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索引号 76387470-X-/2021-0730002 发布机构 昌宁县应急管理局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30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保山市,古称永昌,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保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对外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对内与大理、临沧、怒江、德宏4州市毗邻,辖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市、龙陵县、昌宁县,下设6个街道、35个镇、34个乡(含10个民族乡),共1个地级、5个县级、75个乡级政区。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4万人,有世居少数民族12个,华侨、侨眷、归侨50余万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21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5%,森林覆盖率65%。市内河流分别属于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三大流域,均为国际河流。横贯辖区内的高黎贡山作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物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类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是极为宝贵的“基因库”,是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我国A级保护区,其生态安全与应急管理联系密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重大现实意义。

“十三五”以来,连续6年保山市安全生产责任状考核被省政府考核为优秀,辖区内高危行业、高危产业、高危企业密集,安全生产事故仍然易发多发。截至2020年底,保山市共有非煤矿山231座、尾矿库39座,粉尘涉爆、金属冶炼、有限空间作业等正常生产经营工贸企业84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3户、经营企业225户、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户、经营(批发)企业12户、零售点490户,油气体管道企业3户;其中包括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6个,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1个。中缅油气管道经过保山市,其高后果区管段36处(Ⅱ级高后果区32处,Ⅲ级高后果区4处),作为“一带一路”大型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和中缅经济走廊的招牌工程,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应急管理及安全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保山历来是云南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前存在的6大自然灾种中,保山市占据了5种,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大。保山地处横断山脉南段,属青、藏、滇、缅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中段与经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市内断裂构造十分复杂,分布有腾冲火山断裂、怒江断裂、龙陵—瑞丽—施甸断裂、大盈江断裂等,这些主干断裂与其他次级断裂纵横交错、相互交汇,构成了市内十分复杂、破碎的地质结构,属于地震多发的地区。上世纪以来,保山辖区内共发生过5.0级以上地震48次,其中6.0~6.9级地震9次,7.0级以上地震2次。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影响,从2011年3月缅甸7.2级地震以后,云南已进入了新一轮强震活跃期。2020年发生3.0级以上地震4次,2021年以来发生3.0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震级为昌宁县更戛乡4.1级地震,震情形势不容乐观。

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保山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境内山区广布、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地质复杂多样,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仅2020年排查登记在册地质灾害就有1596个,还有诸多尚未完全排查出来、或因道路修建、水利开发、矿山开采及其他工程建设对地质有不同程度的扰动,出现了大量的高陡边坡及废弃土石,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他人为地质灾害的机率较大。保山市进入主汛期区域性或单点性强降水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水旱灾害持续不断。从统计来看,受特殊的区位、地形条件影响,保山市怒江东岸大部分地区、高黎贡山东怒江流域部分地区连年发生旱情;保山市多数地区在进入主汛期后,受单点性强降雨影响,连年发生山洪等水旱灾害,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和农业损失,成为当前保山市受损最大的灾种之一。

气象灾害多发。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特殊的气象条件,保山市气象灾害特点明显。冬春季低温冷冻灾害时有发生,每年都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受霜冻、雨雪影响造成损失;春季、初夏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较多,风雹灾害不可避免;春季、初夏干旱发生概率较大;夏季洪涝及伴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损失较大。

森林火灾防控压力大。保山林业用地面积2210.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7.3%,森林覆盖率65.01%,其中有林地面积1767.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1624万立方米,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境内的高黎贡山、善洲林场、中缅边境、怒江澜沧江流域是保山市乃至云南省的重点防火区域,5个县(市、区)均属国家一级火险县,每年2至5月份是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期。目前,森林火灾是保山市常态型的自然灾害之一,森林防火工作长期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此外2020年蝗虫灾害侵害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等3个州(市)的7个县、28个乡镇,对当地林地、农田造成不同程度危害,虽然保山未受影响,但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辖区内大风、暴雨、风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总体来看全市应急管理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十四五”时期保山市将全力建设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同时由于保山涉及跨境生态安全、灾害救援和油气管道安保,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更加严峻,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部印发《应急管理部关于加快编制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应急函〔2018〕272号)等指导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号)、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8〕1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框架(2018-2022年)》、《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应急函〔2019〕179号)、《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的通知》等相关要求,保山市应急管理局在对标应急管理部和省应急厅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部署基础上,组织编制保山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以指导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积极构建“互联网+”应急管理总体框架,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体系,切实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现状与形势

(一) 发展现状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保山市应急管理部门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区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应急管理需求,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全市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平台保障。

感知网络建设方面,针对安全生产,将辖区内多家尾矿库、中石油保山油库等重大危险源企业相关数据接入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全市300多家非煤矿山、危化品企业、危爆单位、烟花爆竹、工贸企业视频数据企业视频;针对自然灾害,已接入气象、水务、自然灾害和规划局部分感知数据,与部统建防汛抗旱一张图实现优势互补,结合水务局建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并不断接入森防、地震等相关单位业务数据,实现全市全天候全覆盖监测,动态发现、管理汛期地灾险情;针对高黎贡山生态安全,积极与林草、航空护林总站保山站以及森林消防等单位建立协同机制共享数据;针对城市安全,探索汇聚加油站、桥梁、建筑施工等视频资源,实时监测城市建设运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部位安全运行状况,洞察城市运行安全全局;针对应急现场,依托融合通讯终端,可将前端指挥部、灾害、事故现场的音视频实时回传应急指挥中心。

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市局已建成联通互联网、指挥信息网和政务外网的应急管理通信网络。传媒大厦办公区实现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指挥信息网覆盖至指挥大厅和703会议室。临时东城办公区实现互联网+VPN方式访问电子政务外网。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规划互联网(移动、电信)双备份,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电信)双备份,指挥信息网全覆盖。各网络之间逻辑隔离,具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此外370M窄带无线通信网正在规划部署建设。

业务应用建设方面,市应急管理局在充分应用应急管理部和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统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建设保山“智慧应急”综合平台,基本实现指挥调度可视化、监测预警智能化、为民服务定制化;建成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接入多家企业视频数据;运用应急指挥一张图、防汛抗旱态势分析、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物资仓储平台等,丰富了监测预警手段;开展数据治理系统建设,整合自机构改革前安全监管业务以及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相关业务数据。此外推动西邑、田园、镇安等乡镇建设智慧应急综合平台。指导昌宁县作为县域应急能力提升试点,建设应急指挥中心,覆盖乡、村全域的指挥调度平台。

场地设施建设方面,目前保山市应急管理局传媒大厦5楼设有应急指挥中心,采用隆阳区和保山市两级联合办公模式。保山市应急管理局依托指挥信息网的专用链路,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的视频调度系统,实现对本区域内预警信息的分级管理和应急救援调度指挥。目前保山市应急管理局有两个办公点。保山市国家及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暨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项目子项目一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正在建设,建成后保山市应急局将全部搬迁至该楼。

装备队伍建设方面,按照“资源共享、分级保障、统一调度、共建共管”的原则,形成以政府应急救援队伍、部门应急救援队伍、重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

(二) 存在问题

目前,保山市应急管理开展的信息化工作为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安全等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撑,但面对机构改革后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和严峻复杂的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管理形势,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水平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具体表现在:

