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401-7-06_A/2016-0922002 | 发布机构 | 昌宁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计划 | 发布日期 | 2015-12-02 |
文号 | 浏览量 |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帮助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大目标,克服持续干旱极端气候、大宗农产品市场低迷等影响,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发展,圆满完成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村经济持续增长。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8.91亿元,同比增1.76亿元,增6.6%,增加值30.7亿元,同比增1.23亿元,增长6.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3元,同比增904元,增长12.2%;年内消除“空壳村”35个,实现全县124个村(社区)有经营性收入,年内新增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5个,总数达53个。
(二)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5年,完成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66.265万亩,粮食总产达20.7974万吨,同比增0.09万吨,增长0.4%。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年内完成高产创建示范样板6片6.06万亩,占计划数的101% ,其中在更戛乡举办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创建样板得到群众一致认可,亩均增粮达94公斤。
(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一是甘蔗产业稳定发展,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省第11位、全市第1位。2015年,完成甘蔗总面积13.5万亩,实现农业产量47万吨,农业总产值2.92亿元。二是茶叶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全县茶园面积居保山市第1位、云南省第6位,产量居全省第5位,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25.027万亩,投采24.8万亩,总产干毛茶2285.22万公斤,同比增348.9万公斤,增长18%,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22%;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1583.94万元,同比增25137.99万元,增长19.88%,其中农业生产总值70670.94万元,同比增8049.99万元,增长12.86%。三是蚕桑产业平稳发展,核心基地乡镇和重点村打造初具雏形,效益凸显,2015年,全县新植桑园6020亩,占计划数的100.3%,因灾削减面积4300亩,目前累计发展面积6.63万亩,实际养蚕面积2.13万亩,发放蚕种30003张,超计划3张,同比增5987张,增长24.9%,产茧1104.06吨,完成计划的105.1%,同比增222.4吨,增长25.2%,实现产值4353.56万元,占计划的109.1%,同比增818.15万元,增长23.1%,综合均价39.43元/公斤,全年蚕茧收购已结束。四是“两烟”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烤烟生产按双控政策要求平稳发展,香料烟产量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县种植香料烟合同面积4.17万亩,共收购烟叶12.46万担,占目标任务的103%,实现烟农收入1.31亿元,同比增157万元,增长1.2%。烤烟种植合同面积8.31万亩。累计收购烟叶24万担,占计划100%。实现产值3.42亿元,同比减1652万元,减4.6%;均价28.51元/公斤,同比增0.38元,增长1.3%;实现税收7527万元,同比减363万元,减4.6%。五是果蔬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2015年全县完成蔬菜10.2万亩,预计产量13万吨,同比增0.15万吨,增长1.15%。水果3.1万亩,同比增0.1万亩,增长3.2%,预计产量2.13万吨。六是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增殖放流和网箱养殖为渔业产量打牢基础,2015年,全县共完成水产养殖面积77934亩,其中:池坝塘养鱼2454亩,水库养殖75480亩(包含小湾库区养殖面积72330亩,网箱养鱼50亩,水库养鱼3150亩),完成年初计划数的100%。推广稻田养鱼40000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0690吨,实现渔业产值12708万元,生产水花1.6亿尾,培育夏花以上鱼种600吨,投放鱼种870吨。七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连续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5年,全县预计实现肉类总产11.1万吨,同比增长11.13 %;禽蛋产量2328吨,同比增14.84%;实现畜牧业产值20.3亿元,同比增8.6%。八是中药材产业迅速崛起,年内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27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2万亩,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主要有重楼、当归、茯苓等40多个种类,产量达4530吨,产值达4983万元。
(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初步实现了基地与企业、田园与工厂的有机对接。2015年末,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9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个。年内申请认定云南维多酒业、绿健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市级龙头企业。一批依托重点龙头企业打造的现代农业庄园迅速崛起,有力推动昌宁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年内申请认定勐鑫天堂庄园、卡斯镇精品蔬菜庄园等9个庄园为第一批市级现代农业庄园。申报金硭山林果家庭农场、沧江源茶果家庭农场等10个家庭农场为第一批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我县被列为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县,年内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并首次对我县的128名农民颁发了资格认证书。
(五)农机工作取得新突破。2015年,共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630万元,年内新增农业机械3908台,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9.15万千瓦,机收面积4.65万亩,农机具数量达5.12万台套件,农业机械总值22838万元,在具备机耕条件的农地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9%。推广水稻机插秧7320亩,年内建成可承担600亩机插秧的育秧工厂1个,在九甲、右文示范推广42户356亩“耕种管收”全程托管的水稻种植模式。全年培训农机驾驶员723人,农机安全工作受到农业部表彰。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及使用进一步规范。2015年,检测果蔬农残样品2219个,合格2207个,合格率99.5%。开展执法行动4次,联合执法行动2次,出动执法人员3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辆8台(次),整顿农资市场13个(次),查处违规经营农资案件15起。“三品一标”申报认证跨越发展,2015年末全县“三品”认证面积达46.99万亩,产品25个,产量10万吨。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普及率达到42.6%。今年6月,我县申报的“昌宁红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品牌。
