具体为:大田坝镇11000担、柯街镇6000担、卡斯镇20000担、鸡飞镇15000担、更戛乡6000担、勐统镇42000担。在湾甸乡种植双季雪茄烟50亩。茶叶产业方面,在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推介、融合发展上重点突破,促进昌宁红茶发展协会实体化运营,全面完成9万亩有机茶园认证,实现干茶总产3万吨,农业产值15亿元以上。蔬菜产业方面,发挥好滇西绿色农产品产业协会作用,聚焦设施蔬菜增量扩规、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7.8万亩,蔬菜总产量26.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8.83亿元以上。甘蔗产业方面,大力推广甘蔗良种良法,新植面积1.5万亩以上,保有面积6万亩以上,产量达30万吨以上。畜牧业方面,重点抓好生猪、肉牛、肉羊生产,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稳定生猪养殖,探索昌宁生态黑猪特色养殖。加大闲置牛场盘活力度,推进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完成肉类总产10.38万吨、增5.6%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32.6亿元、增8.3%以上。渔业生产方面,加大鲟鱼养殖招商项目服务,督促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确保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030吨以上。
(三)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让品质优起来。坚持走绿色高质发展路子,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3%以上,农作物保持统防统治覆盖率47%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8.8%以上(2023年91.5%)。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以蔬菜、茶叶为突破口,实行昌宁农产品放心行动,配备农残快速检测仪50台套,切实加强农产品抽检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引导群众购买、使用合格的农资投入品,最大限度控制农残超标的产品生产和流通上市。
(四)在主体培育上下功夫,让链条长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和本土企业培育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着力扶持一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净增农业企业311户以上,新增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户以上、市级及以上家庭农场3个以上,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10个以上,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五)在项目推进上下功夫,让基础强起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以上。抓住国家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的机遇,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落地昌宁,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投融资路径,逐步破解投入标准过低问题。统筹项目资金使用,督促施工企业及时复工复产,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按要求完成存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努力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加强建成后高标农田的管护,确保发挥效益。加强生态富硒生姜生物组培云南高原质库项目、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牛羊禽综合屠宰加工厂、鲟鱼大健康养殖、恒益冷链物流二期等项目建设服务保障,确保尽快建成投产。主动汇报协调,积极争取全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集配中心、翁堵富硒红茶产业强镇、秸秆综合利用、水稻提质增效、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等项目资金支持。盘活用好原立得硅的闲置土地资源,争取高标准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落地建设。
(六)在乡村建设上下功夫,让农村美起来。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两污”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为重点,科学规划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田园、柯街、勐统、温泉4个全域整治示范乡镇,打造漭水镇共裕寨子自然村、大田坝湾岗村小湾岗自然村、卡斯龙洞社区鱼山自然村、湾甸下甸村大树自然村、更戛西米白草林自然村、鸡飞珠山大田头自然村、翁堵立木箐脚自然村、耈街新厂新厂自然村、珠街金宝9个重点村,建成1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绿美村庄和5个“千万工程”全域示范村、84个提升村。全县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提高到74%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4.84%以上,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80%以上,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440座以上,具体任务为:田园200座、漭水300座、大田坝550座、柯街600座、卡斯600座、湾甸150座、更戛600座、勐统600座、温泉600座、鸡飞400座、翁堵150座、耈街490座、珠街200座。新建自然村公厕12座,具体任务为:田园1座、漭水1座、大田坝2座、柯街2座、卡斯3座、湾甸1座、耈街1座、珠街1座。
(七)在农技推广上下功夫,让科技撑起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补短板行动,加快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7.8%。持续开展主推农业技术和品种推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用好粮食、茶叶、蔬菜、畜牧等8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实施破埂并田2000亩以上,按照高端大棚示范与适用设施推广相结合原则,推广果蔬产业喷灌滴灌设施应用面积10万亩、四季豆钢立架爬藤网设施应用4.5万亩、烟草水肥一体化设施2万亩。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2351个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
(八)在监管执法上下功夫,让质量高起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办案能力。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开展豇豆农残超标治理,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检力度。监督兽药、饲料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制售假劣兽药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屠宰企业生产监管,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和运输、销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肉产品的违法行为。做好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强化重要时节、重点环节的农机执法检查工作,保障农民群众合法利益。
(九)在行业安全上下功夫,让发展稳起来。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的工作要求,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乡镇属地责任,全面抓实农机、农药、沼气、畜牧、渔业五个重点领域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不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肃整治拖拉机无牌无证驾驶、违规水上作业、冒险作业、特种设备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隐患问题,持续推进沼气设施和畜禽粪污贮存池通风口、标识、盖板、防护栏缺失等问题排查整治。
(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让形象树起来。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岗位分工、履职成效与职称评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让“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盼头,形成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浓厚氛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大力推行“三法三化”,聚焦工作中重点难点任务,营造“比学赶超、清正廉洁”的干事氛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行动,坚持内培外引、示范带动培养农业产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