1. 信息化基础薄弱,应急关键能力缺失

保山市应急管理局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应急装备落后,其信息化仍基于原安监局,只有少量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软件系统,网络设备低端陈旧,网络宽带有限,机房基础条件差;在感知网络、应急通讯网络建设方面不完善,导致信息采集不全、不及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难以保障应急通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无法满足应急管理局当前职能需要,应急现场信息获取、应急指挥、决策分析等应急关键能力缺失,无法支撑核心业务开展;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体系尚未建成、信息化人才紧缺、工作人员信息化素能不高、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机构;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运维能力弱,存在重开发、轻维护,重启用、轻改进,重上线、轻体验的情况,未能充分适应技术进步和业务变化的需求;受地方财政的情况影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项目建设面临立项困难、资金紧缺、审核程序复杂、申报周期长等诸多瓶颈,严重制约了保山市应急管理局信息化建设发展。

2. 缺乏深度融合,协同共享支持有限

各部门之间业务信息流转不畅,对接不清。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全监管、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指挥、政务服务等业务工作职能和边界尚未梳理清晰并且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缺乏信息系统支撑,仍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上,科学、高效、规范的信息工作流还未完全建立;未能实现应急管理部门与公安、消防、民政、气象、水务、自然资源、林草、交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视频会商和业务协同;事故灾难救援过程中各部门、各救援队伍、应急专家以及救援物资等协调困难,难以形成救援合力,亟需提升现场救援事态感知能力和跨部门协同能力。

应急管理基础数据不完整,未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保山市尚未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应急管理联动体系,缺乏对应急管理基础数据的全面普查统计和及时更新,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尚未建立应急管理信息互联互通的传输通道,多数以统计报表、简报等形式进行采集流转,对应急管理信息没有做到开放共享,导致应急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信息上下流转不畅、左右衔接不强,大量数据没有实现深层次挖掘和有效利用;已建各应用系统在底层数据、业务流程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统筹,无法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水旱、地质、地震、气象、消防、森林等数据业务范围单一,影响应急管理核心业务系统的深度开发和联动应用,极大影响了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3. 综合支撑能力不足,业务需求难以满足

风险感知网络覆盖不广,整合共享待加强。保山市安全生产、城市安全、自然灾害以及生态安全风险监测等方面风险感知网络仍需不断完善。保山市安全生产涉及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多类型高危行业企业,尤其当前正在大力推进长岭岗化工园区建设,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虽已完成部分高危行业企业的数据接入和分析,仍需深入开展高危风险要素动态感知,完善双重预防机制。跨境输油管道、城市生命线、隧道桥梁、电梯等公共设施行业主管单位,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社会单位已建部分风险感知网,但相互之间、与应急局之间未实现风险感知数据的共享。与此同时,现有信息系统及手段对自然灾害影响要素感知能力不足,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民政、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城管、林草等相关单位尚未实现数据共享,尤其针对高黎贡山这座“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生态安全感知缺乏,亟需搭建风险感知网络,提高监测预警手段。

网络和通信保障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待完善。机构改革后针对职能和业务工作需要,天地一体、全面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支撑保障尚未建立,无法满足常态、非常态下通信调度和业务应用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结合应急指挥信息化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要求,针对现场音视频采集回传,卫星通信保障等能力亟待提升和强化,尤其针对无人机等先进通信保障设备在通信调度、音视频回传以及战略投送等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应用和加强。

业务应用不健全,尚未全方位覆盖应急管理的核心业务。目前已有的多数业务系统小而散,相互独立,缺少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应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预警、事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援的等核心业务系统尚未建设或尚未实现全流程、全环节信息化,离依靠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升业务效能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难以满足保山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应急管理支撑保障需求。

(三) 面临形势

1. 国家及省、市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上升到空前高度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组建不久,信息化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殷切期盼和部党组对应急管理信息化的高度重视,给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黄明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的系列讲话,应急管理部下发的《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应急〔2021〕31号)、《应急管理部关于做好“十四五”应急管理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应急函〔2019〕179号)以及2019、2020和2021年地方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书等文件,为地方应急管理规划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为扎实做好保山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各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为“十四五”保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的通知》明确建设内容,指明编制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抓紧推进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系列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行动。

2. 应急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保山市身处一带一路桥头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的提出,保山成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保山处于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这两大通道、两大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作为区域交通生命线,面临着重大压力。保山与缅甸接壤,有2个边境县(市)与缅北山水相连,边境线长167.78公里,有国家一类口岸1个、地方口岸4个、边民互市通道13条,中缅油气管道境内段134公里穿保山、跨澜沧江、怒江而过。作为云南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和滇西中心城市,保山历来都是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近年来,保山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构建“一线两园”(“一线”即保山到缅甸曼德勒的交通网络,“两园”即境内的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园中园”和境外的缅甸保山曼德勒缪达经贸合作区、保山密支那经济开发区)内外发展平台。

二是跨境森林火灾救援形势严峻。中缅边境保山段以“山分梁子、水分心”为定界,山水相连、林林相接,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极易蔓延到国内。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缅方入境火共引发15起较大森林火灾,受害面积8.67万亩,损失林木194.308万立方米,投入扑救经费3730.75万元。近年来,为做好中缅边境保山段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保山腾冲市定期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政府召开森林防火联防会议,签订《中缅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加强边境地区瞭望监测系统、信息通讯系统等的建设,确保中缅边境林区发生火灾时,双方及时互通情况,迅速组织扑救。

三是生态安全保护形势严峻。高黎贡山横贯保山境内,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等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保护区并不是孤岛,其生态安全与周边社区环境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而未能及时有效救援,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是城市生命线和防灾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燃气、供水、供电、通讯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受规划布局考虑不周、设计建造标准不高、维护管理不善、外力腐蚀破坏、运行时间久远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多安全风险。道路桥梁、水利设施、消防和避难场所等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同样成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的重点。

五是保山作为滇西工业重镇安全生产形势更为严峻。云南保山产业园区长岭岗化工园区成为全省首批5个省级确认的化工园区之一。规划面积3.03平方公里,此次确认面积1.56平方公里。化工园区的获批将为全市“十四五”期间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打造云南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必须将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纳入职责范围,提高园区应急联动响应和处置能力,全方位提升园区安全。因此迫切需要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 推进数字化发展、建设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为保山智慧应急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一个大趋势。当前云南省正在着力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保山市委市政府指出,推进保山经济社会数字化,建设“数字保山”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保山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谋划推进“数字保山”建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要素数字化,全面建设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形成“以基础汇数据、以数据撑应用、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子,从夯实数字化基础、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着手。保山应急作为“数字保山”建设的排头兵,以云南省创建国家应急管理部“智慧应急”试点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减灾委员会作用,助力“数字保山”建设。因此保山要立足边疆性、前沿性、开拓性的市情特点,发挥区位、人文、资源、产业、基础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为滇西辐射中心,实现“弯道超越”,必须牢牢把握住数字变革的战略机遇。