(七)农业改革事项稳步推进。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县区级整乡推进试点工作自2015年1月16日启动以来,克服人员缺、资金少、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推进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卡斯镇技术服务单位进驻14人,抽调工作队员39人。柯街镇技术服务单位进驻14人,抽调工作队员26人。卡斯镇入户调查11个村182个组9112户,登记面积106815.49亩,登记率100%,数据录入9112户,录入率100%。柯街镇入户调查12个村139个组6572户,登记面积76123.18亩,登记率99.6%,数据录入6572户,录入率99.6%。卡斯镇开展地块调查5村85个组3321户,调查宗地42204宗,调查面积25008.76亩。柯街镇开展地块调查6个村67个组3128户,调查宗地24591宗,调查面积21514亩。前期因国家空中管制,航拍暂停,现已恢复。柯街、卡斯两镇共航拍187平方公里。二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茶叶、畜牧)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在茶叶方面,搭建了技术、质检服务两个平台,组建了茶叶科技顾问、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3支团队,建成昌宁红茶加工培训基地1个在全县40所中小学建设了青少年茶叶科技教育基地,联合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昌宁县德隆茶叶专业合作联合社,发展社员251户。在畜牧方面,建成枯柯河流域年出栏生猪30万头的养殖基地。搭建了防疫服务平台和畜牧科技服务“两个平台”,积极开展免疫注射、疫病净化、业务培训、技术推广“四种服务”。2015年累计开展生猪免疫服务770352头,群体免疫密度达91.6%,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完成生猪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及保健等综合技术培训10期508人次,开展基地示范户、规模养殖场(户)、合作社内社员到户(场)指导服务150天次。聘请和组织市、县级专家开展免疫技术培训2期300人次;制定和发放免疫技术操作工作手册200份。
(八)惠农政策落实有效。2015年共争取到位支农资金10114.84万元,其中,上级资金4584.74万元,县级资金832.9万元,良种补贴575.2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452万元,农机购机补贴630万元。通过“一折通”形式兑现补贴资金4657.18万元,实现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政策性增收145元。
(九)项目工作进展顺利。2011—2013年千亿斤增粮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总投资1600万的千亿斤增粮项目,总投资314万的退耕还林口粮田项目,总投资200万元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顺利完工,总投资500万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茶叶项目进入后期扫尾阶段,其他各类项目也均已顺利完工。
(十)抗灾救灾工作成效明显。2015年,我县遭受了“9.16”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和“10.30”地震灾害,农作物和农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灾情发生后,我局立即组建工作组,积极参与开展伤亡人员抢救,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灾情调查核实,指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等工作。共出动工作人员136人次,车辆33辆次;支援漭水镇灾区大米10吨、田园镇灾区现金1万元,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为灾区捐款11570元;牵头制定了农业生产自救工作方案、农业产业恢复重建方案,向上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3664万元,目前到位资金809万元。在“9.16”山洪泥石流抢险救灾工作中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
二、经验总结
昌宁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之不易,通过认真总结,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扣“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首位来抓;二是坚持农业稳县的思想不动摇,坚持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的工作原则,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项改革工作;四是坚持“科技兴农”,积极引进良种开展试验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创建粮食、油菜、甘蔗、洋芋等农作物高产样板,加大力度开展适用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培育培养新型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五是中央、省、市、县的各项支农、惠农、扶农政策落实到位,提高农民科学种粮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全县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状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仍然以数量型、粗放型为主,综合效益还是依靠数量和投入的增加来实现。
2.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我县97%的国土面积是山区、91%的人口是农民,农业基础薄弱仍然是客观现实,山区(半山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较少,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突出。
3.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总在小而全、多乱杂中徘徊。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与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相配套的骨干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小、档次低,无拳头产品,无知名品牌。三是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农业生产劳动力人均负担过重,产业任务与劳动力配置错位,随着外出打工人员连年增加,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明显减少,老年人和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4.农民持续增收空间有限。虽然各级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加之全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初级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增收空间有限,群众增收难与生产成本高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
5.缺乏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缺乏科技研发部门和相应的配套资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重面积、产量,轻科技支撑的现象。
