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73430283-3/20240625-00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开目录 消费警示 发布日期 2024-06-25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昌宁县野生菌中毒防控风险预警提示(2024年第8号)

当前,野生菌进入生长、销售旺季,为有效遏制我县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昌宁县结合实际,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风险预警提示。

一是应特别注意的菌类。特别需要警惕云南省野生菌中毒的“两大杀手”。一类是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炭火菌”)。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历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亚稀褶红菇,菌盖初半球形,后平展,中部下凹呈漏斗状,灰白色、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边缘色浅而内卷,无沟纹,有毒,引起横纹肌溶解,中毒后,发病快,误食亚稀褶红菇后,发病时间最短为10min,其余均在1h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有乏力感,24h后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如肢体乏力、明显的腰背疼、肌肉酸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少尿或无尿,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后,需及时催吐、洗胃和导泻,减少体内毒素,血液净化治疗。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所以建议这类菌子最好不要食用。一类是鹅膏菌类。有人听说吃鸡枞中毒,但鸡枞是无毒的,其实是因为误食了形态类似鸡枞的毒菌,我县生长的假褐云斑鹅膏、褚盖鹅膏、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菌等有毒菌类与鸡枞相似,县食安办特别提醒广大群众,食用鸡枞时认真辨别。致命鹅膏:外形像“白鸡枞”,特别是未开散时难以辨识,伞盖扁平至平展,白色,但中央米黄色光滑,菌肉白色,不变色,根部近球形,菌柄根部菌幕残余,浅杯状,此菌剧毒。误食后6—12小时的潜伏期;6—48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48—72小时,为此菌重要表现,出现假愈期,中毒症状消失,近似康复;如未及时救治72—96小时,患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黄疸、肝肾功能恶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内出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未有效救治,5—16天,患者死亡。误食此类鹅膏菌类后,需及时催吐、洗胃和导泻,减少体内毒素,对症及支持治疗,血液净化治疗。

二是采摘菌类应注意。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或霉变、幼小难以辨别的野生菌。

三是家庭烹调加工应注意。家庭加工食用野生菌时应做到“四个不、一个要”,“四个不”:不凉拌食用野生菌;不多品种混合加工野生菌;不食用剩余隔顿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一个要”:要炒熟煮透后食用。

四是餐饮服务单位应注意。严格落实“三个要”,一要严格把好野生菌采购关,不得购买加工出售有毒和不熟悉的野生菌;二要严格执行沸水煮漂、炒熟煮透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三要建立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熟悉和掌握处置方法,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是集体用餐单位应注意。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会议集体用餐单位和农村集体聚餐等重点单位,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严防群体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是出现中毒症状后应注意。野生菌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有毒野生菌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就医。

昌宁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