4. 信息化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显著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伴随着技术的创新突破,新理论、新硬件、新软件、新算法层出不穷,软件定义、数据驱动的新型数字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蓬勃发展,时代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速演进。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创新,为数字保山建设利用新技术应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信息化是构建保山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保山市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和舆情引导等应急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提高全市应急管理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终实现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运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并借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推进先进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应急管理部党委、云南省委省政府、保山市委市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助力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满足保山现代化大城市和“一线两园”建设应急保障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紧紧围绕新时代下保山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树立“围绕实战、贴近实际、服务实战”理念,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聚焦需求、突出重点,尽快实现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保山市应急管理局信息化整体规划按照科学谋划、数据驱动、业务引领、先进创新、重点突破的方针,结合应急管理部、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性文件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十四五”信息化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智慧应急“十四五”规划》、《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数字保山“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的要求,统筹考虑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从整体上提出规划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聚焦影响应急管理工作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依托信息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突破关键问题,实现有序推进,均衡发展。

2. 创新驱动、统一标准

紧扣保山市应急管理业务特点,以创新为驱动,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充分运用“万物互联”思维,以智能化为杠杆,撬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变革。加强共性、通用、基础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应用,建立完善有利于强化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确保高效运作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3. 信息整合、开放共享

采用开放、标准的技术路线,保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一方面,规范基础信息采集,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实现全市应急管理部门数据的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围绕政府革命深入应用数字技术加速科技创新,实现应急管理部门与其它委办局之间网络横纵串联贯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流程高效协同、政府决策科学智慧、社会治理精准有效,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可视化的政府新型运行模式,构建协同联动的智慧应急数字政府新模式。

4. 技术先进、安全实用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以新技术标准、高应用适配的思路开展规划,坚持安全和实用原则,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物联感知、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管理服务能力。

5. 急用先行、稳步推进

结合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基础现状和应急管理部、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的相关要求,按照持续改进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梳理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采取先夯实基础后深化应用、先基本功能后高级功能、先急用功能后日常功能的顺序,有针对性地谋划布局,循序渐进地制定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6. 集约建设、整体联动

在云、大数据、视频、感知网、通信网等公共基础能力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集约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在部省统建系统基础上结合保山特色扩展应用,加强与区县应急管理部门的协作和联动,提高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聚焦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重点攻克重特大事故精细化动态监测、风险模拟预测评估、应急决策指挥与应急通信保障、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生态安全全面感知、数字化跨境救援及时高效等技术难点,构建智能先进的风险感知与预报预警理论方法体系、完备全面的应急监测网络、复合高效的应急通信网络、多源汇聚的数据治理体系、智慧强大的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完善贯通的业务支撑系统,为保山建设成为“滇西辐射中心、滇西工业重镇、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滇西数字经济新高地”保驾护航,助力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具体目标如下:

基础设施先进强大。建成辐射滇西和跨国境救援区域中心,提升跨境和区域救援能力;构建全市以应急管理部门为指挥中心的组织模式,完善全市非常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打造成为保山市委市政府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处置的“情报部、参谋部”,成为符合省内领先的“指挥中枢”。

感知体系智慧全面。建设泛在互联的感知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安全及生态安全领域感知数据汇聚,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重点开展高黎贡山森林防灭火空天地一体化巡护,着力提升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坚决杜绝高黎贡山及周边区域发生森林火灾,确保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

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全面完善感知网络覆盖范围,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网广域覆盖、随遇接入,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强力支撑;按统一标准建设卫星通信网,完善天通、窄带和高通量业务,为战时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恶劣条件下应急救援现场通信提供保障。

数据支撑先进智能。以“数字保山”建设为牵引,建成保山市覆盖最广、内容最全的应急管理数据库,建成滇西数据枢纽,高质量推进保山经济社会数字化;形成省内领先的技术支撑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业务应用。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应急业务智能模型深度应用、服务实战,智能应用引领业务创新取得突破,数字技术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业务应用协同高效。应急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在应急大脑的支撑下,按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五大业务能力统筹建设,以数据驱动为引领,挖掘智能技术应用潜能,提升应急管理智慧化水平。在应急业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一网通办、政民互动等形式,加强应急管理过程的公众参与;基于应急业务场景驱动,推进应急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

力争到2025年,非煤矿山、危化品、尾矿库、工贸行业、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达到100%,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达到100%,接入在线监测预警率达到95%。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达标率实现100%。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市、县两级及有关部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知识科普宣传受众率达到90%以上。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汇聚洪涝、干旱、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接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的监测感知数据。在2个以上县级城市建设城乡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

(四)总体设计

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好信息化的加速器、催化剂作用,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既要结合应急管理部和云南省的规范要求,也要充分结合保山市的实际需求,依托应急管理部“两网络”、“四体系”、“两机制”以及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四横四纵”的总体设计架构,我局提出了“2345”的信息化总体蓝图和“三支撑四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以满足保山市应急管理局在全过程管理业务、常态业务、非常态业务和综合保障业务的各项需求,构建具有保山特色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1. 总体架构

“2345”建设总体设计是指构建两个机制,建设三个支撑,完善四个体系,最终实现五大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其中,“二”指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和创新多元的科技力量汇集机制;“三”是指完备稳固的基础环境支撑、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支撑和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支撑;“四”是指先进强大的大数据支撑体系、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安全可靠的安全运维体系和严谨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五”是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五大能力。

图1总体架构图

“三支撑四体系”是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中“三支撑”是“四体系”构建的基础平台,基础环境支撑包括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基础物理场所和配套的支撑系统等;感知网络支撑包括市局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现场)各类事故风险感知数据的汇聚;应急通信网络支撑包括支撑应急管理业务应用的指挥信息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在内的基础通信网络。大数据支撑体系包括数据治理、服务总线和云资源平台等,业务应用体系包括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应用、管理等标准规范,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和运维保障。

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减灾防灾业务实战需要,汇聚融合物联数据、速报数据、视频数据、互联网数据,构建应急管理大数据资源池,充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云南省应急管理厅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业内优秀企业等提供的应急知识图谱、模型工厂、应用工厂和应用超市等资源,形成应急管理全业务、多场景、智慧化服务能力,最终形成一个强大智能的应急大脑,为预测预警、数据救援、数据核灾、灾害推演等业务应用提供智能化支撑。

2. 业务架构

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业务架构针对自然灾害类、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类、生态安全类应急管理对象,围绕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从全过程管理、常态运行、非常态运行、综合保障四个方面梳理应急管理业务,理清外部协作关系。业务架构示意图如下。

图2业务架构图

3. 技术架构

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架构包含基础硬件层、通信网络层、感知层、大数据支撑层、业务应用层、标准规范和运行保障,技术架构示意图如下。

图3技术架构图

4. 数据架构

保山市应急管理数据体系以大数据资源中心为依托,以业务为牵引,采用逻辑集中方式设计,接入保山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外部横向单位、社会单位、互联网等采集的数据资源,构建数据全域覆盖、分级汇聚、纵向联通、统一管控的数据架构模式,满足全域引接、融合、开放、共享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的业务需要。数据架构示意图如下。

图4数据架构图

三、主要任务

(一) 夯实基础环境支撑体系

建设绿色节能型的应急指挥场所,秉承统一指挥、平战结合、业务契合、全市一体、创新驱动的建设原则,建设和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及配套设施,做好视频会商系统整合,重点做好公安、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系统融合,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满足多灾情并发、多场景应用、多参与主体的业务特点,聚焦前沿信息化技术,以实战应用为出发点,优化技术支撑与能力保障,强化整体协同作战目标,实现对全市和中缅跨境区域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全方位监测监控和高效处置,为全市应急处置和综合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1. 应急指挥场所建设