四、2016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争当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继续巩固粮油基础产业,做大做强茶叶、烟草产业,稳定发展甘蔗产业,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壮大蔬菜、水果、中草药等产业,立足科技促发展,强化管理增效益,争取项目强基础,改革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基础设施,扶强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昌宁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现代型、自给型向外向型、生产型向生态生产协调发展型转变,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集中打造在全国、全省、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的粮、茶、烟、蔗、畜牧、蚕桑、渔业、果蔬、中药材、木本油料等农业产业,到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1.84亿元,增长6.%以上,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4.99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00.6元,增长10%。
1. 着力巩固全国新增粮食产粮大县。确保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16年计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5万亩,实现产量21.125万吨,产值达52000万元。
2. 着力提升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到2016年计划稳定茶叶面积25.01万亩,实现干茶总产2.39万吨,农业产值7.5亿元。
3. 着力建设全市蔗糖基地最优县。加强“双高”糖料基础建设和“吨糖田”建设,提高甘蔗单产和总量。到2016年,计划甘蔗面积达10.46万亩,实现农业产量46.6万吨,入榨量34.53万吨。
4. 着力建设优质烟草基地县。加大基本烟田地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行烟田地轮作,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打造优质特色烟叶品牌。到2016年,计划烤烟面积9.87万亩,收购烟叶22.7万担,产值3.2亿元。稳定香料烟面积4.2万亩,收购烟叶12.5万担,产值1.3亿元。
5.着力巩固全省蚕桑核心基地县。以打造蚕桑核心乡镇、重点村、示范区为重点,以改造、提质增效为主题,巩固提升老桑园、加快发展新桑园、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不断推进蚕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到2016年,预计累计蚕桑面积69300亩,养蚕3.2万张,产量达1120吨,农业产值4256万元。
6.着力发展果蔬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加工和市场营销,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产业发展之路。到2016年,计划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13万吨,水果面积3.2万亩,产量2.27万吨。
7.着力打造全省生态渔业强县。充分利用小湾电站库区水面发展生态渔业,推进外向型水产养殖与加工基地建设。预计到2016年稳定渔业养殖面积77994亩,实现渔业产量11695吨。
8.着力打造云药生产基地县。大力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着力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壮大生物资源产业,增强县域特色经济实力。以昌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引领,围绕振兴特色经济、打造“云药”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重点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特色生态林药产业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扶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合作研发“五项工程”,加大财政扶持、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到2016年实现中药材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生产。力争全县重要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
9.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管理。以打造“滇西和云南沿边环线旅游的重要驿站、生态休闲旅游的最佳胜地”为目标,到2016年力争昌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1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镇,2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打造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示范点3个以上。年均新增直接就业5000人、间接就业5万人,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三)工作重点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示范。
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3.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突出推广农产品外销和农业利用外资两大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4.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规范化、市场化、实体化要求,发展农民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组织方式创新,推进由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围绕九大产业建立跨地区或跨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
5.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突出生态、环保、优质、安全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昌宁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
6.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建设。以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重点培育打造以粮油、茶叶、核桃、果蔬、甘蔗、中药材、蚕桑为主要建设内容,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种植类庄园。
7.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抓住国家和省农机购机补贴机遇,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加大农机操作人员培训力度。
8.不断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深入推进良种工程建设。二是加大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建立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和利用农村沼气、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技术,科学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和农膜,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益的农业经济体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普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各项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9.有效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健康食品生产能力。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服务能力,认真落实“零增长”行动,全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保护农业产地环境。推进生产标准化、控制农业投入品,加强认证监管、提升品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