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11533025015264615A/20251026-00007 发布机构 昌宁县更戛乡
公开目录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发布日期 2025-10-26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更戛乡念好“六字诀”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近年来,昌宁县更戛乡始终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作为助力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法律、政策、移风易俗等元素,依托更戛乡“一兵两员”(一兵:西桂民兵;两员:交通安全宣传员、移风易俗倡导员)队伍,持续在党建引领、制度建设、宣传引导、志愿服务、树立典型、实践活动上再发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践行移风易俗新理念,弘扬时代文明。通过移风易俗“移”出好风气,“易”出新风尚。

“强”引领,构建文明实践“新格局”。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更戛乡党群服务中心成立更戛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领导小组,把全域推进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致力于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矩阵”,全过程引导更戛乡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动员广大群众争做文明实践志愿者,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统筹整合全乡11个村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搭建起理论宣讲、卫生服务、科技创新、教育体育、文化普法五大服务平台,发挥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一兵两员”等带头作用,在红白事现场充当交通安全宣传员、移风易俗倡导员开展相关志愿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村委会阵地打造活动室,建立管理运行制度,成立志愿者、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服务队伍,引导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明守法、崇德向善,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尚,全面提升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立”规矩,筑牢移风易俗“硬堡垒”。以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目标,结合11个村情实际和村民意见建议,修订村规民约11篇,并将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社会治安治理、殡葬改革政策、矛盾纠纷调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融入其中补充完善。倡导和规范群众破除丧葬陋俗,加强村级红白理事会建设,登记报备丧事、喜事宴席桌数、菜品、厨师等,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并依托更戛乡“一兵两员”队伍,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服务阵地鼓励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乡村治理等活动,正向激励,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推动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厚植乡风文明沃土。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作用,积极打造村规民约文明示范点,通过入户讲解、发放宣传手册、“村村通”大喇叭等方式让大家知村规学村规守村规,让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心里。

“讲”理论,把好思想铸魂“方向盘”。依托“一兵两员”队伍,围绕村民婚丧事宜、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团结邻里、法律条款等内容,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定期宣传,引导群众见贤思齐,遵守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线上整合“生态更戛”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村组微信群、朋友圈等宣传媒介,发布转发移风易俗相关信息30余条,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线下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六进”宣传活动,发动志愿者和“一兵两员”群防群治力量,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5环境保护日、12·4宪法宣传日”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四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下乡”集中示范、“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等系列宣传150余场次,开展家风家训进校园4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移风易俗政策制度和经验做法走进千家万户。以“火塘会”“板凳会”等为契机,在每年春节前后农村婚嫁的高峰期,组织全乡128名“一兵两员”开展系统培训,准化匹配队伍需求,充分发挥不同群体的宣传优势,持续引导群众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重”服务,交出文明乡风“好成绩”。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服务格局,组建11支志愿服务队伍247人,在宣传教育与理念传播、示范引导与创新实践、重点问题抵制与干预、长效监督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出谋划策,同时带头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主动落实婚丧嫁娶报备制,带头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等,把移风易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村民群众向婚事、丧事大操大办现象说不,真正使移风易俗工作入脑、入耳、入心。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一兵两员”配备统一服装、巡逻装备、工作牌,紧扣群众需要,每逢村寨有红白喜事均要求移风易俗倡导员“持证上岗”,并在客事周边粘贴喝酒不开车、倡导文明节俭等标语,在帮助主人家安排人员帮厨、就餐的同时,引导广大群众以移风易俗“小切口”推动乡村建设“大文明”。

“树”典型,唱响文明创建“交响曲”。充分发挥文明家庭、文明村民小组、身边好人等榜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善心义举榜”评比、“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群众在评先推优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深化移风易俗观念,以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目标,用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带动群众见贤思齐。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服务阵地,开展“平安家庭”“最美家书”等评比活动,共计评选出优秀西桂民兵(平安巡防队员)、优秀交通安全宣传员、优秀移风易俗倡导员66人、平安村民小组22个、平安家庭44户,文明家庭55户、文明村民小组11个,“最美家书”3封、“勤劳致富之家”15户、“新时代好少年”2人、“最美昌宁人”1人,并利用村组宣传栏、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广泛传播,通过“评选一批、带动一片、引领一方”的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做移风易俗的建设者、守护者。

“办”活动,晒出乡村发展“新答卷”。紧紧围绕文化场所建设、身边好人评选、文明家庭评选、志愿活动“四个行动”,结合更戛乡各类人员特点,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新民风”等教育活动,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精准对接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聚焦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五项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打歌+普法”“党建+治理”等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实践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移风易俗观念入脑入“行”,彰显服务活力。在更戛乡非遗美食文化节,大沙坝村红糖文化节期间,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文艺表演10余场次,普法强基专题晚会4场次,开办昌宁县首期家长夜校。用好用活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0余场次,涵养美丽乡村文明乡风。组建打瓦村苗族打歌队1支,将每月第三周周六定为打瓦村“乡风文明日”,按时在打瓦村大白路安置点开展“打歌+普法”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民族地区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