市局充分依托传媒大厦指挥大厅及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开展值班值守、指挥调度等业务工作,同时推动区县应急指挥场所的建设,区县级应急局应紧密围绕核心业务需求开展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值班值守等功能区的建设工作,实现与市局以及省部级应急指挥场所的互联互通。

(1)应急指挥大厅。应急指挥大厅是应急场所的基础和核心,依据集约建设原则规划设置指挥决策、辅助指挥、综合展示等功能区域,具备综合信息汇聚、现场图像接入、音视频会商和融合通信等支撑能力,非常态下同时支撑不少于两起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指挥救援。指挥大厅建设包括大屏显示系统、可视化一体化管控平台系统、音频扩声系统、三维电子沙盘系统等,其中大屏显示系统、可视化一体化管控平台系统、音频扩声系统按应急部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三维电子沙盘系统市(区、县)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建设。

(2)会商室。会商室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各行业领域应急救援专家进行专题会商和情况分析,提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建议。会商室在常态下用于召开小型会议,非常态下用于专家、领导专题事件研判、协同会商等应用,满足同时处置两起以上突发事件会商需要,并具备图像接入显示、音视频会商、会议扩声等支撑技术手段。

(3)值班室。值班室作为应急值守、政务值班主要场所,支撑应急指挥中心人员日常7*24小时值班值守、突发事件接报、信息分发、指挥调度等需要,具备图像接入显示、音视频会商、通信系统等基础支撑系统,值班室应紧邻应急指挥大厅,辅助领导指挥作战相关工作。常态下支持指挥中心值班人员信息接报、监测分析、联络沟通等关键业务;非常态下支持有关负责同志现场指挥,和各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联合值守、多方协同、综合调度的需求。值班室应配置必要的显示系统、可视化一体化管控平台系统、音响与数字会议系统。

(4)运行保障室。运行保障室作为指挥中心场所内各类设备设施运转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各会议场现场监控的保障中心,保障指挥大厅、各会议室的音、视频设备正常运行,确保指挥中心运转高效可靠。运行保障室应配置必要的显示系统、LED会标、分布式管控系统、音响与数字会议系统。

(5)新闻发布厅。建设多功能新闻发布厅满足新闻发布、视频会议、培训学习等多项功能需要。常态下作为中型会议室;非常态下,作为对外发布事故灾害情况和救援处置工作进展。新闻发布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电视转播和网络直播互动,配置必要的显示系统、LED会标、分布式管控系统、音响与数字会议系统。

(6)融合通信系统。根据保山市应急工作实际需求,按照业务融合、统一指挥的原则,采用IP承载、信令媒体转换等技术,建设融合通信系统实现各类通信系统的融合,通过接入网关实现各通信手段的接入,使通信服务实现音视频通信、数据通信和位置信息等业务进行融合,通过通信服务接口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通信服务,有效整合不同制式通信系统,实现指挥信息网、政务外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与运营商的融合互通,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呼应、高效运行的扁平化融合指挥体系。满足“平”时数据交换、文件流转需要,“急”时应急指挥中心到现场一线的扁平化指挥需要。

(7)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建设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联通,横向与各职能部门联通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线上视频联动会商。

(8)网络机房。建设网络机房和保密机房,满足网络对外接入、极端环境下快速恢复等需要。网络机房包括供配电、UPS、防雷接地、精密空调、惰性气体灭火等子系统,保障应急指挥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机房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至少符合《GB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B级及以上等级数据中心要求。

2. 应急通信保障装备

保山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实战导向、分级建设、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原则,建设应急通信保障队,并依据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信息化与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技术规范》和《事故灾害现场音视频采集和传输技术规范》配备先进、实用的通信保障装备。

(1)配备通信保障车,通过对车辆的改装随车配备各类个体防护、应急灯、智能电源箱、助力推车以及一些通信和生活保障等物资装备,满足应急现场各类通信保障设备的齐全和快速到位。

(2)通过配备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一批专业的无人机,不仅可用于现场态势感知,同时可应用于物资投递、通信中继、药品喷洒、应急照明等场景。

(3)组建专业的装备和通信保障运维团队,配备微波单兵图传、高清摄像机、音视频布控球、便携式图形工作站、卫星通信保障终端、卫星电话等信息采集类装备,卫星便携站、卫星数据终端、同频自组网基站、现场浮空平台等信息传输类装备,便携式通信箱等现场指挥类装备,便携式应急灯、便携式发电机、UPS电源箱等辅助设备。日常负责各类通信保障设备的培训、维护和保养,战时负责相关专业设备的调度和使用。

(二) 建设泛在互联感知体系

面向精细管理、态势感知等业务需要,结合保山市高黎贡山生态保护、中缅油气管道输送以及中缅跨境应急救援等地方特色,加快部署泛在物联感知网络,推动“数字保山”全域感知建设,面向保山市应急管理应用需求,搭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和应急现场感知体系,持续推进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实战、辅助决策、社会动员五大业务应用智能化、移动化、无人化,实现以机器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

1. 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建设

突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和粉尘、易燃易爆物等重大风险隐患,完善化工园区、非煤矿山、危化品企业、危爆单位、烟花爆竹、工贸企业、中缅油气管道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视频接入、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部门监测预警网络。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中,新增接入储存硝酸铵、氯酸钾、氯酸钠、硝化棉等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和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装卸站台监测监控数据,新增视频智能分析功能,实现违规行为、异常情况等风险隐患的智能识别。加快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涉粉作业人数超过30人的粉尘涉爆重点企业、地下矿山、尾矿库、边坡高度超过200米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监测联网。健全化工园区、矿山、危化品、尾矿库、烟花爆竹等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安委会成员单位监测监控和预测预警数据,形成广域覆盖、智能预警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一张网。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形成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一张图,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

安全生产感知数据主要采集汇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烟花爆竹企业、冶金等八大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领域等感知数据。

(1)非煤矿山感知数据接入。包括工业视频监控数据、安全监控数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数据、重大设备监控数据、水文地质监测数据、供电监控数据、井下运输监控数据等。其中尾矿库感知数据作为重点接入,主要采集包括库区降雨量、库水位、干滩长度、浸润线、坝体表面位移、库区地质滑坡体表面位移等实时监测数据,溢流井、滩顶放矿处、排尾管道、坝体下游坡、排洪设施进出口、库水位尺、干滩标杆等处的视频监控数据,预警阈值数据等,尾矿库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尾矿库感知数据采集相关标准规范。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感知数据接入。主要包括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生产单元(装置和设施)的压力、液位、温度、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罐区内视频、仓库监控视频等感知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感知数据接入相关标准规范。

(3)烟花爆竹企业感知数据接入。主要包括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的重要风险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浓度、侵入行为、人数、连续工作时限、设备运行速率、视频监控等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烟花爆竹生产存储感知数据接入相关规范。

(4)冶金等八大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感知数据接入。存在粉尘爆炸危险行业领域重点接入粉尘浓度、可燃气体浓度、火花探测报警装置等数据;使用液氨制冷行业领域重点接入液氨制冷系统装置压力、液位、氨气浓度、现场视频监控等数据;有限空间作业相关行业领域重点接入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含氧量等监测数据。

(5)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领域感知数据采集汇聚。推动交通、住建、消防等综合监管领域的感知网络建设完善,通过数据治理工程的共享交换系统,利用专线或电子政务外网等方式接入汇集综合监管领域感知数据,为综合监管工作和业务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2. 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建设

突出地震、洪涝、森林火灾、地质、生态等重大灾害,汇聚减灾委、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等横向单位的洪涝、干旱、气象、地震、滑坡、地裂缝、森林火灾、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重点接入高黎贡山生态保护数据,实现自然灾害隐患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自然灾害全要素,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

自然灾害感知数据主要采集汇聚森林火险火情、地震、地质、防汛抗旱、气象及其他感知数据。

(1)森林火险火情感知数据接入。主要包括气象数据、森林植被数据等、卫星遥感火情感知数据、航空火情感知数据、地面火情感知数据等,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森林草原火情感知数据交换相关标准规范和森林草原火险预报感知数据交换标准规范。

(2)地震感知数据接入。应急管理部负责统一接入汇聚地震感知数据,通过应急管理部共享此类数据,支撑地震数据与相关应急管理工作关联共享。

(3)地质灾害感知数据接入。通过与自然资源部门相关系统对接,汇聚监测数据和预警数据,包括位移、沉降、含水量、水位、水量、水温、雨量、泥位、地声、岩土压力、视频等预警数据以及预警速报等反馈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地质灾害感知数据采集相关标准规范。

(4)防汛抗旱感知数据接入。应急管理部负责统一接入汇聚防汛抗旱感知数据,地方通过应急管理部共享此类数据,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与水利等防汛抗旱相关单位系统对接,汇聚防汛抗旱气象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文数据、工情险情、水上船只数据、城市内涝数据和视频信息等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感知数据采集相关标准规范。

(5)气象灾害感知数据接入。通过与气象局对接,接入数据产品、预报产品、预警产品和服务产品四类气象感知数据,感知数据应符合应急管理部气象感知数据采集相关标准规范。

(6)其他自然灾害感知数据接入。接入高黎贡山生物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事故按需参照现有国标、行标完成感知数据接入。

3. 城乡安全感知网络建设

全面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跨境救援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联通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监测网络,建成城乡安全监测预警一张网。统筹利用通信铁塔挂载监测设备等方式,拓展提升农村和边远区域的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高城乡重大风险防控与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公共安全治理新格局。

城乡安全感知数据主要采集汇聚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铁路、消防重点单位及重大活动保障等感知数据。

(1)大型建筑感知数据接入。针对桥梁、大型体育场馆、大型综合体等建筑,接入消防、人防、住建等部门建设桥梁建筑沉降、变形、位移、火灾报警、消防设施水位、水压、流量、温度等感知数据。

(2)大型公用设施感知数据接入。针对特种设备(电梯等)、引水渠和供水厂、变电站、燃气门站及中高压调压站、能源站、储气输气调配站等公用设施,接入相关部门消防设施运行、特种设备运行、水源地水质、燃气泄漏、输气管网压力、电弧监测等感知数据。

(3)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感知数据接入。在城市地下管网和城市综合管廊等高风险区域部署感知终端,采集燃气管网及地下相邻空间燃气浓度、供水管网泄漏、排水(污水)管网气体监测(甲烷、硫化氢等)等信息,全面感知地下管网运行状态,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4)铁路交通感知数据接入。利用卫星遥感观测、视频、BIM模型、RFID标识、火灾传感装置等手段,实现对保山市区内铁路交通内外环境的安全感知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

(5)消防重点单位感知数据接入。推动城市消防重点单位内部及周边感知终端建设,利用视频、RFID标识等多种物联感知手段,采集视频、消防设施动态监测、城市高点火情监测等信息,实现火灾可视化监控和及时报警响应。

(6)重大活动保障感知数据接入。采用固定感知与移动感知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方式,采集重大活动安保区域范围中人员流动信息、危险对象信息、环境信息等,实现重大活动立体化安全防范。

4. 应急现场战术互联网建设

保山市应急管理局按照“实战导向、分级建设、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原则,采用建设应急通信保障队、配备通信保障车、配备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一批专业无人机、组建专业的装备和通信保障运维团队等方式提升现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强化一线快速反应、前突侦查能力,快速组网、实时传输灾害事故现场情况。通过配备生命体征探测装备、环境气象感知装备、大型装备工况信息、无人机遥感信息、语音链路信息等构建物联感知回传网络,打通应急现场数据链,打造应急现场战术互联网,强化现场信息采集、现场组网、数据协同,提高体系化作战支撑能力。强化现场数据采集汇聚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大数据价值,探索更加高效全面获取灾害事故信息的新途径,提高灾害事故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三)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体系

构建高水平全光网络,完善指挥信息网,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形成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骨干光纤传输网络。搭建卫星通信网,建立天地协同的卫星组网、应用服务,形成随时接入、安全可信的卫星互联网信息服务能力。深度融合云南省高分遥感数据中心、国家北斗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建设,推动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建成覆盖消防、森防、南方航空护林总站保山站等部门的窄带集群通信网络,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建成畅通抗毁的空天地一体化作战通信体系,实现全地形、全空间立体连接、泛在连接、智慧连接,不断提升极端复杂条件下的前突侦查通信能力、极端情况通信保底能力和大面积、大规模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

1. 指挥信息网

完善指挥信息网,提升跨网融合能力,解决“核心骨干网络覆盖不全”的问题。市应急局到5个区县分别采用20Mbps以上链路,承载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调度、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实现纵向指挥信息网的贯通;市局到消防支队、驻地救援队等横向部门分别采用50Mbps以上链路,实现市内应急管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针对保山市应急指挥调度一体化融合的需求,应急指挥信息网要支持会议会商终端接入、视频监控接入、4G/5G移动单兵接入、宽窄带集群接入、现场视频布控球接入、无人机接入、触控标绘终端等多种类型终端的网络传输接入。加强5G网络的垂直行业应用,推动应急预案生成、突发事件实时响应、事态发展态势分析、现场信息实时感知、网络视频技术、网络图像传输等“5G+”应急典型应用场景建设。

2. 卫星通信网

建设卫星通信网,提升高位监控能力,解决“极端条件下远距离救援现场的通信”问题。搭建VSAT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改造或新建VSAT卫星远端站(含固定地面站1套、动中通、静中通各1套,每县区便携站1台),统一接入部级网管系统;建设天通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统筹全市需求通过省厅向应急管理部申请号段资源,并按要求配备天通卫星终端,市局另需配备天通便携终端2部、天通壁挂终端1部,县级至少配置天通终端2部、天通便携终端1部、天通固定壁挂终端1部;建设卫星窄带通信系统,试点建设市级卫星窄带应急通信系统管理终端1套,在森林、山区等没有公网覆盖的偏远地区等重点区域配备相应感知终端及传输设备;建设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试点建设2套高通量卫星便携站。

3. 无线通信网

建设无线通信网,提升韧性抗毁无线通信保障能力,解决“三无条件下救援现场连不上”问题。建设窄带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统筹规划370MHz-390MHz频段中39对频率,实现应急救援重点区域、城区应急管理机关单位所在区域无线通信网络覆盖,满足当前应急通信保障迫切需求。实现通联信号覆盖市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地震等部门的固定指挥场所覆盖及互联互通,应急救援现场区域,提高指挥调度效率。建设宽带图传系统,为市级应急救援队配备宽带图传终端,接入视频调度系统,实现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视频数据的共享对接;建设时空统一服务系统,在市县各级部门分别部署北斗有源终端,依托部时空统一服务系统实现各北斗终端位置信息的上报以及应急事务处置过程中的时钟同步;建设现场应急通信系统,针对地震等可能导致公网瘫痪的现场应急场景,配备便携式自组网系统、背负式电台、便携式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等,实现局部区域的通信补盲或增强;整合不同制式通信系统,构建融合语音、视频、数据通信和位置信息的融合通信系统,构建市上下联动、横向呼应、高效运行的扁平化融合指挥体系。

(四) 建设先进强大数据支撑体系

建成保山市数据要素高地。以城市治理为导向,纳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实战救援等数据,构建应急管理数据库,全闭环、系统性优化数据采集、协同、共享、应用等各流程环节,健全数据要素生产、流通、应用机制,构建具有活力的应急数据服务生态,确保数据鲜活、在线、无障碍流动。强化模型算法、知识图谱、智能应用及搜索结果智能匹配等服务能力,为保山市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共享重创的数智服务,搭建“轻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智慧应急大脑,形成以“云、网、端”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化基础设施。

1. 应用支撑与系统集成

积极引进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新技术共性能力支撑服务,促进数字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打造“数字保山”特色。为各类应用提供标准统一、组件复用的共性开发框架、服务组件,降低应用开发门槛,实现应用自研。统筹建设模型开发、统一门户等协同应用,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支持已建和待建系统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实现业务应用的便捷化。

(1)应用支撑。实现保山市信息化体系基础功能组件和集成扩展支撑的一体化建设,形成统一的基础框架、通用组件和应用服务,构建成为基础的智能平台。一是完善基础组件支撑服务能力,通过基础应用支撑服务,基于业务基础逻辑及架构,整合应用程序接口,完善通用组件引擎,实现对保山应急指挥调度、综合展示、值班值守等业务应用模块的系统支撑,节约开发成本,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率。二是强化算法模型支撑能力,利用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云南省应急管理厅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业内优秀企业等提供的应急知识图谱、模型工厂、应用工厂和应用超市等资源,通过为业务应用提供聚类、评估、回归等算法及压力容器爆炸模型等算法模型服务,最大化提高数据的使用率、提升业务分析效能与价值,优化业务模型,提升智能化的研判能力和决策能力,实现智能化应用的搭建。

(2)服务总线。提供所有服务的注册、编排、路由、适配、监控等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是所有服务资源的调度指挥中心,保证所有服务能够安全可控、高效有序的调度。一是完善服务总线,补全全市统一应用服务、数据服务的注册、路由、适配等内容,实现服务注册、服务编排、服务路由、协议适配、事务管理、服务监控等功能。二是通过服务总线实现应急管理系统上下级平台以及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水务、交通等相关单位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3)业务系统整合与集成。将保山市内现有分散、独立的应急相关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集成,支撑新建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平台。综合集成平台是基于应用支撑提供统一用户认证、统一消息、地理信息等各类服务。

(4)统一门户。建设保山市统一门户,将现有、在建和拟建业务系统进行统一集成,实现各个业务系统的统一登录,跳转互通,能够通过PC端、移动端、大屏显示终端等多种方式,向领导、各级应急管理人员与公众提供信息获取及应急服务渠道,提升应急管理服务能力。

2. 数据治理系统

完善数据治理系统,强化灾害现场信息采集能力,接入原有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系统数据,集成企业台账数据、物联监测数据、政策法规数据、应急档案管理数据;充分利用保山市大数据平台的共享数据资源;整合地理信息数据、社会普查数据和互联网数据、补充卫星遥感信息数据,依托大数据支撑环境,对数据进行融合、集成,建设应急主题数据库、业务专题数据库,形成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支撑各类数据驱动的智慧化应急管理应用的构建。完善常态化数据供需机制,保障数据共享和需求清单的完整性、准确性,明确可共享数据类型及范围、不可共享数据类型及原因,以及需求清单数据类型与用途等。打造保山市应急数据共享平台,深化共享内容、强化动态更新,并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群众办事、应用频次高的数据优先纳入共享范围,实现保山市数据、城市相关业务的互联互通,共享交换,为构建“全国一体化应急管理大数据资源体系”和保山市县两级“一张网、一朵云、一套数、一张图”的“城市大脑”添砖加瓦。构建智慧应急新生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有效融合、深度应用,监测预警动态精准、监管执法高效便捷、社会动员保障有力,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积极研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破解难题,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五) 建设智慧协同业务应用体系

构建智慧应急新生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有效融合、深度应用,监测预警动态精准、监管执法高效便捷、社会动员保障有力,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积极研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破解难题,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 打造主动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

围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工贸、化工园区、中缅油气管道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为重点监管、精准执法、科学施策提供支撑,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在全面梳理掌握保山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所涉及单位相关业务系统接口、理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定量反演等先进技术,结合隐患点实况反演、灾害性天气风险识别、短时临近预报、次生衍生事件链分析、基于GIS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等技术成果,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韧性和监测能力三个要素,融合感知网络采集的实况监测数据与各类观测数据,从点、链、面三个维度针对点、面两个层面进行单灾种、多灾种综合分析,为保山市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方面的灾害全要素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和灾害态势分析服务。

2. 打造高效规范的监管执法体系

创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强化风险辨识评估,提升对高危行业企业和重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精准预警和分级管控能力。集成风险、隐患、事故数据和企业基本信息,结合安全生产动态监管数据,构建企业分级分类安全状况评价体系,实现动态量化的企业安全监管。基于知识工程,建设应急管理知识库,整合各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文件、案例档案,接入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业务数据沉淀积累,形成知识库自我选代自我升级;结合企业基础信息、历史监管执法数据、事故统计数据、动态监管数据,对“风险-隐患-事故”链条的数据特征进行发现与辨识,结合案例和预案智慧匹配,为智能执法检查提供数据支撑和辅助决策功能。

3. 打造精准有力的救援实战体系

健全应急动态情报体系,打通消防救援、森林消防救援等部门接警系统和应急管理灾情报送等系统,实现警情灾情共享互通,形成多灾种、大应急接报警信息共享体系;提升数字化战场构建能力,强化现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快速组网、实时传输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实现纵横联合的救援体系,对接交通、公安等部门和应急物流企业相关系统,为应急物资快速通行提供有力支撑,实战救援全面智慧,利用先进技术高效全面获取灾害事故信息,及时掌握受灾人群和物资需求,智能匹配救灾物资和调度方案,实现精准救援;救灾捐赠智能联动,完善救灾捐赠管理,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联动和研判分析。

4. 打造智慧科学的指挥决策体系

构建场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专题会商研判系统,提升专家研判会商能力。具备突发事件全方位智能响应能力,依托市大数据平台,挖掘城市运行数据与风险、突发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灾情趋势综合研判能力得到提升。建设智能化决策分析模型,可快速根据灾情、基于预案智能生成各类指挥决策和行动方案建议,智能化应急指挥决策能力,智能生产救援方案的能力,协同指挥智能化能力,救援动态实时跟踪的能力基本实现。完善灾害事故趋势分析、影响范围分析、人口热力分析、路网通行条件研判、灾害损失评估、应急需求分析、次生衍生灾害事故预测等综合分析、智能研判能力。

5. 打造统一有序的社会动员体系

充分利用应急管理部灾害事故“e键通”、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系统、智能外呼和其他移动客户端,推进“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建设和实战应用,强化灾害事故信息获取。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加强对本地区信息员、安全网格员、应急物资、社会力量、志愿者的集中动态管理,全面掌握社会力量专业技能、装备配备等基本信息,实现精准动员,提高社会互助互济能力。丰富应急社会动员手段,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应急社会动员效能。完善丰富应急科普宣传的渠道与手段,提升科普工作公众接受程度,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科普宣传内容的针对性与宣传对象的靶向性。

(六) 建设智能安全运维防护体系

按照统一体系、统一架构、统一策略,在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时,同步建立全面立体安全保障体系和科学智能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防控,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业务稳定、持续运行水平。部署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和运维反应机制,保障全市应急管理信息网络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可靠的运行。

1. 安全保障体系

遵循“零信任”的安全管理理念,以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为核心,以《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第三级基本技术要求为标准,建设“身份要认证、访问有授权、数据可管控、攻击可阻断、行为可溯源、态势能感知”的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按需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标准规范,实现各部门身份认证系统之间的互信和规范化安全管理,为全市应急管理业务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

2. 运维保障体系

为保证各类资源的实时监控,构建集智能化、可视化、标准化为一体的运维保障体系,全方位支撑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管控等技术提升运维效率,实现立体化实施监控、全覆盖资源管理、自动化主动运维、标准化流程服务、智能化辅助运营、多样化可视交互等功能,完成“机器管理机器”、“无人值守”为特征的智能化运维目标。

(七) 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应急管理部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云南省信息化标准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满足部标准规范和云南省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实际情况与需求,延伸和拓展基础设施、感知网络、数据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运行保障、信息化管理等标准规范内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符合我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八) 建成协同配合信息化工作机制

建设统一完备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推进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推进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推动成立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全市各级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云南省相关法律规章,强化应急管理信息化有关政策法规支持,建立健全信息化项目管理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合理制定项目质量计划,确保全过程受控,严把工程质量。强化第三方测评、检验和评估在项目检查、验收中的作用。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指导和检查。将考评结果作为信息化工作改进完善的重要依据,形成闭环。

(九) 推进内外科技力量汇集机制

推进技术支撑保障力量整合,加强与应急管理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信息技术领军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弥补自身技术力量不足。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集成,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应急管理业务效能。始终把提高全员应用能力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全员信息化素质培训教育,建设复合型、创新型核心人才队伍。充分与应急管理科技发展相结合,组织人工智能、大数据前沿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重大专项与重点研发计划。营造创新氛围,支持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四、重点工程

(一) 智慧应急信息化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1. 保山市国家级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暨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项目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总体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和共建共享、共管共用的原则,采取市区共建、有关应急救援部门融合建设的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中心、二大基地、十大功能”的全灾种、大应急综合示范基地。

“一个中心”:综合应急指挥中心。整合6个应急管理单位(保山市应急管理局、隆阳区应急管理局、保山工贸园区应急管理局、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机关、保山市森林消防支队机关、南方航空护林总站保山站),统一在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值守和值班备勤。设置综合应急指挥大厅,作为全市应急救援的总调度和总指挥中心,涵盖预警监测、接警处置、信息处理和救援指挥等功能。

“二大基地”:国家级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主要建设容纳200人的跨国境救援基地专属营房和全灾种专业训练场;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主要建设滇西航空救援保障基地、省级安全生产考试分中心、省级综合应急培训中心、省级综合防灾减灾体验馆、滇西救援物资仓储调用基地、三江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大规模城市紧急避难场所等。

“十大功能”:跨国境救援基地专属营房。跨国境救援基地全灾种专业训练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营房。滇西航空救援保障基地。省级安全生产考试分中心。省级综合应急培训中心。省级综合防灾减灾体验馆。滇西救援物资仓储调用基地。三江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大规模城市紧急避难场所。

2. “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以中大型无人机、HAPS高空中继平台等为基础,搭建“公专结合、宽窄融合”的空中通信网络,构建三断极端条件下空中无人通信平台,建立侦查、通信、航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公网专用、固移结合”的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多部门利用5G技术共建共用全国应急通信宽带专网。完善窄带通信网重点地区覆盖范围,在应急灾害现场配合移动基站接入应急指挥信息网,构建灾害现场的“应急战术互联网”。充分利用北斗三代通导能力,实施卫星通信网建设工程,提升“全灾种、大应急”能力。

(二) 高精准智慧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1.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1)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围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中缅油气管道、化工园区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调查,排查重点安全隐患,动态更新灾害事故风险数据库,编制安全生产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实施城镇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计划,打通城镇消防“生命通道”。

(2)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建设完成市、县“集中、统一、高效、实时、精准”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信息平台。根据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实际需求,从源头上高标准对保山市企业提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信息化要求,完成全市危化、非煤矿山、冶金、涉氨涉爆粉尘等工贸重大风险源感知元件的安装、调试和应用,加强卫星监测技术在露天矿山、尾矿库等领域的应用,基于感知元的系统化建设、感知数据分析研判体系建设和相关工作机制建设,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信息在统一平台上实现“多元感知,分级研判,层级落实,有效闭环”。

2.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通过开展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保山市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地震、洪水、地质灾害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明区城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快建设地震预警网,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开展重特大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建立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编制“市一县”二级自然灾害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制定重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救援处置行动方案。

(2)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及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对重点对象、重点地区、重点时段开展遥感、无人机航测、机载激光雷达、北斗+N监测、三维倾斜摄影、激光扫描等自然灾害风险动态感知、监测,形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动态数据库,实现灾害风险信息动态感知、灾害风险应急监测、灾害风险预警。建设覆盖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完善综合监测分析、灾害发展趋势预测、风险综合研判、综合风险防控和综合业务支撑平台,重点围绕暴雨、洪涝和山体滑坡开展次生衍生灾害预测、动态风险分析,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开展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快速、精准研判风险影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

(三) 智慧城乡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

1. 城乡安全风险评估工程

建立定期持续性城乡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机制,全面摸排城乡安全风险状况,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城乡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并绘制“城乡安全风险分布一张图”,利用安全风险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实现安全风险全生命周期管理。

2. 城乡安全运行智能监测工程

建立完善城乡安全管理专家库,运用AI深度学习、视觉计算、知识图谱的能力,聚焦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主题,建设城乡安全管理专家系统。针对城乡安全风险分布格局,动态生成城市风险评估报告,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对策建议。大力推广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工地、智慧电梯、智慧边境、智慧矿山、智慧管网等智慧安全项目建设,整合完善道路交通、建设施工、水电油气、危化矿山、桥梁隧道等现有城市运行信息系统,应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全完善统一的综合城乡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多部门协同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处置平台、城乡安全统筹管理驾驶舱,形成“城乡安全运行系统”智能监测,对设计城市运行安全的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评估,研判城市运行安全风险,及时预警,指导城乡安全监管,强化各重点部门间的联动,做到城乡安全救援反应迅速、指挥得力、救援高效。

3. 应急科普信息化工程

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360度全景展示等手段,建设防灾减灾网上教育馆和公共安全数字图书馆,提高公共安全知识教育服务质量;搭建应急科普信息化系统,完善应急教育功能,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等在线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政府投资、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等方式,统筹科普和体验式场馆资源,利用地方废弃矿山、企业闲置厂区建设安全生产主题教育基地,利用科技馆、公园、商场建设警示教育、科普宣传基地,支持地方和高校、企业建立一批面向社会公众的体验式安全教育场馆和自救互救体验馆。

(四) 高效智慧辅助决策信息化工程

在应急管理部统建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基础上,强化应急工作及值班值守统筹,提高协调力度;加强城市运行、灾害风险等信息系统的接入和应用,完善应急值守系统,强化社会平台获取突发事件信息能力;建立典型突发事件应对复盘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建立协同机制,强化联合分析研判;完善通信调度、视频图像调取、升级应急视频会议系统,强化视频调度街乡能力;完善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数据支撑,提升市领导指挥调度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示范,提高辅助决策支撑能力;完善指挥中心运行管理、强化指挥中心运行保障。打造“体系健全、机制完善、技术先进、协同高效”的工作新局面

(五) 智慧基层应急动员信息化工程

1. 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市县乡村一体管理的应急通讯体系,推广应用应急管理智慧终端,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及应急管理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宣传“五进”工作计划,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全市推广“应急大喇叭”平台,强化“村村响”防灾减灾救灾实际应用,并结合与广电部门、电信运营商合作等方式提高预警发布效率,解决好应急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

2. 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工程

利用应急管理部统建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全市范围内应急志愿者队伍、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针对应急志愿服务业务流程,支撑市、区、街道(乡镇)对辖区的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挥调度,完善社区(村)、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第一响应人、应急志愿者报送和交互应急志愿服务工作信息,汇聚建设应急志愿服务数据资源库。

(六) 智慧消防安全信息化工程

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行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平台。智慧森林消防系统有机融合AI、无线通信、传感器、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集群等技术及装备,通过空、地一体,历史、实时大数据有机融合后的主动决策和研判,有效应对“自动发现、打早、打小、打了”等森林防灭火带来的挑战。通过有效集成物联感知、AI、无线通信、无人机等技术装备,通过空、天、地一体,历史、实时大数据有机融合后的主动决策和研判,有效应对保山市跨境火、森林城镇交界火、原始高山林火等日趋严峻的形势和任务,重点实现对高黎贡山生态环境的防护。加强开展不同空间层次监测平台的技术应用,实现林火的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测。充分发挥直升机、无人机等航空器机动能力强、运动速度快、活动范围大、受地形限制少等优势,要“有人”、“无人”结合,多机型、多层次集群联合灭火作战。利用应急部无人机集群灭火在保山进行实战测试的机会,深化合作,建成部省市三级联动的实战实训基地。

、实施路径

依据应急管理部和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的要求,结合保山市应急管理局信息化的实际情况,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行”的“两步走”路径实施,通过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一) 第一阶段(2021—2023):急用先行、夯实基础

完成应急指挥基础环境建设;搭建泛在互联感知体系;健全空天地一体化作战通信体系;完善数据治理系统;完成“保山市国家级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暨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示范基地项目”主体功能建设;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结合保山实际升级完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推动城乡安全监管、基层应急动员能力和智慧消防立项;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实战、指挥决策及社会动员重点业务应用智能化取得突破。

(二) 第二阶段(2024—2025):创新提升、智慧应急

在保山市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依托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构建“实时感知—精准定位—风险评估—专业预警—协同联动”的新型城乡安全运行与治理体系。依托保山“城市大脑”创新大应急协同应用,形成大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高效协同,智慧调度。全面建成全域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应急体系。

六、投资匡算

本规划的总投资匡算为48600万元,详细情况如下表:

表1 投资匡算表

序号

建设内容

分项匡算

(万元)

小 计

(万元)

占 比

(%)

总计


48600

100%

基础环境支撑体系

43500

89.5%

(一)国家级区域性跨国境救援基地建设

43000


1

土建工程

5700



2

综合训练场和直升机起降坪

300



3

一期40亩划拨土地购置款

1000



4

指挥中心设施设备

1000



5

绿化及附属设施

1000



6

跨国境救援基地专属营房和物资储备库12000㎡

4000



7

跨国境救援基地全灾种专业训练场馆

11000



8

省级综合应急培训中心

3000



9

省级综合防灾减灾体验馆

3000



10

滇西救援物资仓储调用基地

2000



11

三江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大规模城市紧急避难场所和直升机搜救训练场

2000



12

国有划拨土地购置款

4000



13

整合消防救援支队战勤保障大队营房建设

5000



(二)应急通信保障装备

500


二、泛在互联感知体系

800

1.6%

1

安全生产感知网络

200



2

自然灾害感知网络

200



3

城乡安全感知网络

200



4

应急处置现场感知网络

100



5

高黎贡山生态安全感知网络

100



、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体系

1000

2.1%

1

应急指挥信息网

100



2

卫星通信网

500



3

无线通信网

400



先进强大大数据支撑体系

400

0.8%

1

应用支撑与系统集成

200



2

数据治理系统

200



、智慧协同业务应用体系

2300

4.7%

1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提升工程

300



2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350



3

城乡安全风险评估工程

300



4

城乡安全运行智能监测工程

200



5

应急科普信息化工程

200



6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完善工程

200



7

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300



8

应急志愿服务管理工程

150



9

智慧消防

300



智能安全防护体系

250

0.5%

1

安全保障体系

50



2

运维保障体系

200



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50

0.1%

、其他第三方服务

300

0.6%

1

咨询类服务

100



2

监理类服务

100



3

测评类服务

100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市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按照业务引领、科信统筹、建用一体、建采分离的原则,健全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机制,确保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统一领导、协同推进、上下联动、执行有力。

(二) 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原则,处理好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所涉及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分工,构建完善高黎贡山保护区、中缅油气管道、化工园区以及城乡安全等重点领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共享机制,加强各单位信息系统开放接口设计和数据融合共享,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保山”。

(三) 完善管理制度

信息化工作是一次基础建设、持续运维投入、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配套制度的建立,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理清项目管理流程,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并建立持续运行维护、迭代升级机制,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不断更新。

(四) 统一标准规范

推进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编制工作,遵循应急管理部下发的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标准规范目录和云南省地方标准,结合保山市实际情况,补充制定和完善本市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并在本市试行成熟的基础上,及时向应急管理部申请纳入全国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

(五) 加强资金保障

努力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多方筹措资源,加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要积极推行“统一建设、分级应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积极探索合法合规利用“统招分采”、“统采分签”等方式,在统一技术路线、降低实施难度的同时,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 强化考核评估

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化工作的检查督导,定期对工作进展和突出问题进行通报,将考核结果作为工作改进完善的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推动全市各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

(七) 突出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提升信息化业务能力的紧迫感,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研究,强化信息化思维,积极引进、培养应急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打造科技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并可根据需要成立专家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保障信息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八) 促进产业生态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应急管理信息服务领域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完善政企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方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数据融合开放与开发应用新机制。采用政策、标准、资金补助等多种形式,落实市场化推进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山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